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

2019-08-24 05:58郁琳玲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方法小学语文

郁琳玲

摘    要: 国际理解教育是各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教育战略举措之一。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符合全球化的趋势,是提高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师角度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国际理解教育    渗透方法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民族国家相互理解、尊重、合作、包容的教育,这是一种早在20世界中叶就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倡导推行的全球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变人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说:“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与国际理解教育中要培养“全球公民”的目标在根本上是统一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呢?

一、浸润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语文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深入国际理解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一)注重积累,拓展民族文化的宽度。

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学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积累。”“学语文本身是要下点功夫的,平时大量阅读、记忆非常重要”。确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学语文,要积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历岁月积淀的诗词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一直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凡是教材上的古诗词,我都要求学生尽量在课前背诵,让学生加深对诗词意境及内在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课标规定背诵的75首必背古诗融入平时的语文课堂。每节语文课伊始,学生都会通过齐诵的方式巩固背诵。随着朗朗诵诗声,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开始了……平时,我还会随文拓展一些诗词,如讲《但愿人长久》时,让学生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让学生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品味语言,体会民族文化的精度。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应该认真领悟,每个字都应仔细品读。

《安塞腰鼓》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着一个排比,一个高潮叠加一个高潮,气势昂扬。细细读来,“茂腾腾”“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量。

如果说《安塞腰鼓》充满力量之美的话,那么《三亚落日》则充满诗意之美。“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读着读着,我们仿佛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受到民族文化美的熏陶。

(三)内化思想,领悟民族文化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民族文化精彩篇目,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内容。

走进苏教版语文教材,你会被一篇篇饱含思想的课文吸引。《但愿人长久》中苏轼能将思念弟弟的愁情转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积极情感。《徐悲鸿励志学画》讲徐悲鸿在饱受嫉妒的情况下励志学画,最终成为闻名中外的画家:这是一个励志成才、刻苦勤奋的可贵典型;《虎门销烟》则赞扬了忧国忧民、敢于抗争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的具体彰显;《滴水穿石的启示》借古今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阐述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的重要性:这是对半途而废之人最恰当的警示。

二、兼收并蓄,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第二条提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细读课标,不难发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了解多元文化,并从全人类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

(一)認可差异。

从伯诺德夫人、小女孩杰奎琳、莫泊桑、高尔基等外国人名了解异国姓氏文化,初步明白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确实是存在差异的;从日本人民称聂将军“菩萨”等这样的外来词汇引导学生学习外来语汇,甚至可以追本溯源,进一步了解异族文化;从课文中的一个个小细节我们还能看到中外人民在衣食住行外貌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异……

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差异,中外文化确实存在差异。对于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我们要熟悉并认可。

(二)接受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饱含着异族优秀文化的教材给予学生人文熏陶:《半截蜡烛》记叙了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为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紧要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事情,表达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山谷中的谜底》通过讲述生长在山谷中的雪松在大雪中积、弯、落、弹的过程,告诉我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夜晚的实验》讲述了夜晚的4次实验,解开了蝙蝠是依靠听觉来飞行的秘密,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努力追求真理的坚韧品质……

我们还能从《最大的麦穗》领略热爱生活、积极探索、好学深思的精神;从《莫泊桑拜师》知道莫泊桑的虚心好学与勤学苦练;从《诺贝尔》走进诺尔贝传奇的一生……

(三)兼收并蓄。

《孔子游春》《莫泊桑拜师》和《最大的麦穗》诠释了三位教育大师的教育理念。他们善用教育机智:对学生循循善诱;恰当把握教学尺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发现、感悟……

仔细比较这三位大师,他们还是存在不同之处的:孔子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乐。在“观水施教”这一部分,孔子带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到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让一树一木开口,让一山一水育理。当学生达到“困惑不解”“急于想知道”的“愤”“悱”之态时,引发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讨论。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孔子并没有“告诉”弟子们,而是引导他们主动“发现”,主动探究,达到“自我教育”。再看福楼拜,他并没有把技巧全告诉莫泊桑,而是让他围绕“观察”体会,在实践中寻找写作真谛。从一开始“直截了当”地指出:“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到后来肯定学生的进步,并语重心长地告诫道:“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不得不说,福楼拜是一位善于指导学生的好老师,真正做到了“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最后看苏格拉底,他把课堂选在麦地里,用麦穗当课本,上了一节优秀的人生哲理课。整节课,清新自然,仅说三句话,但句句是金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简约平淡却意义深刻,给人深刻的心灵感悟。孔子、福楼拜和苏格拉底三位教育大师的不同之处源于中外思维方式的不同。

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我们要认识独特的价值,将优秀部分兼收并蓄,进而形成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

三、知识扩展,整合学科渗透理解教育

(一)知识扩展。

阅读是了解人生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阅读各类书籍,或明理,或悟情;或饱含诗意,或充满禅意;或扩宽知识,或陶冶情操……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特别是读中外经典名著。教师可以通过阅读链接、课后资料袋、课外阅读拓展、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我在每天语文作业中都会布置一项作业——读课外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注重积累,领悟语言魅力,感受文学大师深厚的文化积淀、深沉的思想感情及博大的胸襟气度。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我推荐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不仅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尔精神。这样的外国名著有利于启发学生心智,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体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多元思维方式。我还向学生推荐其他外国名著,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影响中国孩子的100个经典童话》等。学生受益匪浅:从《爱的教育》中,学生可以体会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从《小王子》中,学生可以领略其中的智慧的光芒;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学生可以走进海伦·凯勒乐观的心态;从《小公主》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萨拉那颗积极乐观、纯真善良的心带来的温暖……

(二)学科整合。

在学科融入时,应将国际交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渗透于有关学科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国际理解教育的大环境。教师要注意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当各个学科形成合力时,才能使国际意识真正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引导学生接纳多元文化、开阔视野、掌握技能。

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体育等学科中都有大量能够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载体的内容,老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内容并运用这些载体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我们还要突破学科界限,做到學科整合,多维渗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呢?首先,我们要尊重和认同本民族文化,才能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其次,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认可其他民族文化,接受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并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再次,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扩展知识,并注意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时做到学科融合。

参考文献:

[1]常爱莲.探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

[2]胡华琴.探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误区[J].华夏教师,2018(01).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方法小学语文
以形思数,以数想形
初中历史岳麓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