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泥模工艺及发展传承

2019-09-08 11:49谢杰
神州·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传承与保护欣赏

摘要:民间工艺是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亦是国家文化瑰宝。近年来,国家愈来愈重视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设立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时代发展,很多民间工艺发展岌岌可危。本文以沛县泥模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置于沛县当地固有环境特色框架中,通过调查研究与田野考察等方法,对沛县泥模欣赏加以论述,展示其独特性与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保护方法,希望给予县文化馆一定可实施传承措施。

关键词:民间工艺;沛县泥模;创新;欣赏;传承与保护

一、引言

民间工艺最初形成,主要是作为手工艺人的谋生手段,它们贴近民间生活,迎合大众需求。每一种民间工艺都在独属于它们的时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些民间工艺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氛围。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装饰热、旅游热、收藏热的兴起,手工艺被搬上了时代大舞台,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欣赏其艺术性。为了适应时代,有些民间工艺已适当转型,发展很好,比如蓝印花布、柳编等,亦有些却面临后继乏人的境遇,沛县泥模便是其中之一。沛县泥模于2017年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今代表人是沛县城区张让,其父张君实(已故)曾被江苏非物质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目前此项手工业已面临后继乏人。

二、沛县泥模的发展历程

“泥模”又叫“孩模”,是一种孩童玩具。据史料记载,宋代已出现泥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市井文化发达,都市商业繁荣兴旺,为手工业玩具制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明代时泥模玩具发展的繁荣时期;进入清代,泥膜玩具进一步在沛县一带得以普及;民国时期,泥模玩具不但是微山湖一带伴着儿童成长的益智玩具,也成了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儿童玩具随之发展,金属玩具、机械玩具、塑料玩具走向儿童生活。尽管如此,泥模玩具仍没退出市场,伴随时代在更新,这一时期的泥模增添了“降落企”、“和中鸿”、“摩托车”等造型;“文革”时期,泥模玩具大多是神话人物、古装戏曲人物难逃厄运,故“文革”过后泥模玩具在沛县及周边地区儿乎销声诺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种类型玩具涌向市场,使得泥模利润不断缩水,让原生态的泥模玩具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日渐衰微。如今更唯有在博物馆,文化馆见到泥模工艺。

三、沛县泥模的制作与欣赏

为进一步了解沛县泥膜,笔者去县文化馆进行了实地调研,进一步搜集资料,张君实老先生的作品亦被其儿子张让纳入文化馆之中,供人们观赏。按照制作工艺和艺术形式,徐州市和沛县对泥模大致分为两部分,即“模仁”和“泥模”。“模仁”制作是泥塑浮雕过程,传统戏曲人物是它的重要题材内容,雕刻的形象非常写实、细腻,体现雕刻人物、动物的性格特征。

制作流程较为简单,首先材料的选取为粘土,提取过后,需反复摔打,确保不能含有沙石;其次制作“模仁”外部形状,做出来需要一定引干,避免暴晒与大风,可在“模仁”里加入棉花细丝,利于形成空间,防止收缩炸裂;最后在“模仁”上刻画好人物或动物等造型,彻底引干,放入炉中,慢慢加热,只需500-700度,烧制砖红色,这样各种造型的模具就完成了。

沛县泥模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但却意义非凡。在当时玩具稀少的时代,它伴随孩子童年快乐生活。通过泥模玩具,孩子能够认识各种人物动物并开发一定造型空间想象能力。

四、沛县泥模的传承与保护

据笔者调研,当地的人很少知晓沛县泥模,更不用说沛县以外人们。即使沛县文化馆搜集了各种泥模用于展览,但它的未来就如一件文物一般放在了博物馆,永远沉睡,而观赏的人却不如文物人多,沛县泥模现今发展不容乐观。根据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相关资料的文献多补充

文化馆将搜集的泥模资料,完成论文或地方志书籍写作。当然可以不只有泥模,还可以糅合其他当地文化特色,如沛县戏剧、武术、饮食、剪纸、沛筑等,理论与知识的扩充,是大家了解沛县泥模的首要方式。

2.将泥模加入文化馆培训专题当中

沛县文化馆为了宣扬当地文化,对当地人们包括孩童提供了免费培训项,比如剪纸、刺绣、武术等。现在还没有泥模专题,人们对技术的掌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专题活动,希望让当地人们更加了解本地民间工艺特色。

3.引入当地学校美术鉴赏或实践课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所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美术课程不单单是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艺术文化的鉴赏,当地教育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将泥模或其他工艺美术加入课程当中。

4.借助新媒介传播

我们可以将泥模作品以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现,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其一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到沛县泥模;其二选择感兴趣的受众,看是否可以深入培养;其三,根据建议,我们了解人们的需求,加以改进,适应时代发展。

除了相应的文化保护,希望了解沛县泥模的人们都能够集思广益将其创新并发展,从而适应时代需求。比如我们也可以创新加入一定新型造型、色彩、技术等,泥模不仅仅可以作为益智玩具,也可转向纪念品、装饰品等类型,就如柳编材料在软装设计受到大家的欢迎,民间工艺适当的创新会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结语

沛县泥模玩具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曲、传奇小说、风俗民情的普及读本,是民族文化的启蒙教材。在笔者看来,虽然很少人们认识它,但泥模的重要意义已经沿袭下去了,现今孩子所玩的橡皮泥与模具,跟泥模算是异曲同工了。

民間工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独特文化,其出现是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面对逐渐消失的民间工艺,实在令人惋惜。即使民间工艺消失的必然性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希望有效保护的途径,会让这一条消失的路走的慢一些。

参考文献:

[1]王秋寒,刘超.民间泥模玩具的生活形态与文化形态[J].科技信息,2009 (24):221.

[2]赵冬霞,陈芳,窦勤军.徐州泥玩具考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 (04):157-160.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民间工艺美术欣赏与保护——沛县泥模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8YXJ266)

作者简介:谢杰(1995.7-)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设计历史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传承与保护欣赏
梅州举办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之精髓,装帧设计教学之楷模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