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2019-08-31 07:02李宇宁
中文信息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举制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李宇宁

摘 要: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种以考试的形式选拔治国理政之才的政治制度。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既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笔者认为,要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待科举制度,明晰其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所用。

关键词:科举制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D6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1

科举制度几乎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这种凭借自身才能而入朝为仕的制度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民间也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由此可见科举制度的影响之深。但随着朝代的更迭,科举制本身的局限性和落后性逐渐显现了出来,导致学子思想僵化,严重阻碍了教育行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制度,从汉代采用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创设的九品中正制度,再到隋唐确立的科举制。科举制经过宋朝的发展,在明清時期达到顶峰,并发展出八股取士的新形式。古代选官规则从一开始的“拼爹”到选孝举廉,最后 演变为凭借自己的才华本事入朝为官。察举制形成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刘邦下诏求取贤能之士以望其助他治理国家,令相国、诸侯、郡守等各级人物向上级举荐本地能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广泛地吸纳人才进入统治阶层。但直到汉文帝时期,文帝才下诏令各地地方长官举荐人才,并“上亲策之,傅纳以言”[1]。这种皇帝提问,臣子对策并评价等级的方式,成为了后来科举制中的殿试的前身,为科举制的发展奠基,在选拔人才制度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这标志着察举制的规范化和官方化。此后,察举制朝着更注重真才实学的方向发展。

到了隋代,“庶族已经发展到了具有足以把持朝政的庞大力量”[2],为了迎合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开始使用平等的择官制度,这就是科举制的开端。从隋炀帝时期,以公平竞争、分科考试和择优录取为主要特征的科举制被采用,也就是当时的进士科。唐朝武则天时期,科举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得以正式确立。在此以后,朝廷均以科举制为主要的选才做官制度。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在以不断变化的新形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八股文的形式,以儒学经典来考察学子,所以,我们一般用八股取士特指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但无论如何创新,都无法掩盖此时科举制度内里的腐朽。八股文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四书五经提取内容撰写文章,禁锢了考生思想,导致考生思想僵化。

二、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自从隋唐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各个朝代掌权者的青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充分说明了科举制在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中发挥了积极影响。科举制作为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标准,加强了古代社会的中央集权统治,将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的权利完全收归中央,适应了以后的封建大一统国家的专制统治需要,使封建大一统、君权神授等儒家理念深入人心,更加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科举制为统治阶层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率。自隋唐以来,历朝历代有所作为的官员几乎都是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学而优则仕”的人,譬如林则徐,李鸿章等。由此可以看出,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学子,让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学子有机会登入天子堂,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

科举制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在选拔人才制度上的不足,改善了当时的吏治状况。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对朝廷官员的垄断,通过公平、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考试形式,让更多寒门弟子戴上乌纱帽。而这些人受儒家四书五经影响,不会轻易屈服于官僚贵族的强权淫威之下。他们克己自律,敢于与朝堂上的腐败现象做斗争,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腐败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更新变化,教育制度与科举制更加紧密连接,进而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学堂,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兴起。

三、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一枚硬币尚且有两面,世间的一切也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因此,我们在看到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时,也要认清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科举考试使得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脱离生活,只知闷头读四书五经,因为一旦榜上有名,功名利禄四者全收。而科举制度也是中下层人民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唯一途径,广大学子趋之若鹜。所以读书人只钻研四书五经,学习诗词歌赋,进而抑制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之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人盲目地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这才落后于世界,更被列强视为到嘴的肥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这可谓是最大的消极影响之一。

科举考试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考试方式逐渐变得单一,偏离了原本的选拔人才用以治国的目的。范进和孔乙己便是最好的例子。范进中举后成了疯子,而孔乙己空有其表,偷窃被人发现后,竟然还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这样的荒唐话,还认为是“偷”一词是别人对他的污蔑。孔乙己和范进是受到八股取士荼毒的读书人的缩影,他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科举考试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抑制了个性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学风的败坏以及民族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科举考试虽然公平公正,选贤任能,但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几乎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实际。同时科举制度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让人们轻视社会中的各行各业,轻视社会生产实践,使得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与时代严重脱节。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政治上重要的选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更是密切相关。但随着历史的推移,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也使得中国走向现代化。经济上,新兴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的壮大,对科学技术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政治上,科举考试将自然科学等科目摒除在考试标准之外,已经不能满足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求。在发展的道路上,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无论是科举考试制度,还是中国的封建制度,皆是如此,都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

尽管科举考试已经是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够公平公正的部分。在少数不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群中,就有女性,科举制度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现代“男女平等”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也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此外,科举考试严格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时间,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财力。因此,有些人即使拥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也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银两支持他赴京赶考。“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只针对富裕人家、官宦子弟。总而言之,科举考试并不是绝对公平的。

纵观科举制度的发展史,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作为一种甄选人才的政治制度,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官选拔制度都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的。但科举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注定了科举制终究要被淘汰。站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科举制度应秉承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丰富科举制度的内涵,以史为镜,更以史为鉴,促进当今政治人才的选拔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雷.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现代影响[J].西安社会科学,2012,28(1):161-162.

[2]许静.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6):63-64.

[3]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11-116.

猜你喜欢
科举制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科举”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英美原声电影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