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常德鼓书传承发展路径

2019-08-27 04:13王秀英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王秀英

摘要:近年来,常德市响应中央号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把包括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深入挖掘,精心组织,用心保护。现在,常德鼓书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已做出一定成效,影响较大,常德市在2018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湖南省鼓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关键词:常德鼓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发展

一、前言

“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华道德文化和湘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湖南著名的曲艺之乡,拥有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德丝弦”,还有“击鼓说书”形式的鼓盆歌、渔鼓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常德鼓书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常德市文化馆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常德鼓书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上,做了大量详实的工作,将这一朵曲艺的奇葩推向了全省,传遍了全国。笔者将着重围常德鼓书的文化土壤、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常德市文化馆如何有效组织及参与常德鼓书保护、传承及发展工作进行简单梳理,为将来的专项研究抛砖引玉。

二、常德“鼓书”的概况

常德“鼓书”传说由庄子的“鼓盆而歌”、楚大夫宋玉“伐竹击打而歌”等演变而来。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中,当地逐渐演变出渔鼓、说鼓、三棒鼓等10多种“鼓书”形式,拥有十分深厚和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鼓书”文化生态良好,在常德诞生或生活过的历史与当代文化名人有善卷、宋玉、陶渊明、刘禹锡、丁玲、沈从文、蒋翊武、宋教仁、林伯渠等,这里流传着孟姜女、刘海砍樵、桃花源等美丽的民间传说,这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这些使得常德“文人蔚起,文运昌盛”,为鼓书文化生态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常德“鼓书”传承和发展

(一)厚植文化土壤

常德鼓书之所以传承发展比较良好,主要是由于历史和现实许多做法比较切合实际。且当地人们具有良好的生活情趣、讲究的民俗礼仪,譬如鼓盆歌的丧葬礼仪作用和民俗文化功用,当地人喜爱在茶馆听书的茶馆文化等,这些做法是鼓书艺术能在千百年间自然的传承发展下来的原因。

(二)政府统筹主导发展

常德鼓书发展到近代,也曾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鼓书艺人队伍不稳定,鼓书的唱词也在老去,并逐渐消失。鼓书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路。但在常德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委宣传、文化、财政等多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给予了各项支持。

政策引导。成立了市非遗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非遗专家咨询小组,陆续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常德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其中对常德鼓书等曲艺类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做了重点强调。

领导参与。自2006年第一届鼓书大王擂台赛伊始,每届鼓书大王擂台赛都有市领导出席并颁奖;“鼓书进京”展演活动,陈华副市长亲自带队全程参与;“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及观摩交流座谈会”、“常德‘鼓书传承保护讲习班”和“鼓书”田野调查系列活动,市领导高度重视并出席启动仪式。

财力支撑。近些年,市财政对常德鼓书的各类专项投入近500万元。鼓书大王擂台赛至今已连续举办11届,市财政投入100多万元,市县两级财政对我市创演的精品鼓书类节目补助经费100多万元。

(三)品牌活动熠熠生辉

鼓书大王擂台赛好戏连台。自2006年以来,常德市文化馆在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全市“鼓书大王擂台赛”。参赛“鼓书”艺人500余人次,观众40余万人次。先后产生了邵丹等10个“金鼓王”、49个“鼓王”,鼓书大王擂台赛将各种鼓书创演推向空前活跃和繁荣。

鼓书晋京展演声播海内。2013年10月,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分别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和中国音乐学院举行,展演活动得到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罗扬、刘兰芳以及曲艺界权威前辈田连元、朱光斗、薛宝琨等泰斗级人物的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这样的大规模进京展演在常德群众文化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常德鼓书这一地方民间曲艺登上了中国曲艺的最高殿堂,不仅名扬京城,而且进入全国视野。

鼓书活动交流引领业界。2014年11月,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在常德举行。全国10个省16个鼓种25个节目同台竞技;2016年第二届全国鼓书学术交流展演;2017年第十一届鼓书大王擂台赛全国直播;2019年4月18日至21日举办全省渔鼓展演并向全国直播,邀请了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广西五省的渔鼓艺人参加。一系列的活动让常德“鼓书”又火了一把,常德“鼓书”的发展之路已成为了业界标杆。

(四)力抓创作源头,精品节目屡摘桂冠

鼓书艺人以前是不被人尊敬的“打鼓匠”,从事的艺人多为家庭条件很差或身体有残疾的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打唱的作品多为传统段子。为改善这种情况,常德市文化馆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办“曲艺小戏小品创作笔会”,至今已办十五届。广泛发动培养本土作者和鼓书艺人进行创作,并邀请全省全国的专家,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老师,天津群艺馆原馆长、文化部群文专业高级评委李治邦老师等来常德传经送宝,点评创作作品。力抓创作源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从笔会中产生。

2007年孝鼓《湘女征婚》在全国第八届艺术节中获“群星奖”;2010年《查家底》在第九届全国艺术节获“群星奖”;2013年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常德鼓盆歌《传承》《赈酒也烦恼》荣获曲艺类“群星奖”“常德市鼓王擂台赛”荣获项目类“群星奖”,成为本届艺术节上最大的赢家。2017年我市渔鼓《过关》送选全国第十一届艺术节。常德“鼓书”频获大奖,证明了其从乡村田野走向了艺术的高峰,具有了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五)扎根人民焕发生机

愉悦民众。从2013年起,我市每周三、周四上午在市文化馆举行鼓书专场演出,惠及群众6万多人。目前,常德市各主要乡镇有鼓书茶馆100多个,每天听书人数8000人左右,每年演出数千场。

遵循规律。常德“鼓书”从唱腔和表演程式说,极具灵活性和包容性,它更依赖艺人的个人加工和临场发挥,极具可塑性。听书人听的是人间百态,烛照的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常德鼓书从艺者们正是遵循了艺术创作规律,才使鼓书呈现出薪火相传、活力非凡的好局面。

造福艺人。常德“鼓书”艺人以艺立身,以艺传道,其生存状况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业收入,还是社会地位,均有了质的飞跃,收入达到小康水平的程度,甚至更高。

(六)加强艺人队伍培训

2012年7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传承培训班在常德举办。2015年5月,首届常德“鼓书”传承保护讲习班在我市文化馆举行。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开办“鼓书”培训班65期,培训“鼓书”艺人 2000多人次。通过讲习班规范鼓书行业操守,提高了艺人们的自觉意识、创作意识和艺术担当意识。

2013年6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授予我市为“中国常德曲艺创研教学基地”。基地的建立,为我市本土曲艺的创作表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科学的培植土壤。其后,常德各县区市的“鼓书”传承保护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我市现有“鼓书”传承传习基地共69个,全市9个区县市均有分布。全市“鼓书”民间艺人已经发展到1000多人,自发组成的演出队伍发展到100多支。从艺人员也逐步年轻化,一批70后、80后甚至90后“鼓书”新人成为行业主力军。2018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授予我市为“常德市鼓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鼓书文化的保护发展提供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加强理论研究

为了有效地推进常德“鼓书”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为其提供坚强的理论引领与学术支撑,是常德市文化馆推进的中心工作。

田野调查摸底子。2015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和湖南省文化厅指导、北京大学中文系参与、常德市组织实施了常德“鼓书”传承保护田野调查(系列)活动。本次田野调查工作共调查“鼓书”艺人134位,采录传统经典书目 90 个,录音时长157小时,录像时长175小时,拍摄图片 1582 幅,整理文字74.6万字。此次田野调查的所有数据都进入常德市非遗中心数据库永久保存。

学术研讨明方向。2013年10月26日,常德市鼓书艺人和专家一行赴北京参加了“常德鼓书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专家学者、艺术家100余人出席。2014年11月4日,全国“鼓书”观摩交流座谈会在我市举行,全国120 多名“鼓書”界代表和嘉宾出席。这两次座谈会围绕常德“鼓书”现象及其传承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研讨。

出版书籍结硕果。2009年《九澧渔鼓》出版,2013年《常德渔鼓研究》发行,2014年《常德“鼓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激扬》出版。2015年《常德鼓书》发行,2016年田野调查《常德鼓书(鼓盆歌)曲本集》计划出版。

四、结语

在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常德市将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东风,把国家级“非遗”常德鼓书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做出新成效,打造新品牌,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文科,袁学明.常德“鼓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激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杨扬.湖南常德渔鼓调查报告[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3]刘尉.试论常德渔鼓.[J].艺海.2010(0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