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2019-08-30 09:02王兴王丹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王兴?王丹霞

摘 要 人才评价制度的创新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缺乏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基础、不能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双证书”制度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匹配等突出问题。1+X证书制度要在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建设基础上,满足以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终身学习、中高职贯通为核心要素和关键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要求。有效构建和应用1+X证书制度的关键要素包括两个基础、一个架构、五个主体和一个保障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改革;1+X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终身学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2-0007-06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把职业教育从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将对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按照类型教育的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而职业证书制度的改革是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核心。

《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中,“1”作为学历证书代表受教育的水平,包括职业教育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等多个层次的学历水平;“X”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一种新型证书,作为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1+X证书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1”和“X”是互为补充、互相衔接的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才评价证书体系。1+X证书体系体现岗位(群)能力要求,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涵盖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水平和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方案》全文14处提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20项政策中的8项,且将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行动内容,表明以人才评价制度创新,带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现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从制度设计看,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建立,现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缺乏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基础

国家资历框架是以不同职业所需能力为基础,以学习成果为标准,对全社会各类资历分类、分级认定以及衔接的顶层制度设计。不同的资历类型、不同资历层级有不同的学习成果标准要求,在同一个框架下,通过对各类教育和培训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能够实现不同资历、不同层级以及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沟通与对接[2]。国家资历框架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制度基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和中枢。

当前,我国与现代职业教育相匹配的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建立,对人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造成了严重障碍。在横向上,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有不同的主体,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和对照体系,使得不同教育系统所获得的学习成果无法有效衔接和转换。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由教育部负责,而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标准和职业培训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由于缺乏国家资历框架的统一协调与对接,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存在根本性障碍。在纵向上,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缺乏独立完整的体系和关键纽带,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职前与职后难以实现一体化,导致人才评价缺乏连续性,使得创造全民终身学习环境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缺乏重要基础。

总的来说,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与以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终身学习、中高职贯通为核心要素和关键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匹配,迫切需要通过在国家层面构建具有制度特征的国家资格框架,改革现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基于认知成长规律的学历证书和基于技能形成规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互通衔接。

(二)从功能导向看,现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不能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势头迅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职业教育注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内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其中,培养目标规格的提高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按照“十九大”报告精神,新时期职业教育要培养“三型三精神”,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且具有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的人才,培养规格要从学科专业性向社会职业性转换、从技术技能型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转换,并区别于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区别于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职专科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

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起导向作用,培养目标规格的改变必然导致人才评价体系的改变,而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无法满足培养规格大幅提高的要求。一方面,从人才培养角度看,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偏重于技能性或者知识性考查,对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人文科技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综合性的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不足,无法凸显对素质、知识、技能、创新等并重的培养要求。对提高受教育者或受培训者的岗位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无法提供更多支撑。另一方面,从个体的培养角度看,需要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体系,在完成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给学生“适合的教育”[3]。促进职业教育从最初的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中心,帮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到注重从既定的职业属性和个人特点出发,提供合适的教育形式。

(三)从具体实践看,“双证书”制度已实施多年,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

多年以来,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在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最主要的人才评价模式,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是没有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元参与主体在“双证书”管理体系中的“责、权、利”不清,“双证书”流于形式[4]。另外,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双证书”制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还存在国家政策和配套机制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职业院校“教”和“产”发展不协调,产教双向对接渠道不顺畅,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意愿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双证书”制度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二是从职业资格证书来看,部分含金量不足,行业企业认可度不高,考核标准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比较突出;“证出多门”的现象比较普遍,给学生、教师和企业造成困扰;制定职业标准、开展职业资格鉴定、认可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与选人用人、就业准入、薪酬奖励等并不密切相关,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实际功能与运行机制违背设计初衷。

三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课程与学分的互认互通,是实现一体化评价的重要基础,是打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壁垒,促进教育资源整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使得现有“双证书”制度在横向上无法实现同水平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相互比对和等值转换,在纵向上无法有效实现学习成果的积累和职业技能层次的递进。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总体要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

《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相比现行“双证书”制度,差别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原来的“职业资格证书”表达不同,前者注重技能等级的层次性,强调水平评价和连续性,后者注重就业准入。二是X证书的关键在于若干个,说明同个职业岗位将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构成的评价体系,体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一专多能”的培养要求。三是通过若干X证书组合,强调自身的体系性。以专业核心技能对应的证书为中心,一方面强调在专业群内拓展,另一方面强调在综合素质领域拓展。四是2013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通过修订职业资格目录,不断削减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数目,累积已达70%以上,说明国家层面上在淡化职业资格要求,为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减轻人才负担、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服务。五是职业资格证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证书所反映的能力与岗位的实际要求匹配度不高。1+X证书开发主体是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且体现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覆盖面广,紧跟产业发展。六是“双证书”制度本质上还是参照普通教育以知识体系为主的评价模式,1+X证书制度完全服务于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更加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总体来说,1+X证书制度不是“双证书”制度的升级版,两者在本质、定位、架构以及X证书开发建设主体、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别[5]。

评价制度同教育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模式共同组成类型教育的核心要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有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证书制度的改革是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改革的核心。因此,1+X证书制度的总体要求是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具体来说,1+X证书制度要在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建设基础上,满足以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终身学习、中高职贯通为核心要素和关键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要求,如图1所示。

(一)1+X證书制度要成为产教融合的“黏合剂”

产教融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职业教育的核心主题,但目前还存在国家政策和配套机制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教”和“产”发展不协调,产教双向对接渠道不顺畅,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意愿不足等问题。1+X证书制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实践项目、育训情境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中,实现产业用人和职业教育育人的衔接;另一方面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的全过程,并且通过证书认证使人才培养直接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实现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互联互通。1+X证书制度联结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实现学校教育的普遍性与不同行业企业职业要求的特殊性有机结合,既是人力资源制度又是教育制度,将成为产教融合的“黏合剂”,从根本上突破当前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瓶颈。

(二)1+X证书制度要成为职普融通的“立交桥”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实现等值融通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个体多元成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通过打破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的藩篱,破解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因此,1+X证书制度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对接,实现职普融通,为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灵活、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提供支撑。在1+X证书制度下,每个不同层次的学历证书可以与若干个职业等级证书组合、置换;反之,职业等级证书也可以按照不同等级与多个学历证书组合、置换。这需要以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为基础,依赖于统一框架下来自不同教育部门证书的模块设计衔接,对应的课程体系设置衔接,以及学习成果的学分衔接。

(三)1+X证书制度要成为终身学习的“保障者”

终身学习符合产业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能够增加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1+X证书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学校的正规教育、职业培训等非正规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一方面,1+X证书制度将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获得的成果都纳入到评价认定体系之中,获得证书的方式更加广泛;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以学分为基础,通过模块化的成果积累获得证书,能够为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在职学习等灵活的学习方式提供支撑,学习时间、空间和途径更加开放灵活,充分满足终身学习的诉求。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少就是多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关于举办“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