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hina”品牌的解读

2019-08-27 04:13王发兴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音译

摘要:“China”是外国人对中国知名产品的一种品牌意识。本文拟从“China”一词与中国最早统一的王朝“秦”有关、与中国出产瓷器有关、与中国出产丝绸有关、与中国的陶瓷产地有关等四个方面,做出解读。

关键词:China 中国品牌 秦国说 陶器与丝绸说 音译

中国的名字“China”,就是一个享誉全球的品牌。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不叫“Zhonguo”(中国),而是称“China” (并不像Japen-日本、India-印度、Malaysia-马来西亚等国家一样主要出自音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与中国知名产品在外国人心目中产生的品牌意识有关。外国人为什么把中国称之为“China”?笔者进行收集考证,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说法:

一、与中国最早统一的王朝“秦”有关

认为中国称名“China”来自“秦”(chin)的发音,这是西方最为流行说法。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中说道:中国的西方名字“China”由秦“Chin”而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理由: 一是从常识来看,东西方瓷器的交流直到唐朝才兴旺发达,而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某一具体事物被另一具体事物替代说明的时候,一定是替代品非常常见,唐朝时期中国瓷器才在西方比较普遍,但唐以前已经出现了“China”的叫法了,也许早就有东方“秦”国(“Chin”)一词的说法。二是从直觉上来讲,“China”源于秦的汉语发音更为可信:有趣的是“China”(中国)一词并非中文字。牛津英语字典(OED)上说,“China”一词最初出现在2000年前的梵文中,它以多种形式在几种亚洲语言中出现。最早使用它的欧洲人是马可·波罗,英国人最早引用可追溯到1555年。美国基督教会词典给出了这词的来源,它是一个不正规的名字,指的是在公元前3世纪统治中国的秦朝的名称。法国学者鲍狄埃(M·Pauthier)等人也认为,“Cina”(支那)名称起于梵语,而梵语中支那是因为中国古代秦朝而得名,所以称中国为“秦”(“Sin”“Chin”),“China”后的“a”是葡萄牙人为了表示地域而另加上的。《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是,“China”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有关,“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这一观点首先是罗马传教士卫匡国(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来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之后,才知道“秦”是第一个封建皇朝,《全球通史》作者是1913年出生的历史学家,他也只是根据中国历史做出的推论。

二、与中国出产瓷器有关

这是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China”(中国)一词来源于英语的“瓷器”。

国内史学家苏叔阳在《中国读本》一书中提到,在中国古代,除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外,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瓷器的发明了。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原始氏族都会用黏土烧制陶器,但从陶到瓷,却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发明过程。3000多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在制陶的基础上会烧制原始陶瓷了。东汉后至魏晋才有了真正的瓷器。从陕西咸阳扶风镇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我们看到了1200多年前的盛唐瓷器。据说,波斯人是11世纪开始研究中国的制瓷术的,而意大利是1470年才开始在陶上挂一种铅釉,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瓷器。直到1712年法国传教士发现用江西景德镇高岭山的高岭石可以制瓷,并设法带回欧洲去,欧洲人才造出来真正的瓷器,而高岭(Kaolin)一词成为全世界陶瓷业通用的名词。所以今天西方人把英文中的“China”——瓷器,与“中国”一词并用。

据说,外国人最初将陶器称呼“Chinaware”,直译为“中国瓦”(陶瓷产品,古称瓦器) 。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一词最初是无“瓷器”之意的。后来,人们在使用中逐渐省略了“ware”,小写其字头,简称瓷器为“china”,于是“China”一词富有了“瓷器”的含义。中国以“China”一词出现,不晚于辽金宋,也不会早于先秦;大致出现在隋唐时期。学界基本认定其作为瓷器的双关含义,远远晚于“China”作为中国的本意,所以“China”的意思就是指中国。

中国人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瓷器,然后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外。那时候中国的陶瓷在外国(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太出名了,只要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因此,“China”(瓷器)一词就成了中国的符号(世界品牌),这就有了“China=瓷器=中国”的说法。因为,在今天的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一词。

三、与中国出产丝绸有关

上海东华大学周启澄教授认为:“China”一词来源于丝绸。据传说,早在史前中国的先民就会养蚕缫丝织绸。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于是希腊文中也出现了“丝”这一词汇,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随后,在拉丁文中,“丝”的发音已经基本与以后“China”的发音相近似,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英文“China”一词。

周教授还找到了其他旁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说,英文在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翻译中,中国被译成“Sino”,这与拉丁文中的“丝”比较接近,而在印度语中,“丝”被称为“Cina”,后来口译成“支那”。周教授认为,丝绸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中国人在着绸穿缎时,世界绝对大部分地区的人还以树叶兽皮遮身)。因此,英文中“中国”的翻译“China”源自丝绸就顺理成章了。

四、与中国的陶瓷产地有关

现代瓷都江西景德镇的旧称“昌南”(即昌南镇)。因该地处在昌江之南,故在唐朝时被称为“昌南”。由于昌南高岭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刑窑白瓷的优点,创造出了一种青白瓷。这种青白瓷晶莹滋润,素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到英法等欧洲国家。中国有句俗语:身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富人藏瓷,穷人藏陶。

18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所以当时中国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在欧洲是十分珍贵的物品。渐渐地,欧洲人就把“昌南”(“China”即“昌南”的谐音)作为“瓷器”(china)和“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人们竟把“China”是“昌南”的本义忘记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和“中国”了。

笔者认为,作为地域专有名词的“China”一词,应该是出自中国的“瓷都”——昌南(景德镇旧称)。“China”来源于“昌南”这一中国专有地名的音译,是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的。

参考文献

[1]胡阿祥.英文“China”其实来源于“秦”[N].新华日报,2019-03-01:14.

[2]苏叔阳.中国读本[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208-209.

[3]梁志坚.“China”一词的由来[J].中国科技术语,2008(02).

[4]周启澄.“China”一词源于丝绸[J].水资源研究,2003(03).

[5]阿布杰哈德.China一詞的来历竟然源于景德镇[EB/OL].http://www.sohu.com/a/165834324_99981402.

作者简介:王发兴(1954- ),男,湖南临武县人,广东韶关学院粤北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广州工商学院经贸系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研究。

猜你喜欢
音译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