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9-08-26 03:47梁艳粉马亚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4期
关键词:轻中度左旋氨氯地平

梁艳粉, 马亚东

(1. 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 药剂科, 陕西 铜川, 727000;2.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姚店中心卫生院 大内科, 陕西 延安, 716004)

高血压为全球常见的致死病因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显示, 2010年因高血压死亡的患者约为770万人。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血压的控制率、治愈率已明显提高,但高血压发病率仍高达28%, 呈逐渐上升趋势。中国的高血压类型主要为轻中度高血压,若不及时确诊并治疗,病情会恶化发展为重度高血压,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苯磺酸氨氯地平为当前临床常用的高血压治疗药物,对于患者血管功能的改善有显著效果,但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为氨氯地平左旋对应体,不同于消旋氨氯地平,去除右旋体,用药剂量减半,可减少不良反应,使用药治疗更为安全。本研究采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现将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95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经诊断收缩压140~179 mmHg或舒张压90~109 mmHg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合并不同程度的头晕、眼花等症状; 神志清晰,且无言语障碍者; 获得知情权,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 既往对二氢砒啶类药物过敏者; 过去有滥用药物或过度饮酒史; 继发性高血压; 合并肝肾疾病、糖尿病; 法律或精神上残疾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95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33~80岁,平均(54.20±2.35)岁,病程1~17年,平均(6.50±1.50)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5.80±2.43) kg/m2; 观察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34~86岁,平均(54.15±2.28)岁,病程1~18年,平均(6.40±1.40)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5.83±2.40) kg/m2。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843)治疗,初始用药剂量为2.5 mg/d, 1次/d, 用药治疗7 d后,若血压未降至正常水平,增加剂量至5.0 mg/d, 最高用药剂量不能超过15.0 mg/d。观察组采用左旋氨氯地平(江西施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362)治疗,初期用药剂量1.25 mg/d, 1次/d, 用药治疗7 d后,若血压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增加剂量至2.5 mg/d, 最高剂量<5.0 mg/d。

1.3 观察指标

① 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②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功能指标水平,包括中心动脉脉搏压、臂踝脉搏波动传导速度、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③ 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2]: 舒张压下降>10 mmHg, 且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舒张压下降>20 mmHg; 改善: 舒张压下降<10 mmHg, 且恢复正常,或舒张压下降10~20 mmHg; 无效: 未达到上述水平。总有效率为显著改善率与改善率之和。④ 记录并比较2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⑤ 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满意度总分100分, >90分为十分满意, 75~90分为比较满意,评分60~<75分为基本满意, <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为十分满意率、比较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

治疗前, 2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 2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 mmHg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血管功能指标水平

治疗后, 2组患者的中心动脉脉搏压、臂踝脉搏波动传导速度、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 但2组间各项血管功能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临床疗效

对照组47例患者中,显著改善22例,改善18例,无效7例; 观察组48例患者中,显著改善27例,改善19例,无效2例。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5.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5 治疗满意度

观察组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容易并发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最终因脑血管疾病致死的患者为60%~80%[3]。血管结构、功能的变化,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预防血压水平升高,尽早检出并诊断高血压,采取合理的干预、治疗措施,是高血压防治的关键。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前者尚未明确病因,发病率超过90%, 而后者的发病原因明确,多为某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表现为血压水平持久性或短暂性升高,这种高血压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若能积极控制原发病,便可降低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4-5]。根据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高血压可分为轻度高血压、中度高血压以及重度高血压,其中最常见的是轻中度高血压,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氨氯地平为第三代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降压药物,具有阻滞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外的钙离子从细胞膜钙离子通道进入到细胞中的效果,直接发挥血管平滑肌舒张作用,为当前临床常用的高效抗高血压药物[6-8]。该药物与受体结合,解离速度慢,但药效维持时间较长,可起到舒张全身血管尤其是冠状血管的作用,提高冠脉血流量,发挥有效的降压效果。口服用药后吸收快,且生物利用度高,每天口服用药1次即可,口服用药后6~12 h可达到峰值,持续用药7~8 d, 可稳定血药浓度[9-11]。当前,临床已将氨氯地平作为心脑血管病防治的一线药物,随着临床对高血压疾病认知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选择安全可靠的降压药物治对于保证降压效果及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而关于具体的用药选择,临床提出以长效降压、平稳降压的药物为主。

苯磺酸氨氯地平中含有等量左右旋体,左旋氨氯地平为氨氯地平左旋体,相较于氨氯地平,其降压效果更为显著[12-17]。氨氯地平右旋体几乎不具备降压效果,去除右旋体,单独应用左旋体可降低头痛、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药理学研究[18-25]表明,左旋体拮抗活性为右旋体1 000倍,于苯磺酸氨氯地平基础上拆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其药效为消旋体2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更显著,且用药安全可靠。为进一步评估不同药物对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2组患者的血管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心动脉脉搏压、臂踝脉搏波动传导速度、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左旋氨氯地平改善患者血管功能的效果更为显著[26-27]。

综上所述,采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可保证降压效果,且用药安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轻中度左旋氨氯地平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左旋的柳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左旋肉碱对肥胖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的meta分析
探讨氨氯地平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