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悟道倾情表达

2019-08-27 04:07林慧玲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陶冶性情亲子共读想象

林慧玲

【摘要】现在大部分学生有大量课外阅读却无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作文时常常出现:下笔 难,难在取材;凑字数,内容空洞;篇幅短,没有见的……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常常是或视而不见,或视而少见。这让学生怕作文,厌作文,也困扰着许多语文老师。

【关键词】人文资源;亲子共读;想象;滋养心灵;陶冶性情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如何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多种策略入手,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用眼拍摄、用耳录音、用手复印、用脑思考、用心对话,真的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才是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的方法。可以有这样的策略:

一、体验生活,实践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提出:“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作文就以生活为本。因此,要让学生走进大千世界,用一双“慧眼”去看世界,去亲身经历感悟生活的真谛……

(一)邹进大千世界,觅“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自己就是大千世界的一员,你也是大千世界的演员,你也在经历着生活。走进大千世界,让你自己在演绎生活的同时,去感受生活的过程。怎样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取决于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1)善于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掌握观察的“序”,由“面”及“点”掌握事物的整体性,了解事物各部分的联系,掌握其本质特征。(2)富于想象,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用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你可以“听到”昆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闻到”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感悟”苍莽宇宙的神秘浩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根枯死的树枝,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在每个学生看来都是不一样的,它或者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个故事的起点,或许仅是瞬间即逝的东西。带上你的心、眼、口、鼻、手,带上你的情感感受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真,离你那么近,一摸即达,随手拈来,那是“源头活水”长流不息;把它们“珍藏起来”那便是你的“宝藏”。

告诉你的学生,放学路上,公交车上,餐桌上,商店里,学校里……处处都有“宝”,每天睁大眼睛,你就能感受到: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借一双“慧眼”,捕捉生活的信息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我们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启大脑的思维活动,调动人体各种感官全面参与观察生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寻找“切入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平中求奇,发现新意,客观地认识事物。(1)抓特色:要求学生做到心明眼亮,去芜存精。如《小动物》的教学中,我班一男生,抓住鸭子飞上墙这一情景进行观察,鸭子又肥又重怎会飞上墙呢?有意思,于是他就认真地进行观察。这必须由学生在瞬间内捕捉信息,有了“灵感”方可投入观察中。(2)抓本质:同一东西,它可能给人以不同的表象,但它的质地不会变的,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苹果一样,它们存在着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差异,但它们都是苹果树上结的果,都有一定的成长经历,都由果皮、果肉和种子组成,有苹果的味道及功用,这就是它们共性的东西。我们要通过比较分辨差异,抓住特点,突出本质,通过观察,丰富感性认识,并把观察得到的表象按一定的内在联系进行整理,那样才能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

(三)成一件事,“躬行”中转“染”成“净”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让学生在平时的实践中作文。自己身陷其中,方能感知其中的真谛,也才能引起自己的情感共鸣。我班的一个学生在公园里玩了“套圈”后,写出了这么一段话:

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么多圈,一个也投不中?妈妈仿佛猜到了我的心思,说:“你中圈套了!那个摆摊的人挑风口的地方摆摊,你很难掌握力度啊!”听了妈妈的话,我似乎有些明白,“天上哪能掉馅饼”呢?这是风中的“圈套”啊,正是因为我有了贪念,才会受骗哪!

鱼儿为什么会上钩呢?因为鱼儿太想吃掉蚯蚓了!

是呀!没有亲身经历过,又哪能洞悉其中的奥秘,又如何能了解生活的真谛呢?

这就是实践的魅力,它能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明白道理,那么,作文再也不是难事,那只是生活的再现,进而有感而发,有所得。

二、體验实践,倾情表达

学习是为了应用。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内化,融入自己的个性,灵活地反映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就是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意思或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要让学生能真真切切地写生活,实实在在地反映自己的个性,需要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一)善指导,个性表达中形成风格

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1)指导说自己要说的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特级教师武琼老师所提倡的你说、我说、他说、全班说,在特定的氛围内说自己的话。“文如其人”,他们生动优美的语言或简明朴实的语言或干脆利落的语言,只要是自己的话都应得到肯定,绝对不要太多地限制他们发自内心的发言。当然朴实无华的文风应提倡。但在指导学生说自己要说的话,教师应注意给予一个适当的语言环境,这一点很重要。(2)鼓励各抒己见。每个学生所生活的家庭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也不会一样。他们看世界、看问题也不可能与成年人的看法全一致。对于他们某些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的意见,或许,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我们誓死捍卫他人发言的权利。他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他有感觉,有了这样的感觉才有真实感受,写出的作文才能富有个性,不是吗?

(二)勤练习,掌握章法中循序渐进

作文要遵循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原则。作文是一种实践活动它需要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固然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还要靠练,练习驾驭语言的能力,说好、写好。平时从各种讨论、复述、讲故事、对成文提出的看法等练习说,而这一形式,笔者认为,课前的复述是最有效果的:以号数为序,让孩子每天都做好准备,讲讲当天的趣闻,或跟自己心情有关的一件事,这样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孩子必然对当天所经历的一切做了最留心的观察,并把自己当天所得由内部语言,进行文字符号的整合,外化为外部语言,这不但让孩子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还让学生进行语言重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孩子有了表现锻炼的机会,养成敢说、爱说的习惯。在此基础上,结合阅读课文的练笔,运用“作文之道”,每天的有最干脆的一句话,每周的有周记……进行练笔,达到熟能生巧,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巧运用,学能致用时真情流露

引导学生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活用学过的词语,注意保留自己平时说话的习惯(风格),对问题的看法,然后真实、流畅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语言积累,运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作文的自己修改,与他人互改中,养成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并在修改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因此,只要让孩子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做生活的有心人,躬行悟道,注意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给予表达的空间,培养兴趣;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表达,循作文之“道”,那么孩子就能做到倾情表达!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猜你喜欢
陶冶性情亲子共读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方法探析
先秦“诗乐教育”理论体系及其功能机制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用心陪伴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在“亲子共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和美润泽 心灵诗意 陶冶性情——郭晓颖《周庄水韵》课堂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