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枝砚断想

2019-08-27 04:13方鸣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断句道光金陵

方鸣

前两日在嘉德拍下了三方古砚,却于倏忽间漏掉了一方端石梅枝砚。虽然,砚堂中那一树虬枝盘曲的墨梅或许已成为我此世永远的遗落,但是,砚边两侧的诗铭我却记下了。一侧是何昆玉的刻诗:“立马霜桥寒风摧,白发如雪难思归。问余故园何所忆,书斋窗下一枝梅。”另一侧,是英和的铭文:“报得东风第一枝。道光辛巳年元月得斯砚于金陵煦斋英和记。”

何昆玉是晚清时有名的篆刻家,广东人,年少时曾客居山东,在金石大师陈介祺堂前拜艺,尔后,一生主要是在南方游历。但他的这首刻诗,写的却是北方寒冬的苦难时光,这便让我有所不解了。他是在写自己吗?不是吧……

英和,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五十八年的进士,初年平步青云,年轻时差点做了和坤的女婿,后来又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道光七年却因言获罪被降职到关外热河当都统,不久,又因监修道光皇帝的陵寝失职,差点掉了脑袋,被发配到黑龙江做了几年苦役,至道光十一年始被释回。

而英和砚铭上的道光辛巳年恰是道光十一年。

“道光辛巳年元月”,正是在这一年的元月,英和刚刚被释,便在金陵得到此砚,可以想见,他是多么的喜悦!于是乎,欣喜若狂之际,英和刻下了“报得东风第一枝”的砚铭。

“得斯砚于金陵煦斋英和记”,或可断句为“得斯砚于金陵煦斋,英和记”。金陵煦斋,确有其人。金陵的胡恩燮,字煦斋,曾任苏州知府,辞官归里后在金陵仿苏州狮子林造一“愚园”,甚有时名,素有“金陵狮子林”之称。而且此人也曾游幕于长城以北的马兰镇,若是与一度在热河当都统的英和有一些交集也未可知。这样说来,英和从流放地赦返赋闲后,或许去了金陵又见到了胡恩燮,便有可能得砚于兹。

然而,这只是猜想,仔细一查,时间不合了。道光十一年,胡恩燮年仅六岁,怎么可能授砚于年事已高的英和大人呢?显然,这个金陵煦斋不对,那么,英和的砚铭便是伪款了?

此言差矣!只能说此煦斋不是彼煦斋,一定还另有一个煦斋在也。谁呢?那个煦斋,原来就是英和自己。英和,号煦斋。英和有一方常用的藏书印,即是“煦斋藏庋”。英和书写的落款,也多为“煦斋英和”。

原来是断句断错了。此铭文的断句应为“得斯砚于金陵,煦斋英和记”,而非“得斯砚于金陵煦斋,英和记”。现在就清楚了:英和先是在砚侧刻下“报得东风第一枝”,后即落款言:煦斋英和于道光十一年元月在金陵得到了这方梅枝砚并记之,而已矣!两个煦斋,又都出入金陵,完全是偶合了,由此差一点张冠李戴,皆因误断砚铭所致。如果不仔细考辨,关公战秦琼之谬便是在所难免了。

梅枝砚这一侧的砚铭搞明白了,另一侧刻的那首诗呢?应该不是何昆玉的原作,那又會是谁人所作呢?何昆玉又是为何在这一方砚台上刻上此诗呢?这又是一个谜局。这首诗尚未查到出处,但我猜测那一定是英和在黑龙江流放地的一篇诗作,诗中抒写了放逐的悲苦和离人的乡愁,又寄情于故园的梅枝,这分明是英和悲惨境遇的写照。当年,英和在流放时写下了许多诗文,汇编为《卜略城赋》,应该是收录了这首诗的。倘若如此,或还可推断,在此之后,篆刻家何昆玉又结此砚缘,遇到了这一方梅枝砚,便在砚侧刻下了英和的这首梅枝诗,以诗纪人,以砚寄情。

英和早年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藏书家,建有藏书处“恩福堂”,所藏宋本便有数百卷,还曾手抄全本《永乐大典》,可谓字字珠玑,功高德昭,却一生数以罪黜,历经磨难。但即使在东北流放期间,英和也不降其志,历尽艰辛,对茫茫北漠的史地风物进行了深入考察,留下了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著述,其心可鉴,哀命不哀。

英和曾有一枚藏书印“身在万里半天下”,早已佚失,只把朱红的印文落在了其旧藏的几百卷宋本上。所幸英和的梅枝砚流传于今,遗墨飘香,此次又现身于嘉德拍场,却与我擦肩而过,只给我留下几多的遗憾和些许的断想。英和的梅枝砚虽然不归于我,但是,砚侧的诗铭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出处,英和故园的梅花还没有去探看,故而,梅枝砚的砚话还没有结束,英和的梅花的故事也还没有讲完。

猜你喜欢
断句道光金陵
一道光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妙用标点巧断句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
金陵十二美女瘦身茶
断句难不难
前后三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