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灾难新闻的生产变革

2019-09-03 09:56刘艺梅
今传媒 2019年8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变革技术

刘艺梅

摘 要:当前人工智能的影响力已深入渗透到媒介生态之中,引导其加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传播技术正经历新一轮换代升级。在这一背景下,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将产生全新变革,新闻的广度、深度、精度、速度都将大大提高。一场灾难新闻报道的伟大变革正在智媒时代酝酿。本文旨在研究智媒时代下新兴技术与灾难新闻生产的结合点,探讨智媒技术在灾难新闻领域的优势。

关键词:灾难新闻;智媒时代;技术;变革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8-0025-03

一、核心概念概述

(一)灾难新闻

早期社会学者S.Fritz曾指出:“灾难是一个发生于特定时空的社会事件,对社会或该社会的某一自足(Self-Sufficient)区域造成严重损坏,招致人员及物质损失,以致社会结构瓦解,无法完成重要功能或工作”[1]。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刘海贵教授将灾难新闻分为自然灾害报道和人文灾害报道两部分,认为“所谓災害新闻,即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2]。

灾难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破坏性两个显著特征。灾难与公众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灾难事件往往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灾情是受众最为关注与需求的一类信息,因而灾情信息的传播与舆情的引导在灾难应对机制中尤为重要,信息流通不畅或谣言泛滥都可能引起公众恐慌,冲击社会稳定性。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因而媒体做好灾难的报道工作,合理有效地传播舆情信息,引导公众舆论良性发展,维护舆情稳定具有显著的重要性。灾难新闻报道是媒体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灾难应急体系中的关键部分。(二)智媒时代

2016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兰教授在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上发布了由腾讯网和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报告中指出“未来将是一个‘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时代。”

智媒时代是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所催发的变革浪潮,具有三大特征:第一,万物皆媒,所有的智能物体在某种意义上都有可能媒体化;第二,人机共生,当人和智能机器碰撞在一块之后,他们会形成一种相互的协作,会带来全新的业务模式;第三,自我进化,在深层次互动之间,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以及机器对人的感知能力、领悟能力会相互促进[3]。

基于此,整个新闻生产领域将发生巨大变化,个性化新闻、沉浸式新闻、传感器新闻、分布式新闻、临场化新闻等新一代新闻报道形式将成为可能。

二、智媒时代灾难新闻的变革方式

(一)采用机器新闻写作

机器新闻写作是指运用算法对输入或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自动生成新闻稿件的计算机程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新闻生产的自动化[4]。

在灾难新闻报道领域,机器新闻写作首次应用于2014年,《洛杉矶时报》机器人Quakebot在地震发生三分钟后自动成稿并发布报道。2017年8月8日,中国地震台网通过机器人仅用8秒便产出了一条微信推送《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参数、受灾区地形、人口、周边区域、历史地震、震中基本情况、天气等关键要素悉数囊括,将新闻时效性发挥到极致[5]。

机器新闻写作是解决灾难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对快速新闻报道造成的高难度的强有力的工具。它可将新闻内容生产时间压缩到几秒甚至几毫秒,以最快的速度将灾难消息呈现在受众面前,且稿件要素完整准确。就灾难事件的首发新闻来说,机器新闻写作在速度和准确性上都具有记者采写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对灾难客观事实方面的报道交由机器人生成更佳,新闻记者的工作重点则应放在灾难事件的深度报道、人性化报道、细节报道等更强调思想性、情感性的报道中。

(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新闻

“虚拟现实教母”诺妮·德拉佩纳在2010年提出沉浸式新闻是指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让观众化身为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Witness),而不仅仅是新闻的“观望者”(Viewer)[6]。

虚拟现实技术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最具价值的应用在于灾难科普与教育。借助VR、AR技术模拟台风、洪涝灾难及恐怖袭击等人文灾难,可以高度还原灾难发生现场,模拟灾难发生情境,使受众沉浸其中,以第一视角来体验灾难发生时刻。相比传统的依托纸质媒介、电视、广播等载体传播的说教式、灌输式宣传,虚拟现实技术可让受众在模拟环境中感受到身处危险一线的恐慌与不适,从而激发受众学习防灾避灾知识的动力并亲身实践逃生技巧,大大提升灾难教育的有效性。

(三)3D动画技术制作“动新闻”

目前3D模拟动画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已较为常见,在智媒时代,这一技术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使新闻动起来。2015年新华社在报道“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时以3D动画还原了客轮倾覆的场景,并就该事故已知信息做了可视化呈现。对于民众最为关心的救援情况,《新京报》用3D形式讲述了船长、员工逃生的细节,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动新闻”是以三维视频(动画)方式呈现突发新闻、焦点新闻的一种全新产品,它主要以网络、电视为传播载体,以3D新闻模拟场景为主体,融合现场照片、动画、旁白、音效等多媒体元素,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过程或关键点[7]。

灾难事故发生的细节、过程是受众颇为关心的信息之一,但灾难事件具有不可复制性,而黑匣子、监控视频等内容往往会在事故发生中被销毁,因而如何直观生动地解释说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成为灾难新闻报道的一大难点。“动新闻”可以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最大程度地模拟还原事故发生现场,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四)借助无人机技术直击灾难现场

2015年以来,在“东方之星沉船”“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事故”等灾难性突发事件中,无人机得到了大量应用,例如《南方都市报》对这三个事件都做了大篇幅的连续报道。

无人机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具有众多优势:首先,它可以全面立体、直观真实地展现灾难现场状况,具备普通公众所不能及的视角,满足受众对灾难现场情境的强烈信息需求;其次,无人机拍摄出的灾难大场景往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可作为珍贵的影像资料;再次,无人机可以突破灾难现场恶劣危险的客观条件,到达一些记者无法亲临的地方进行近距离多角度的拍摄,为记者分担风险;最后,无人机还可与移动直播等技术结合,实现对灾难现场实况的实时报道。例如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后,《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无人机航拍震后九寨沟的视频,将震后九寨沟的全貌收入镜头之中。

三、灾难新闻智媒化的优势

(一)技术为新闻客观真实性保驾护航

机器新闻写作代替记者采集、分析灾难数据与材料,避免了记者自身情绪、态度对灾难报道写作的干扰,更加突出新闻事实本身,客观色彩浓重。无人机技术则可以突破人类局限,呈现人类所不能及的视角,最大限度全方位立体地接近新闻现场,接近新闻真相,真实地记录和拍摄灾难现场原貌。技术的内容生产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有效地防止新闻倾向性,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做到真实、准确、客观。

(二)丰富新闻报道形式,优化受众体验感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的升级可加深受众对内容的理解和印象,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极大地变革了新闻报道形式,而智媒时代将引领新一轮突破,带给受众全新体验。无人机新闻拍摄给受众带来了震撼的“上帝视角”,刺激受众视觉,带来非凡的视觉体验。沉浸式新闻则充分调动了受众的多个感官,使受众真正从“看新闻”转变为“体验新闻”,仿佛置身灾难发生现场。

(三)显著增强时效性,提高新闻速度

时效性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一大关键,基于大数据、GPS、机器算法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及移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新闻生产时间将被大大压缩,实现自动化生产和发布,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达灾难信息并实时更新。随着技术的变革,新闻时效还将有被无限缩短的可能,不断刷新新闻速度。

(四)延伸人类器官,突破报道维度

灾难新闻报道具有极高的安全风险,记者往往由于地面环境恶劣或其他难以克服的客观条件无法深入新闻现场。于是,新兴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便凸显出来。技术可代替人類的眼睛、耳朵等器官全面细致地探测灾难现场,并快速整合传送出直观、精确的文本、图片素材,使新闻报道达到信息丰富、角度多元的效果。

四、结 语

新媒体使新闻从印刷字变成了数字化的超文本,而智媒时代的到来将为新闻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新闻不仅可听可看,更可触可感。未来,在灾难新闻报道领域,新兴科技将继续释放红利,发挥其新闻内容生产优势,打破灾难新闻报道的现有桎梏,从多个维度增强新闻现场感和体验感,呈现给受众更加多样、生动、智慧的新闻产品。

参考文献:

[1] 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大学,2008(4):29-34.

[2]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51.

[3] “企鹅智酷”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EB/OL].搜狐网,2016-11-16.

[4] 方圆.机器人新闻的发展及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59-61.

[5]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技术说了算的新闻时代,灾难报道终于不再被情怀绑架了[EB/OL].蓝鲸传媒,2017-08-09.

[6] 张屹.基于增强现实媒介的新闻叙事创新策略探索[J].国际新闻界,2015,37(4):106-114.

[7] 宫承波,田园,王玉风.超写作:融媒时代视听新闻表达新景观[J].新闻与写作,2018(3):18-21.

[8] 郭怡雷.智媒时代我国灾害报道的问题及应对[J].青年记者,2018(5):27-28.

[9] 聂颖童.灾难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亮点分析——从九寨沟地震相关报道说起[J].青年记者,2018(17):45-46.

[10] 张守新.灾难报道模式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演变与发展[J].科技传播,2018,10(13).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变革技术
卷首语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