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水平与发生巨大儿的关系探讨

2019-09-06 00:32孙红敏
智慧健康 2019年22期
关键词:男婴前体产妇

孙红敏

(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1300)

0 引言

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女性群体在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中,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呈现为不断增长的态势[1]。与此同时,有专家学者提出,因为妊娠期糖尿病症状,不仅会引发难产、产伤以及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同时还存在引发巨大儿的现象[2]。巨大儿不但会引发高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产伤等并发症,同时还存在引发新生儿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以及远期罹患肥胖等症状[3]。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2662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与发生巨大儿之间的联系,旨在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巨大儿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2662 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2662例患者在入院之后强化产前检查、规范化管理、糖尿病培训以及血糖筛查。根据母婴结局是否为巨大儿划分为两组,包括巨大儿组(283 例)、非巨大儿组(2379 例)。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images/BZ_95_219_306_2269_412.png巨大儿组(283) 31.5±6.7 80(28.27%) 35(12.37%) 180(66.67%) 103(33.33%) 249(86.67%) 34(13.33%)非巨大儿组(2379) 31.3±6.5 810(34.05%) 101(4.25%) 1040(39.69%) 1339(60.31%) 2010(80.15%) 369(19.85%)t/χ2/P t=2.356/>0.05 χ2=0.715/>0.05 χ2=34.415/<0.01 χ2=39.499/<0.01 χ2=2.142/>0.05

1.2 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均在围产期进行全面的随访,观察指标主要包含年龄、不良孕产史、巨大儿分娩史、新生儿性别、产次、孕前体质量、孕前BMI 指数、分娩前体质量、孕期增重、空腹血糖、OGTT1 h、OGTT2 h。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情况

本组2662 例研究对象当中,283 例患者最终分娩巨大儿(10.63 %),行剖宫产的产妇为1328 例,剖宫产率为49.89 %(1328/2662)。从巨大儿分娩史来看,巨大儿组显著高于非巨大儿组(P<0.01);从新生儿性别来看,巨大儿组男婴占比明显高于非巨大儿组(P<0.01),(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孕期体质量对比

两组患者在孕前体质量、孕前BMI 方面的差异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在分娩前体质量以及孕期增重方面均显著高于非巨大儿组(P<0.01)(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孕期体质量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孕期体质量对比

组别(n) 孕前体质量(kg)孕前BMI(kg/m²)分娩前体质量(kg) 孕期增重(kg)巨大儿组(283) 64±11 23±4 79±9 15±8非巨大儿组(2379) 60±10 22±5 72±10 11±5 t/P 2.816/>0.05 1.153/>0.05 11.246/<0.01 3.963/<0.01

2.3 两组患者OGTT 各个时间点血糖对比

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OGTT2 h 血糖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巨大儿组OGTT1 h 血糖明显高于非巨大儿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OGTT 各个时间点血糖对比

表3 两组患者OGTT 各个时间点血糖对比

images/BZ_95_211_2815_1211_2868.png巨大儿组(283) 5.5±0.8 10.5±1.7 8.2±1.6非巨大儿组(2379) 5.4±0.7 9.1±1.3 8.4±1.5 t/P 1.305/>0.05 16.516/<0.01 1.018/>0.05

2.4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情况对比

非巨大儿组接受治疗率明显高于巨大儿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情况对比(%)

2.5 两组接受治疗患者治疗方案对比

巨大儿组饮食调节率高于非巨大儿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巨大儿组饮食调节合并应用胰岛素率低于非巨大儿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情况对比(%)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在巨大儿分娩史、新生儿男婴占比、分娩前体质量、孕期增重、OGTT1 h、接受治疗情况、治疗方案方面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妊娠期糖尿病与发生巨大儿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血糖水平差异,同时还包含巨大儿分娩史、新生儿男婴占比、分娩前体质量、孕期增重、接受治疗情况、治疗方案等因素。

3.1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疾病史、胎儿性别与发生巨大儿的关系

本研究中,巨大儿组在巨大儿分娩史、新生儿男婴占比方面均高于非巨大儿组,证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疾病史、胎儿性别与发生巨大儿之间存在联系。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践证实,存在巨大儿分娩史的患者,其再次妊娠产生巨大儿的几率要显著高于不不存在巨大儿分娩史的患者,上述研究与本研究结论完全一致[4]。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妊娠期糖尿病导致巨大儿发生与新生儿性别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常男婴出现巨大儿的概率更高,而本研究当中,巨大儿组的男婴占比明显高于非巨大儿组,有效证明了上述研究[5]。所以,临床针对存在巨大儿分娩史、新生儿为男婴的患者,必须要加强妊娠期糖尿病的对症治疗,同时重视孕期管理工作、监护工作[6]。

3.2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体质量与发生巨大儿的关系

本研究中,巨大儿组分娩前体质量、孕期增重均显著高于非巨大儿组,充分证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体质量与发生巨大儿存在关联。有研究提出,因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前肥胖、孕期体质量显著增加会导致胎儿呈现为过度生长的情况,且属于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7]。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结构、饮食习惯方面的巨大变化,使得孕期营养过剩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其也是客观层面引发妊娠期糖尿病引发巨大儿发生的重要因素[8]。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而言,临床必须要加大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力度,综合参考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计划、运动计划,保障产妇孕前体质量、孕期增重均在科学范畴,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9]。

3.3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水平与发生巨大儿的关系

本研究中,针对OGTT 进行的对比,巨大儿组1 h血糖明显高于非巨大儿组,证明OGTT1 h 与发生巨大儿存在联系。然而,有的学者提出,由于空腹高血糖值本身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重大,其能够有效提升新生儿体质量的预测准确度,所以空腹高血糖值与妊娠期糖尿病导致巨大儿发生的关联更大[10]。此外,也有学者认为OGTT2 h 与妊娠期糖尿病导致巨大儿发生存在关联[11]。所以,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导致巨大儿的OGTT 各个时间段对应的血糖值研究来看,临床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3.4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治疗情况与发生巨大儿的关系

本研究中,巨大儿组接受治疗率明显低于非巨大儿组(P<0.05),巨大儿组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153例(54.06 %),非巨大儿组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1475例(62.00 %)。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当中,巨大儿组接受饮食治疗联合胰岛素的患者为54 例(35.29 %),非巨大儿组接受饮食治疗联合胰岛素的患者为685例(46.44 %)。有研究提出,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是以饮食调节为主,且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保证适量的运动,若血糖在1 ~2 周中都不能达到应有的理想状态,则应采取胰岛素的治疗。但因为大部分产妇及其家属对于疾病不够了解,片面认为治疗会导致母婴结局受到影响,拒绝治疗的产妇相对较大。与此同时,从接受治疗的患者来看,大部分也只愿意饮食治疗,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情况则相对较少。基于本研究结果,临床应当严格遵循患者实际情况,在饮食治疗的同时,按照要求给予科学合理的胰岛素治疗。

总的来说,本研究两组患者在巨大儿分娩史、新生儿男婴占比、分娩前体质量、孕期增重以及OGTT1 h 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充分证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与发生巨大儿之间的联系因素主要为巨大儿分娩史、新生儿男婴占比、分娩前体质量、孕期增重、OGTT1 h、接受治疗、治疗方案等相关因素。临床在收治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加强管理、监督力度,需要向产妇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知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以及危险因素等,以此来提升他们的依从性,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临床还必须要加大孕期个体化治疗、规范化管理的力度,针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治,在保障营养摄入可以有效满足母婴健康需求的同时,针对膳食进行全面的干预,保障产妇孕期体质量、体质量增长、血糖水平尽可能维持正常,同时辅导产妇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以此来提升产妇身体素质,尽可能将巨大儿发生率降到最低,切实改善母婴结局。

猜你喜欢
男婴前体产妇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亚麻籽油前体脂质体稳定性及释放性能研究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