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鼓

2019-08-31 06:13羊狼
三月三 2019年3期
关键词:兽皮铜鼓苗族

羊狼

猴鼓表演

“喈喈喈”,铁签唤醒铜鼓。

这是用一根铁签快速敲打铜鼓边沿发出的声音,十分急躁,像是某种呼唤。此时,人群静了下来。突然,从人群中蹿出四只“猴儿”,他们的头和腰绑着红绳,上蹿下跳,搔头挠耳,动作轻盈,欲靠近两面兽皮大鼓,却又突然闪进人群中去,忽而又蹦出来,双手持鼓槌,“嘭”的一声猛击兽皮大鼓后,闪开了去。

“当!”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手持木槌,猛击铜鼓鼓心,太阳纹发出的宏音响彻云霄,动人心魄,似要惊醒沉睡的魂灵。

“当嗒当嗒”,铜鼓声铿锵有力、振聋发聩,老人坚毅而不含糊地击打铜鼓,节奏明快,仿佛前进的号角,撕裂战前的阴霾。

四只“猴儿”再次蹦了出来,挥舞鼓槌,击打兽皮大鼓,发出“嘭嘭”的声音,配合着“当嗒当嗒”的铜鼓声,整齐如军队的步伐。随后,从人群中又蹦出两人来,他们手持竹杠,舂击着地上的木板,发出整齐的“哐哐”声。几种最有力道的声音美妙地合奏,气势如千军万马飞奔而来,踏遍滚滚疆尘,让那些死气沉沉的烟火和惨败不堪的战场灰飞烟灭……

在天峨县坡结乡龙茶村,正在上演这样一场精彩绝伦的猴鼓舞。

猴鼓舞,苗话为“大愣矬”。猴鼓舞不仅苗族有,在瑶族、毛南族中也有。与其他猴鼓舞不同的是,天峨县坡结乡龙茶村的猴鼓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而是一直保持着在老人去世的葬礼上举行的传统。

跳猴鼓舞

在龙茶村的猴鼓舞中,拟声模态是基本形式。以铁签敲击铜鼓边沿,发出“喈喈喈”的声音,似猴子兴奋时挠头搔耳所发出的声音,而此时,跳猴鼓舞之人定要模仿猴子的动作,挠头搔耳,半蹲身体,左蹦右跳,忽而靠近铜鼓,忽而远离铜鼓,忽而小心翼翼用手触摸铜鼓,以上称之为“嬉铜鼓”。嬉铜鼓之后,开始击打铜鼓。击打铜鼓时,不再使用铁签敲击鼓边,而是用木棍敲击鼓边,发出“嗒”声。同时,另一只手持鼓槌敲打鼓面的“太阳纹”,发出“当”声,两种声音相互配合,以多种节奏演绎铜鼓的魅力。一种是“嗒嗒当”,一种是“当当嗒当嗒当当”,还有一种是“当嗒当嗒”等。几种鼓点相互交替,每节5分钟。配合这几种铜鼓节奏的是两面大皮鼓,是猴鼓舞的主要道具。龙茶村的猴鼓舞动作均模拟猴子,如跳、半蹲、侧转身等,轻盈灵动,充满野性。主要动作有三种:一种是“正面双棒击鼓一单脚跳起一双手于裆下击棒”,反复数次;另一种是“正面双棒击鼓一单脚跳起一双手于脑后击棒”,反复数次;还有一种是“背对鼓面一双脚岔开半蹲一半转身左右单槌击鼓”,反复数次。这三种动作可以交替进行。双人跳猴鼓舞时,同击一面鼓,击鼓节奏不变,只是增加一种动作:两人分先后循序从对方手臂下方钻过,前者击打皮鼓上方,后者击打皮鼓下方,同时进行,击鼓时以单棒击打鼓面,再左右棒交替击打。但无论如何变化,皮鼓节奏始终要跟着铜鼓节奏走,是敲打皮鼓的关键。

此外,竹杠舂击木板是猴鼓舞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配合皮鼓和铜鼓的节奏,达到增强节奏气势、活跃气氛的效果。主要动作有:两人持竹杠,先舂击两块平放于地面的木板,发出“哐”声,然后两人同时默契地交叉击打竹杠另一头,发出“啌”声,节奏主要有“哐啌”“哐哐啌”“哐哐啌啌哐哐啌”等。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坡结乡龙茶村的苗族人民接受了壮族的铜鼓文化,猴鼓舞与铜鼓的有机结合便是最好的例证。并且,铜鼓在猴鼓舞中扮演引子的重要作用,猴鼓的节奏是随着铜鼓的节奏走的。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铜鼓节奏就有什么样的猴鼓节奏,由于铜鼓的节奏丰富多彩、变化多样,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猴鼓舞。由此可见,坡结乡龙茶村的猴鼓舞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

铜鼓与猴鼓舞相结合,使猴鼓舞柔性更少,气势更雄浑,仿佛战场上的战鼓。铜鼓出现在猴鼓舞中,是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关于铜鼓的起源,史料记载有骆越铜鼓之说: “伏波始制铜为之,状亦类鼓,而稍埤,缩腹下杀,周以繁纹,面上八角,皆缀以坐蛙,名为骆越之鼓。”骆越铜鼓是壮族铜鼓,多分布在今天我国的广西、广东和越南北部等地。天峨县是黔桂两地交界县,属壮族聚居区,全县总人口17.4万人,壮族人口就占了56%。受壮族铜鼓文化的影响,龙茶村的猴鼓舞中出现铜鼓便不足为奇了。

苗族,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一个多姿多彩的民族,一个在苦难中屹立不倒的民族。

追寻历史的幽光,不难发现,苗族的先祖是原始社会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这个民族从黄河流域一路迁徙至湖南,到贵州,上云南,鲜有提到迁徙至江西的。但坡结乡龙茶村的一些苗族人和贵州一些地方的苗族人坚信,自己的祖先是从江西迁徙过来的,他们共同的说法是:祖先受命于朝廷到地方平定匪患。坡结乡龙茶村的苗族人民对猴鼓舞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坡结乡龙茶村猴鼓舞传承人罗登辉介绍,二百多年前,龙茶村的苗族是一个极为弱小、备受欺凌的苦难族群,他们的祖宗罗氏两兄弟因逃难先后到云南、贵州隐姓埋名,刀耕火种,在天地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逐步繁衍壮大。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坡结乡龙茶村的苗族人民遭遇了大规模匪患。大量土匪集结攻打山寨,村民加强防守,双方僵持不下。为尽快攻破苗寨,入侵的土匪不断加大攻势,将山寨围个水泄不通,断粮断水。苗族首领在战斗中重伤不治,临终前,他唤来族人,吩咐在其死后,不可以挂丧,不可以哭,要挂上族旗,杀牛宰猪,敲锣打鼓,跳猴鼓舞。村民按首领吩咐,在加强防守的同時,杀牛宰猪做大菜庆贺,跳猴鼓舞娱乐,整个村寨处处欢声笑语。土匪强攻不下,其探子回报说山寨虽被围困,但未有任何损伤,还杀牛宰猪,唱歌跳舞。土匪首领听罢,自觉军困马乏,不能攻下,便下令撤退,龙茶村的苗族人民才得以安宁。当地群众为了纪念那位有勇有谋、倍受尊敬的首领,从此立下规定,每当有族人死去,就要跳猴鼓舞,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敬,更是一种祈福。

但是,有人也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坡结乡龙茶村的苗族人民是当时朝廷从江西派往广西、贵州平定匪患的将士的后代,是特别能战斗的民族。当时这支朝廷军队活跃于大山(今天峨县坡结乡)一带,并长期驻扎、定居在龙茶村。由于大山多是延绵起伏的原始森林,猴子特别多,这支军队闲时就敲响战鼓,引来众多猴子观看,甚至有一些猴子也和将士们一起敲打战鼓,动作滑稽,于是将士们学着猴子敲鼓的动作,编成猴鼓舞,作为战事取胜后的重要娱乐活动。一天,当地土匪集结,对定居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发起围剿,苗族人民寡不敌众,但又不能坐以待毙,为了击退匪乱,苗族人民敲响战鼓,鼓声隆隆,在大山原始森林里回响。猴子们听到战鼓响起,纷纷朝苗寨奔去,声势迅速壮大。乱匪们以为有援兵到,很快退去。猴子解救了龙茶村的村民,为了感谢猴子的救命之恩,村民约定世世代代必须跳猴鼓舞。

关于猴鼓舞的传说各民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说法。

在贵州的苗族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洪水朝天”的传说,也是年代最久远的传说。相传古时,洪水淹没大地,伏羲兄妹钻进一段空心大树中,用兽皮封住两端得以存活。他们在洪水中漂流了很久。突然,昏睡中的伏羲兄妹被一阵“咚咚”声吵醒,他们戳破兽皮钻出来,才发现洪水已经消退,几只猴子正在击打绷紧了的兽皮。他们认为,猴子敲响兽皮唤醒他们是老天的旨意。后来,伏羲兄妹繁衍了人类,人类才重新兴旺起来。伏羲氏死后,他们的子孙为纪念伏羲氏,感恩猴子的救命之恩,就学着猴子的动作,击鼓舞蹈,并世代传承。

如果说苗族猴鼓舞与天灾有关,那么瑶族关于猴鼓舞的传说则与人祸相连。相传瑶族在大迁徙时,途中遭遇劫匪。虽奋起抗击,但寡不敌众,正处在危难之时,山上的猴王率领猴群前来助战,个个手挥棍棒,勇猛出击,最终把劫匪打败。为了纪念猴子助战有功,瑶族人民便模拟猴子的动作创造了猴鼓舞。

毛南族猴鼓舞的传说讲述的则是亲情。相传,有一户人家,丈夫早亡,遗下三个儿子,妻子含辛茹苦,以采集青棡子酿酒维持生计。一天,兄弟三人到山上采摘青桐子,不知不觉最小的弟弟走散了。天快黑的时候哥哥们才发现弟弟不见了,连忙跑回家叫来母亲和村里的邻居,打着火把上山去找,但是一连三天都找不着。母亲痛失儿子,每天都以泪洗面,哭瞎了眼睛。话说那个最小的弟弟找不着两个哥哥,心里十分害怕,漫山遍野哭喊着寻找,不知不觉迷了路。天黑林深,一不小心,他掉进了猴子居住的山洞。弟弟就在洞里和猴子们一起生活、玩耍,饿了就吃猴子们摘来的野果,渴了就和猴子们去喝山泉水。年深月久,弟弟的身上渐渐长满了毛,遗忘了自己的语言,学会了猴子的语言。

许多年以后,母亲因为思念儿子过度,郁郁而终。按照毛南族的习俗,出殡那天,法师要敲打铜鼓祭祀死去的人。一时间,阵阵低沉的铜鼓声响彻云霄。正在猴群里玩耍的弟弟听到家乡熟悉的铜鼓声,就循着鼓声找到了回家的路。他发现铜鼓声正是从自己家里传出,而且门前挂着白布,两位哥哥跪在棺材前一边哭一边烧香烧纸。弟弟意识到母亲已经去世,便不顾一切冲上前去,但他己不会说人话,只会发出像猴子一样的叫声,人们也早己认不出他。为了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悲伤之情,他捡起一段空树筒,用围在腰间的兽皮蒙上,做成了一面兽皮鼓。他举起兽皮鼓,手舞足蹈,发出“嚎、嚎、嚎”的声音。起初,在场的人以为是猴子在胡闹,但见到他眼里不停流着泪水,总是不愿离去,才意识到他是不是十多年前走丢的那个弟弟。相认以后,兄弟三人跪在母亲的灵前泣不成声。

对比不同民族的猴鼓舞,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个传说,都与猴子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充满着对猴子形象的图腾崇拜,也间接反映出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但是,和谐只是人们对和平的一种期盼和向往,现实往往是充满着斗争,充满着残酷。于是,人们只好通过舞蹈的形式进行表达,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苦难史,或天灾,或人祸,或战争,也正因为这些足以让人类刻骨铭心的苦难,才引发了人们战胜苦难的勇气,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万事再大,莫过死亡。天峨县坡结乡龙茶村的苗族人民在长辈去世时,不能落泪,不可以哭泣,要跳猴鼓舞,要杀牛宰猪,要吹奏唢呐,所以他们的猴鼓舞气势如虹。也许因为本身作为战士后代,充满着斗志的龙茶村苗族人民坚信自身就带有血性,保家卫国才是他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所以龙茶村的村民一直以参军入伍为荣。有一份关于龙茶村参军人数的统计,全村现有378戶1571人,近几年来退伍军人就达26人,参军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当你理解了龙茶村苗族人民的苦难,你才能听得出猴鼓舞中那种萦绕心头的痛,那种透不过气来的苦闷,以及在这种苦难中生发出来的另外一种翻滚涌动的破釜沉舟之气,似铺天盖地而来,充满着力量。所以,老人敲打铜鼓,从不含糊,他用那沧桑的经历解读这种力量的存在。他要像那猎猎风中的沙场将领般坚毅、无畏。跳猴鼓舞的年轻人也不含糊,动作明快、灵活,充满斗志与欢快。

如今猴鼓舞成为祈福的一种重要形式,已不是纯粹美好的愿望,在这种愿望的背后充满着殷红的鲜血、痛苦的挣扎以及强大的民族生存欲望,使得生命在这场残酷的生存之争中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猴鼓舞作为苗族人民的民族舞蹈,它的伟大之处不是记录在发黄的书卷里,而是随着苗族一并成长,它仿佛一把锋利的心灵刻刀,让这个民族时刻记住这种难以磨灭的疼痛,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强大的内在动力。但我想,这个民族真正的伟大之处是忘记疼痛,痛并快乐着才是留给人类最深刻的启示。

如今,天峨县政府注重和保护猴鼓舞,在每年举办的非遗文化展演中都有猴鼓舞,深受群众欢迎。希望猴鼓舞一直传承下去,发挥它在民族心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民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兽皮铜鼓苗族
《现代畜牧兽皮》正文书写规范
很久以前,我们穿什么?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
苗族民歌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