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楼藏砚品读

2019-08-27 04:13朱曙光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鱼子竹节竹子

朱曙光

缘于文人对竹子的钟爱,竹的题材多见于历代文房用品制作中。据说竹有节,象征气节,所以以竹子形象作为砚台的造型或纹饰也由来已久,砚友们一般称其为竹节砚。

竹节形砚式在宋代《端溪砚谱》“砚之形制”中有记载,称为:竹节秉砚,实物是什么模样至目前尚未见着。

流传下来的竹节形古砚大多为明清时物,其中又以端砚居多。

最常见的竹节形端砚为竹子带节横截的造型。砚面大多呈圆形或近圆的不规则形,砚堂、砚池、砚岗俱全,强调实用而已。这类砚台为了突出作为竹节的造型特征,通常会在砚侧细做文章,或雕一、二竹芽,或刻半枝一叶,或琢一圈凸起的竹节纹线和须根。尤其会刻意突出竹节上侧生的那个芽,茁壮、蓬勃,透着强盛的生命力。砚背也会模拟自然竹节中的横膈,作波形凹凸起伏状。

也有取竹节竖劈形,状如一截纵向剖开的竹子。砚面简洁,砚首点缀枝叶,砚侧有竹芽。砚背常雕有数个竹节横膈,灵巧的宛转波动有致,死板的则平直僵硬,層层叠叠如壁柜搁板。这种砚式造型变化较多,有的取料奢侈,近乎半圆柱体形,砚体显得敦厚壮实;有的却是就砚料随形而作,只极薄一片,照样雕得节芽分明、生动传神。

有制如扁圆形竹节样的,如一截从岩石缝隙间艰难挤出而变了形的竹子,别有一番情趣。

歙砚中的竹节造型相对少见些。宋代《歙州砚谱》上并无“竹节样”这一名目。但清代徐毅《歙砚辑考》的“名状”中增加了“补录”的十几个砚式中,有了“竹节样”,不知所自何来。或许是徐氏根据其它版本古籍辑录的,也可能是根据当时流传的前代歙砚砚式而增补的。

龙尾砚中的鱼子纹砚石,宋时并无“鱼子”这个名称,或把这砚石中的细小黑圆点称鳝肚纹、鳅背纹。唐询《砚录》,称“歙州婺源县龙尾石……其理或如罗纹,或如竹根之横文……”,清人笔记中也有称其纹如“横截竹根”,非常形象。用鱼子石制作的横截式竹节砚,有浑然天成的竹根效果。

尽管历代先贤对竹子偏爱有加,赞辞不绝于耳。最出名的如东坡居士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也有另类的声音,如民国丁文江有《嘲竹》诗:

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

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经风。

根细善攒穴,腰柔惯鞠躬。

文人多爱此,声气想相同。

同是竹子,在不同时代的文人眼里,竟有如此不同的解读。到底是因为宋朝的竹子比民国的清雅,还是近世的文人没有了宋代士大夫的风骨?

面对案头的一方竹节砚,除了以竹的清高、脱俗标榜以外,是否也应时时以丁氏《嘲竹》诗自省、自警?尤其是当下以文人自许者。

猜你喜欢
鱼子竹节竹子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竹节人”中说“趣味”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鱼子殇
鱼子精华琼贵乳霜轻然奢享,再续紧致经典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