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9-08-24 05:58蒋玉玲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阅读教学信息技术

蒋玉玲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整合知识、了解世界、发展思维、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路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本文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    审美能力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发过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感慨:“難道儿童不是成人的老师吗!”真、善、美一直在儿童身上保存着。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祖国的文字,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无穷魅力,引导学生品味祖国文字的内涵美,不正是语文老师追求的理想境界?不正是语文阅读课要做的事情吗?学会收集信息、整合信息、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得到审美感受的关键是加强阅读训练。在信息社会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感悟美

什么是感悟?“感悟”指的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的了解,以及对语言文字含义的融会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触和感受,从而有“感”,整体性是“感”的特征。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的接触感知的基础上,有了深入的理解感悟,从而有“悟”,深入性是“悟”表现的特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过程要循着学生的爱美之心,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咀嚼美。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美?

1.采用信息技术浏览课文插图,让学生观赏中感知美。

语文课本上的插图颜色艳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人赏心悦目,这些插图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梗概,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们在教授课文时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插图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学生,带着学生浏览,这样不但赏心悦目,而且在欣赏插图的时候,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在教学《夕阳真美》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质,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师:“同学们,当太阳快落山时,收敛了光芒,那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边的晚霞,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大家请看,夕阳美吗?”(配上乐曲,缓缓地播放夕阳图片)“看到此情此景,请用上你心目中最美的词语来赞美它?”(孩子们自主领悟,老师适时揭示课题《夕阳真美》)。(板题、读题、读出:真美)。这样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展示配乐图片,创设跟文章相通相似的情境,情境生动、可感,让学生觉得自己仿佛就在其中,获得真实感悟。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课文,用身心感受语言的美丽,接触领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2.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范读音频,让学生在听中感受美。

《安塞腰鼓》这一课描写的是安塞腰鼓独特激情的美,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这种民间艺术热烈、奔放的特点,光靠老师的讲解,显得干瘪无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欣赏录像中安塞腰鼓那惊心动魄的搏击,静静地聆听课文中那撞击人心的鼓声,让学生从范读中感悟安塞腰鼓那舞蹈场面的火烈、鼓声力量的震撼人心、舞蹈动作的变幻无穷和击鼓后生的豪迈与开放。教学《鲜花和星星》时,在孩子们充分浏览课文后,我先请他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播放配乐朗读,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天上有颗闪烁的星星,那就是我!地上有朵盛开的花朵,那就是我!想象天上的繁星一闪一闪亮晶晶、地上的鲜花一朵一朵露笑脸的美景……”那一刻,教室里是安静的。孩子们的脸上挂着恬静的笑容,从他们的脸上,我知道,他们的思维已经飞出了教室,飞到了田野,飞向了天空……他们正在美的世界里遨游,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美景。

3.采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多朗读,在读中感受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必须要重视的。”可见朗读在语文阅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形象、自然优美的景致、快乐无穷的小事,只有好好地理解和把握,才能帮助朗读。不妨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可感、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展示指导学生朗读,身临其境地品味语言的美。因为信息技术可以从声音、色彩、影像、动作等多种方面让学生接触美、感受美、品味美。

如教学《小露珠》时,结合课文内容:《小露珠》用形象活泼的比喻手法表现了小露珠的瑰丽,也赞扬了小露珠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上课时,我不需要一句句地跟学生讲解,哪句是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当学生在交流小露珠的特点时,我不要求学生查字典上的名词解释,而是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小露珠晶莹剔透,像宝石、像珍珠……垂涎欲滴、晶莹透亮的特点展现出来,看着精灵般的小露珠,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这样的话:我多想自己是一颗晶莹的小露珠,像钻石、像玛瑙、像珍珠……我愿意把我的美奉献给大家。

4.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感悟意境美。

诗歌教学要让诗歌描绘的具体景象在每一个孩子的大脑中形成如诗如画的实际情景,让孩子们跟随作者,走进诗歌的世界,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美的陶冶。词的教学亦是如此。我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这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一幅诗情画意的画面:太阳西斜、溪边小亭,少女微醉、藕花鸥鹭……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自己就是一位贪玩的少女,由于沉醉找不到回家的路,抢着划呀划呀,结果闯进荷塘深处。在那迷迷糊糊之中,展现在眼前的竟然是一朵朵娇艳迷人的荷花和一片片翠色欲留的荷叶。此时此景,学生怎能不陶醉其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累美

“语言积累”这四个字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被说起。什么是积累?“语言积累”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特别是在阅读方面要做到“不但有较丰富的积累,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课标对各个学段还有具体的要求。厚积方能薄发,只有加强积累,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才能学好语文。由此可见,积累多少决定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优劣。

1.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朗读背诵,有利于积累。

课文文质兼美。例如《三亚落日》一课,语言清新、意境迷人。文中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句——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拟人句——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这些词汇精炼,语言贴切,值得品味和积累。为此,我想方设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优美的画面展示三亚落日美妙绝伦的景色;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图;展现三亚落日像孩童活泼可爱的景象;展现三亚落日像大紅灯笼时光焰柔和的朦胧美;展现三亚落日像跳水员时轻快、敏捷的身姿。通过多次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让学生品味美,积累美。

2.利用信息技术感悟文本,帮助积累。

《安塞腰鼓》这篇课文运用了大量排比句,例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些排比句的巧妙运用再加上比喻句、对比手法的穿插安排,整篇文章不仅有动有静、抑扬顿挫,而且朗朗上口,很有音韵美。为有助于学生背诵积累,我按照课文内容录制了一段录像,请学生给录像配上解说词。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使学生仿佛置于黄土高原上,跟黄土高原的后生们一起呼吸,一起击鼓,一起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声,激发背诵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而且能增加学生的积累。

3.利用信息技术,介绍游赏所见所闻和感受。

教学叶圣陶先生所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让学生以“我游金华的双龙洞”为题,写出并向同学、家人介绍游赏双龙洞的情况,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双龙洞的宽敞的外洞、窄小的空隙及黑、奇、大的内洞,让大家分享游赏的快乐。

总之,我们要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适当地、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段,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既学习课文的知识,又受到情感的陶冶、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语言的把握与运用[J].西藏科技,2014(10).

[2]王平南.解析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华夏教师,2014(10).

[3]林英敏.如何转变小学语文的学习方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阅读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