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干预急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成效研究

2019-09-06 00:32叶秀云
智慧健康 2019年22期
关键词:病况测控急诊科

叶秀云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在急诊科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由于并发不少慢性病、病况繁杂[1]。所以,把潜在的危重病人最快鉴别出来,提早加以治疗与护理,在抢救病人性命、减少医治危险特别关键[2]。出于鉴别潜在危重病人的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的医学研究机构创建了早期预警评分(EarlyWarningScore,EWS),2001 年,Subbe 等把其中一些易变动的指标去掉,修改了体温区间,拟定了改进的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MEWS)[3]。此种方法普遍运用于国内急诊分诊、ICU、院内转运、专科病房等范畴[4-6]。其可把病人病况变成相应的数值,便于医疗工作者依照病人病况给予对应的疗治与护理策略。此次把急诊呼吸系统病人当作研究对象,对其予以改进早期预警评分基础上的分层护理,得到了不错的成效,以下是有关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本院急诊科抽取2017 年5-12 月期间治疗的呼吸系统病人1600 例当作研究对象,抽选条件:(1)住院时间超过24 小时;(2)年龄不小于18 岁。排除条件:(1)因为其他系统病症引发的呼吸系统的状况及身体表现;(2)入院时就死去的病人;(3)不同原由无法协作的病人。依照抽选及排除标准选定急诊科此类病人1600 例,采取任意形式把其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0 例。观察组女438 例,男362 例;年龄在18-95 岁,平均(51.80±19.37)岁;病症类别:慢性阻塞性肺病212 例、肺炎286 例、支气管哮喘94 例、肺源性心脏病104 例、肺癌36 例、其他肺部疾病68 例。对照组男388 例,女412 例;年龄在18-92 岁,平均(54.47±19.01)岁;病症类别:慢性阻塞性肺病242 例、肺炎306 例、支气管哮喘70 例、肺源性心脏病94 例、肺癌30 例、其他肺病58 例。一般资料对比上,两组病人在病症类别、轻重、年龄、性别等方面,P>0.05,差别不具备统计学效果,存在可比之处。

表1 改进早期预警评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惯常护理,病人来到急诊科之后,护士通常评判其生命体征,依照实践经验予以分诊,此环节依一般程序处理:病况不重的病人此往诊疗室,危重病人送到抢救室。除了主治医师给出确定的治疗交待外,要对病人每两小时开展一次生命体征测控,然后当值护士视情况自定有无必要告诉医生予以进一步处置。

1.2.2 观察组

根据改进早期预警评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病人来到急诊科之后,护士为其采集心率、体温、呼吸频次、意识状况、收缩压等方面数据改进早期预警评分,见表1。依照各种评分结论,需要给予等级不同的护理办法,同时配备相关的护理员。急诊科护士参照病人的改进早期预警评分数值,将病人的病况划分成不同等级的危重程度。此评分不超过4分的病人,程度不重,告诉训练过的专科护士,把其送往急诊医生那里,构建静脉通路,根据分级护理规定一两小时之内测控其生命体征,再次开展评分工作;评分为5 ~8 分的病人,程度不轻,告诉当值医生与护理组长,予以先期的疗治处置,维系静脉通路顺畅,每隔半小时测控其生命体征,再次开展评分工作,并及时把其病况变动报告给相关医生[7];评分不小于9 分的病人亦或存在单个项目评分是3 分的病人,病况危重,生命危险加大,送进重症监护室测控疗治,第一时间告诉相关护理团队,备齐抢救药品,不间断测控其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一些关键内容,每隔10 ~15 分钟即再次评判病人的情况,需要时可当场实施心肺复苏[8]。

1.2.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住院时突发事情的出现几率、病人满意度、住院时间。突发事情,指的是病人进院之后忽然出现的,超出预期的病况变动,比方心跳猛地停止、心源性休克、意识变化、心律不正常、忽然死亡等。本院自己研制的病人满意度表格,分成一般、满意、不满意,Cronbach’s α 信度系数是0.874。

1.2.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7.0 开展相关剖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代表,计数资料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代表,级别资料使用秩和检验,对比计量资料时,采取两个单独样本t 检验,P<0.05 时代表差别具备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急诊呼吸系统病人突发状况几率

对照组800 例,突发事情58 例,心律失常30例、心源性休克14 例、心跳突停2 例、突然死去4例、意识变化8 例,突发状况几率是7.30%;观察组800 例,突发事情28 例,心律失常18 例、心源性休克6 例、突然死去2 例、意识变化2 例,突发状况几率是3.50 %。观察组突发事情出现几率比对照组低(χ2=5.52,P=0.018),见表2。

表2 两组急诊呼吸系统病人突发事情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急诊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满意情况的对比

对比两组此类病人的满意情况,结果是P<0.001,Z=4.72,差别具备统计学效果,观察组的病人满意状况比对照组好,见表3。

表3 两组急诊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改进早期预警评分可随时测控病人病况变动,降低突发事情出现潜在危重症,指的是外表上没出现显著的专门某个器官功能衰竭的现象,如果第一时间得不到成功应对,病况或许会于几个小时、几天之后突发剧烈变化,直到威胁病人性命[2]。急诊呼吸系统病症病人病况变动剧烈,潜在危重类病人不少,然而当前临床医护工作者对此类病症病况的研判多依据其感觉亦或经验,欠缺一致、真实、科学、规范,所以,面对相同的病人,每位医护工作者都可能给出不一致的评判,特别是那些经验少、年纪轻的医护工作者,很容易出现诊断疏漏亦或诊断不准,进而导致超出意料事情的出现。对早期预警加以改进,重点包括五方面内容,即收缩压、心率、体温、呼吸频次、意识情况,同时对于不同内容予以赋值。有专家在急诊待察病人里采取改进早期预警评分,结论说明,此种评分可预先对病人评判,第一时间找出潜在危重症病人,降低超出预料事情的出现[9]。此次研究结论表明,对照组出现超预料事情的病人是58 例,相关几率是7.3%;观察组出现此类事件14 例,相关几率是3.5%,对照组此一比例明显比观察组高(χ2=5.52,P=0.018),同蔡燕颜等研究结论相同[9]。理由或许是此次研究依照改进早期预警评分的数值拟定了对应等级的护理办法,在病人分数到了“触及”到某一警戒水准时,马上采取目标明确的医护措施,同时利用随时的测评分数,不间断测控病情。改进早期预警评分让护士从死板地落实医生交待的任务到积极察看病况的转变,加大了护理业务的独特地位,同时,对于病况不轻的病人,护士从以往靠经验研判变成依照量化的、客观的指标予以测评,同对照组惯常测控病人相比,观察组护士可更加迅速、更加正确、更加科学地诊断出病人情况,给予更为合适的护理对策,回避了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分诊时出现的诊断疏漏亦或错误,减少了超预料事情的产生。

改进早期预警评分可让护士在业务中更加主动,从而让病人更加满意,有研究者对此类病人里采取流程化监护步骤,同时和惯常护理步骤对比,结论提示,开展以此类评分为基础的流程化监护计划之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三成上升至76%[10]。此次研究提示,观察组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状况比对照组好(Z=4.72,P<0.001),表明建立在改进早期预警评分依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护理能够提升病人的满意度,此点同相关研究论点吻合[10]。探寻缘由,采取改进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策略可让护士针对病情的要害,将病人区分成不同层级,从而更深入地掌握病况,加大了其同病人及其家人间的感情沟通,让病人更加了解护理业务,同时更好地看待护理人员,进而提升其满意度。

猜你喜欢
病况测控急诊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昆山祺迈测控设备有限公司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治癌症,生存质量很重要
基于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装备测控中的应用
向着新航程进发——远望7号测控船首航记录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哪儿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