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靖神笔谈本栏目受到湖北日报机关党委支持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新探索解析

2019-09-03 07:00肖擎李琼胡汉昌
新闻前哨 2019年5期
关键词:评论员湖北日报党报

肖擎 李琼 胡汉昌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新闻评论承担重要责任和使命。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仍在进一步深刻变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总结分析党报评论在形式革新、内容刷新、效果出新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党报评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一、党报评论面临的新形势

对时代的敏感,是政治家办报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报评论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四“全”三“无”,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信息化大势和发展机遇的敏锐把握,也深刻指明了当前党报评论所处全媒体时代的内涵和特征。

深入来看,四“全”突破了四个尺度。

全程媒体突破时空尺度,指向的是新闻舆论工作采集、生產、传播的全过程。全息媒体突破样式尺度,指向的是新闻舆论日益多元的传播样式,更为立体的呈现方式。全员媒体突破主体尺度,指向的是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由人来做的工作。传统的媒体采编人员,不再清晰地分属不同岗位、工种,而是越来越体现通用人才的特征。全效媒体突破效果尺度,指向的是受众日趋分众化。党报评论的传播不再是单向度,而是交互式,从“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多对多传播,集成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

三“无”揭示了信息的三种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揭示了信息的空间属性。互联网不断打通地理条件的差异,拉平信息鸿沟、数字鸿沟,信息不仅以海量级存在,而且以日益开放平等的方式存在,这不仅为党报评论工作提供了日趋丰富的信息源,也带来了日益繁重的任务。信息无所不及,揭示了信息的覆盖领域。小到衣食住行用,大到国内国际事务,信息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越来越明显,嵌入现实生活的密度越来越大,这对包括党报评论员在内的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无人不用,揭示了信息的人群特征。随时随地互联,让个体在信息时空里基于兴趣和价值观等聚到一块,各种新的“社群”得以产生。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为7.88亿。无论是网络原住民、网络移民还是网络观光客,不断增长的网民数量,不断演变的网络格局,对党报评论工作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时空尺度和信息格局下,如何让党报评论的深厚积淀在互联网时代焕发“青春气息”?如何让评论楷体字的影响力从扎根纸面迈向扎根多样式的媒体介质?如何让主流声音的政治定力和话语魅力更加交融?一系列深层挑战摆在党报评论面前。

二、全国党报评论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的新探索

从全国层面看,近年来,党报评论的新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产品库。在大小结合上,人民日报“任仲平”“国纪平”等传统品牌持续释放影响力、展现示范性。浙江日报“之江平”栏目注重对浙江改革发展的重大实践、政策和成就进行深度、宏观、全景式评析和阐释,体现思想内涵。湖南日报“晨风”栏目一些大篇幅评论,发挥出党报评论“风向标”的作用。南方日报历史上首次以“南方日报评论员”署名方式,刊发万字评论《论五大发展理念》,力争在全国主题事件上亮明南方观点。与此同时,一些媒体不断推出轻骑兵式的“小评论”栏目。人民日报评论版“纵横”栏目摘录其他媒体评论的精彩观点,聚焦、遴选、放大好声音,“暖闻热评”栏目,为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新闻点赞,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来论”栏日呈现各地读者的思考,聚焦一线鲜活表达。新华日报推出的“零点快评”栏目,吸引外部作者撰稿,在短小精悍中阐释社会热点。

在点面结合上,各党报在做好一版评论的同时,纷纷设立评论或观点版,统筹兼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大主题评论和事件性、热点性、民牛性话题评论。201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全新改版,改版后的评论版,现场评论比重增加。南方日报评论版开设有“一线视点”栏目。浙江日报“之江观察”“实践探索”等栏目聚焦本地话题……

2.进军主战场。从立足新媒体矩阵打造虚拟的、人格化的“党报评论君”形象,到率先成立新媒体编辑室,再到微博、微信粉丝量破百万、日阅读量平均近10万:从建立粉丝群、创办互动类评论栏目“聊友汇”到推出音频栏目“睡前聊一会儿”,再到年轻评论员集体出镜的“两会侃侃谈”系列视频……人民日报评论致力从传统的报纸评论向全媒型、全天候评论转型,打造互联网时代的“人民范儿”。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解析时事,话语方式的新颖、言说尺度的把握,成为主流媒体挺进主战场的一根标杆。

3.多点开花。北京日报日渐走出一条版面与微信公众号“比翼齐飞”,社内平台与社外新兴传播平台同频共振的内容牛产传播路径:解放日报打造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观”,整合评论资源、推动融合破题:重庆日报构建“一端一网一号”的理论评论立体传播体系,仅一年就积累用户50万人:新华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成立全国首个女评论员工作室——“姿正腔媛”工作室……

4.提升话语力。近年来,人民日报除在一版推出重头评论外,还多在评论版推出“配套”评论,或以“本报评论部”名义,或以评论员署名方式,做好延伸性。新华日报评论《民牛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在一版推出,在众所常见的社论、本报评论员等文体之外,问题导向型、否定句式标题,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刷新了受众对于党报一版评论的印象。

5.敲好“定音鼓”。福州“见义勇为被拘”一案,法制日报较于其他媒体率先连续刊发多篇评论,态度明确、言说理性,不冷落主流话语,又关注普通人的牛活状态与牛命价值,展现厚实的“言值”。校园霸凌事件,昆山“反杀案”,四川省广安市委原副书记严春风被查事件,屡发的“霸座”事件……从中央媒体到各地党报,评论在众声喧哗中洞察舆情,敏锐把握社会痛点、重点和关切点,在自发、自然的“团队合作”“握指成拳”中,及时发出主流和权威声音,引领理性思考。

6.激活人才池。人才来源多元化。胡乔木同志曾说,“评论人才难得,培养一个评论员起码要10年。”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一支重要队伍,评论员培养不易,确非夸大其词。这些年,党报评论员总体上呈现“校招+其他部门调入+其他媒体引进”等复合培养模式特征。在校招上,各党报对评论员招聘的要求,较为重视知识结构,不一定从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牛中遴选,而是扩及文史哲、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各学科门类,注重评论员“原牛性”“基础性”的知识结构和根底。在其他部门调入上,注重记者的采编历练,他们充实进评论员队伍,增加了评论的社会现实感,减少了空对空、书生气等问题。在其他媒体引进上,注重吸纳有过新闻评论写作专业训练的评论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评论员的培养成本,在繁重的评论任务面前,能尽快上手。

7.人才使用多样化。长期以来,党报评论员常常给人一种印象:“宅男宅女”,办公室写作特征明显。近年来,各媒体在党报评论员的使用上,不断打开空间、拓展渠道。相较于过去隐去真实名字的“本报评论员”,现在,各党报“实名制”评论文本不断增多,这从一个层面凸显了对评论人才真实形象的把握,对评论员个性特质的建构。人民日报评论版上的“评论员连线”栏目,集结全国31家党报的人才资源,“合纵连横”用好体制力量。2019年两会期间,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和抖音上推出的《两会“石”评》视频节目,评论员表演快板,点评两会新鲜事,“吸粉”甚多。报纸的评论员上电视广播,电视评论员上报纸,拿“笔”的评论员做音视频,“冥思苦想”的键盘敲击者脚踩泥土、深入一线,党报评论员“复合型”面貌日益鲜活牛动。

三、湖北日报评论提升观点竞争力的新实践

作为湖北省委机关报,近年来,湖北日报评论也开展了一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有湖北特点的重要言论品牌。湖北日报自2018年4月起在头版推出大型政论栏目“楚言”,力求大格局、大視野、大纵深。截至2019年4月,已推出7篇。区别于党报传统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评论形式,“楚言”所体现出的鲜明定位是:主题重大、论述深刻,以较大的篇幅,在重要时间节点发出重要声音。“楚言”突出体现了两个“深”:深度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湖北省情。2018年,“楚言”获中宣部、湖北省委宣传部专题阅评表扬。有学术理论文章认为,“‘楚言评论的语言形象塑造创新,是增强传统主流媒体融合创新的有益尝试。”在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上,网友留言评价楚言文章“政策水平高,思想性强。”

2.提升党报评论的在场感。湖北日报连续多年派评论员参加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等重大会议报道,撰写《京华感受》栏目评论,参加湖北省两会报道,撰写《评论员观察》栏日评论。去会议前方,“零距离”贴近现场,这使得党报评论员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在场者”.推动党报评论从“办公室产品”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2019年为例。共刊发10篇《京华感受》,7篇《评论员观察》,这些文本重心不游移、准心不偏移,为评论注入牛气,为言说赋予血肉。

2019年3月,湖北日报评论版推出“一线观察”栏目,致力于以评论员和记者从新闻现场打开的观察视角,展现来自基层一线的新发现、新思考。《破解两难,还需争取“两全”》《心无旁骛对准一个城墙口打冲锋》《思政课要神形兼备才能深入人心》《志愿服务也要精准滴灌》《盲道“新用途”是个冷笑话》……区别于通过“据报载”写评论,评论员直接到街道、企业等基层一线“捉活鱼”,践行“四力”,增强了党报评论的地气和温度。

3.开拓党报评论数字化生存发展空间。在重大评论的二次传播上,突出重、快、融、新,通过改写和提炼“楚言”,在新媒体多渠道、多平台立体发布。有数据统计显示,有的“楚言”评论语言的代表段落,被湖北日报网以截取的方式,分解为70个画面集锦,在网上同步传播,点击量达120万人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新媒体,摘取、发布“楚言”中120条哲理性箴言,受到网上热捧,累计阅读量达210万人次。在把握互联网舆论表情上,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加强策划,适时对报纸上发表的围绕社会热点话题的引领型、澄清型、辨析型等评论二次加工,放大传播效应。二次加工后的《将正常福利堂堂正正发到位》《越是担子重如山越要爱护挑担人》等评论,契合人心关切,观点引人共鸣,在互联网上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打造互联网评论的牛长点上,湖北日报客户端开设“思想频道”,致力打造好各类优秀党报评论产品的“集中地”品牌。湖北日报网东湖评论频道设有“媒体时评”“地评线”“东湖观点”“楚灭评”“放鹰台”等多个栏日,兼容社区、微博等多种传播渠道。2018年,东湖评论频道累计发布原创评论4000余篇,一键分发至客户端、PC端、手机报、WAP端等平台。除此,截至目前,湖北日报网已连续举办五届大学生评论大赛,搭建当代大学生思想交流、培育准媒体评论员、提升新闻传播人才专业素质的平台,被誉为大学牛评论爱好者成长的“黄埔军校”。

四、启示:以优质内容供给赢得融合发展优势

“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事关”高度概括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媒体融合转型,并非不同介质形式的物理聚合,而是在更为复杂的舆论生态下,牢牢坚守党的媒体的政治定位,不断创新产品,拓展在舆论场的影响力。

回首这些年党报评论作出的新探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1.做大党心民心共鸣箱。有学者统计,一个新的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用了14个月,微信只用了10个月。在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党报评论在党心民心共鸣上,有巨大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清晰标定了党报评论的位置和功能。互联网纷繁复杂,这就需要党报评论充分观察和捕捉信息,充分熟悉各类信息背后的问题,充分感知社会现实的温度,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创新,练就与亿万网民对话的能力,以更高的到达率和更多的有效阅读,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2.感性政治、理性政治并重。美国学者梅里亚姆在《政治权力》中,使用了有名的“感性政治”和“理性政治”这两个术语,把政治象征分为两种类型。所谓感性政治就是使用感性的“應使人激动的东西”。所谓理性政治,就是诉诸合理且明智的“使人可以确信的东西”。对党报评论而言,感性政治就是对人心有关照,对现实有体察,话语贴着大地而写。理性政治就是有认识的基座,不是无根浮萍。只感性,不理性,方向就可能偏,只理性,少感性,就很难让人亲近,“并重”就是融合思维,就是让党报评论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3.用价值模式扩大传播效应,互联网时代,党报评论要扩大生产力、做大影响力,难免受到算法、流量的测试打量。但应当看到,党报评论头顶“党”字,以“观点”作为看家本领,无论在什么样的舆论场,最重要的,还是价值的定盘星、压舱石。党报评论也要讲速度,不能网上都已经把热点、焦点话题背后的道理说透了,才刚刚发声,但比速度更重要的,是角度和深度。在流量中引人关注的党报评论产品,一篇篇10万+评论,从来不是靠偏离自身轨道、放弃自身定位实现的,而是在守住看家本领、把握根本价值、直击人心深处中实现的。用价值模式扩大传播效应,就是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不乱花渐欲迷人眼,不失去灵魂,不迷失方向。

4.提升供给质量,促进思想消费。哪怕在纸质时代,也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能让人沉下心来阅读,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内容的品质。互联网不断摁下生产、传播、接受信息的快进键,浅阅读、轻阅读似成趋势,但深阅读并未过时。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为例,很多文章的篇幅并不短,但阅读量常能在海量公众号中胜出。很重要的原凶就是它的供给质量,切中受众深层次的阅读需求。评论是思想的竞争,阅读评论是思想的消费,众说纷纭之中,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出现,阅读就会是“扫一眼”“快速滑屏”,承续红色政党文化传统、接纳现代政治文明价值、考量当前社会民众诉求,观点产品能穿透事实内核、展现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人视觉停留,细嚼慢咽。

猜你喜欢
评论员湖北日报党报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