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蒙乡蒙古族的文化适应机制研究

2019-09-03 08:14随继康
锋绘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蒙古族

随继康

摘 要:在从游牧文化到渔猎和农耕文化的跨越中,兴蒙乡蒙古族展现出了强大的文化适应能力。本文通过对兴蒙乡蒙古族文化适应的调查,探讨如下问题:兴蒙乡的蒙古族在迁徙之后所经历的文化变迁以及兴蒙乡的蒙古族以何种形式保留下自己的草原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跨文化适应需求机制。

关键词:兴蒙乡;蒙古族;文化适应;需求机制

1 兴蒙乡蒙古族的源流

“云南去京师万里,诸夷杂处,叛服不常,必威之以兵则久安而长治,此至正二十有一年,经始都元帅府于曲陀阳关之原,使神人上下之分不逾,一举两得也”。1283年元朝在河西县曲陀关设立了元江宣慰都元帅府,述律杰为元帅。后来阿喇帖木耳从西安率领“一十五翼”蒙古军来到了通海镇守曲陀关,任帅府总管。述律杰离职之后,阿喇帖木耳任都元帅府元帅。同年,蒙古将领完颜卜花、完者卜花将蒙古后勤军编为上中下三营驻扎在杞麓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宣德侯、金朝兴率兵2.3万攻取临安路,驻守各地的军屯蒙古军,多数遇难,幸存者融入其他民族。驻守杞麓山的蒙古军后勤部队,因以捕鱼和垦田种稻为生,被视为土著人而幸免残害,这些幸存者便是如今兴蒙乡蒙古族的先人。

2 兴蒙乡蒙古族适应中的变迁

2.1 生产方式的变迁

元朝后期国势渐衰,为得军饷以供云南驻军,习惯了游牧狩猎为生的蒙古驻军,也不得不开始适应兴蒙乡的自然条件,开始了屯田自养之路。1290年,驻扎在杞麓山的蒙古后勤军,率先参与军屯之中。兴蒙乡的丰富水资源为兴蒙乡蒙古族提供了捕鱼之便,于是兴蒙乡蒙古族成立了渔猎为生的民族,兴蒙乡蒙古族也被周边民族称为“渔夫”、“渔户”。元朝覆灭之后,兴蒙乡的蒙古残部失去了优渥的社会地位以及军饷供给加之渔猎收获的不稳定,兴蒙乡的蒙古族开始了围湖造田,走上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的生存之路。

2.2 民族语言的变迁

在杞麓湖的沿岸,生存着彝族、傣族、白族、汉族等各民族,另外明朝颁行禁止使用胡言政策,加上自身生产方式的改变与所实行的族外婚制,兴蒙乡蒙古族的语言改革势在必行。当今,“兴蒙乡蒙古族所使用卡卓语中,彝语占30%,蒙古语、哈尼语、傈僳语、白语、普米语各占10%”。

2.3 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

(1)服饰。

随着与周边民族产生的文化接触日益增加,兴蒙乡蒙古族也创造了独特的妇女节日礼服—三叠水。“第一件为贴身衬衣,高领,衣长至臀部,袖长至手腕,一般绣;第二件为长衣。衣长、袖长均与第一件一样;第三件为穿在最外的小褂,无领无袖”。服装形式是受白族的影响,层层叠叠的穿衣现象则是对哈尼服饰的学习吸收。

(2)传统节日。

兴蒙乡蒙古族的民间节日主要有鲁班节、忆祖节、那达慕大会、祭地母。其中忆组节表达了兴蒙乡蒙古族对北方故土的思念,强化民族历史记忆;那达慕大会则是对兴蒙乡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继承;祭地母则是兴蒙乡蒙古族在农耕过程中,对农业神信仰的表现;鲁班节则是兴蒙乡蒙古族对汉族工匠祖先的记忆建构。

3 兴蒙乡蒙古族文化适应的需求机制

3.1 生存需求

兴蒙乡蒙古族祖先进入兴蒙乡这片土地时,杞麓山上鲜草丰美,杞麓湖水位高涨,于是这支蒙古后勤军被编为上、中、下三营,驻扎在杞麓山下放牧、渔猎以补驻军肉食之需。1290年,元朝滇南守卫军军饷不足,粮食需求代替了肉食需求,驻扎杞麓山蒙古驻军开始转向土地讨取粮食。“为了围湖造田,先要用木棍打桩,编柳条坝,再下湖捞海泥,在路上挖土……造田一亩往往要用数百甚至上千个劳动力”。

由此可见,当军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蒙古军民面临最大的需求就是基本的生存需求,这种需求转而成为他们经营土地的重要原因。

3.2 民族发展需求

元代灭亡之后,蒙古族成为被统治民族,与汉族、彝族、白族等民族杂居,生产技术的落后让蒙古族所知文化的弱势地位尽显。兴蒙乡的蒙古族先民为了本民族的发展,亦是走上了学习之路。兴蒙乡的蒙古族烩彝、哈尼、傈僳等族语言,形成适用于周遭文化圈的卡卓语。在生活上也是与周围民族互通有无,接受了很多周遭民族的节日与风俗。在明代中叶,兴蒙乡更时跟其他民族的兄弟学会了房屋建筑技术,并努力钻研,使兴蒙乡成为名噪滇南的“建筑之乡”。

3.3 保持边界需求

在经历1283年时初来乍到之时的族外婚之后,明、清时期,兴蒙乡蒙古都实行严格的“半封闭婚”,即蒙古男人可以娶其他民族的女人,但蒙古女人不得外嫁。这表现了当时兴蒙乡蒙古族先民愿意与其他民族交流却不相融的意识。赋予阿拉扎的蒙古身份与强化其蒙古道德,在三圣宫对三位蒙古祖先的祭祀中,都沉淀着兴蒙乡蒙古族对祖先记忆的强化以及对蒙古故土深深的眷念。

4 结语

随着交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距离也是进一步的被缩减,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或者对生活水平的追求,很多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民族地区,同时,也有不在少数的少数民族人士前往我国经济富庶地区谋生,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报酬。两者在与不同的文化环境的接触中,都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文化行为以适应陌生的文化环境。因此,将兴蒙乡蒙古族漫长的跨文化适应历程展示出来,能提供一种文化适应模式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5).46.

[2]单江秀.论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系统-兼谈通海县兴蒙乡卡卓语的语言文化保护[J].宜宾学院学报,2008,(8).

[3]符广兴.云南通海县蒙古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5.

[4]陈鹏倩.云南蒙古族生活方式的變迁——以玉溪市通海县兴蒙乡为例[J].社会观察,2017,(7).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