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开展史料教学浅探

2019-09-06 08:06黄剑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教学高中历史

黄剑武

[摘   要]一些农村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单纯讲授历史结论,忽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文章提出高中历史课堂要注重使用史料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提倡通过多途径搜集和运用史料来提升学生解读、阐释和论证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历史;史料实证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78-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的体现。为了解决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开展史料教学,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形式多样,主要有史书典籍、音像图片、笔记、回忆录、碑文、民谣、遗址、墓葬等等。借助这些史料能重现历史真实或者推测出历史结论,把遥远的历史拉到现实生活中来,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唯物史观和“求真”的科学意识。

二、多途径搜集和使用多种史料,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1.恰当地运用教材中的史料

教材中有大量的阅读文献、图片及历史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如在学习《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时,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1~13页中的文字史料“链接阅读”、14页探究思考2的材料和图片史料“越王勾践剑”、17世纪后期销往葡萄牙的中国锦缎图、“18世纪荷兰定制的中国瓷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茱萸纹绣娟”、“明景德镇五彩龙凤纹瓷笔盒”等。学生直观地概括出古代手工业的特点:行业多,分工细密,品种繁多,技术先进,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领先世界,远销世界,享誉世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和聪明才智,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手工业的特点”可以从行业、分工、品种、技术、工艺、质量、地位、产品销路等方面归纳。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关系,避免学生单纯机械记忆的问题,使学生拓宽了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发展了历史思维,认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培养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意识和学科素养。

又如学习《殖民扩张与掠夺》中的“三角贸易”,可先让学生阅读书本70~71页的内容、69页“链接阅读”以及71页的图片《黑奴在种植园蔗糖碾磨厂干活》,然后要求学生画出图示,分析概括“三角贸易”的特点、本质和影响。学生很快就能认识到西方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扩展的重要途径及其特点。教师再总结知识规律:“殖民扩张的影响”可以从对殖民国家的影响、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和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等方面来归纳总结。尤其是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国家的双重影响”,认清殖民扩张的本质。

2.整合选取教材外有代表性的史料

历史教师还需要围绕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认识水平和史料的科学性、完整性、针对性、简洁性,整合选取教材外的史料,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如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展示:“他(罗斯福)所开创的复兴、救济和改革立法等统称为新政。……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刺激工业活动,从而使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站稳脚跟。其中主要的新鲜举措是政府掏钱,或曰‘赤字财政。……为了工业生产的‘往水泵里先行注水的这一准备工作,新政府着手搞一个庞大的借债和开支方案。”学生阅读材料后从中找出关键信息,更好地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作用、特点、根本目的。

引用材料:“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 20 世纪 20 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 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史料进行推理和论证,更好地认清罗斯福新政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强调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职能,避免大生产的盲目性,是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表现,是控制市场盲目性的手段;而苏联的计划经济强调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是单一运用计划手段排斥市场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让学生总结两者的共同点:都是适应国情需要的经济管理模式;都是建设经济的需要;都是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美国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又引用了以下材料: “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进技术工作;1929年10月签订70多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1933年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找出关键信息,归纳出以下观点:20 世纪 20~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包括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充足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也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是时代的产物;世界经济的联系在加强。这就坚定学生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和对外开放的信念。

又如展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学生概括出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模式过度犧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3.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选取史料

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是创新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学科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性地搜集选取史料,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比如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学生多途径搜集史料,有的学生在网上搜集旧中国、新中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的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方面的图片;有的学生整理了老人讲述的故事,并在班上分享,涉及了生活艰辛、快乐进取、盼望收获的故事,让全班学生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身临其境;有的学生展示了来自身边亲戚朋友和自家的实物或生活照片……总之,这些图片和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和习俗变迁,学生通过探寻引起变化的原因,深深体会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对生活习俗的影响,而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反映。这样就使学生了解了近现代中国人民的疾苦,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观,坚定了为祖国效力的决心。

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有对应的史料才会有鲜活的历史,学生才会具备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才会激发学习和探寻历史的兴趣,形成史学思维和学科素养,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史料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