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一微带四微”打造社区治理新品牌

2019-09-10 07:22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众筹民生志愿

近年来,镇海区以创建全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将工作触角延伸至社区居民多元性、多向性、多样性的“微民生”需求,构建起涵盖“微平台、微组织、微机制、微基金”的“一微带四微”治理体系,实现了民生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

打造“微平台”有效处理各类民生诉求

打造综合受理平台。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整合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实行服务内容、流程、制度、形象的“四统一”,集中接待居民咨询和办理各类微民生事务。制定党务、政务、居务服务事项清单,把微民生项目集约纳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目前,已有70余项居民服务事项在社区层面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同时,探索实行错时、延时以及首问接待等工作模式,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

打造服务购买平台。通过“周五有约”“邻里文化节”“公益集市”等载体,以政府買单的形式鼓励社会力量主动承接社区服务,满足高龄空巢老人、残疾人、失业妇女、自闭症儿童等群体需求。近年来,镇海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近千万元,累计实施了500余个公益及民生服务项目。

打造绩效监督平台。改变原来由政府主导的绩效监督方式,将群众满意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如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电子服务评价系统,实时统计居民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情况。

培育“微组织”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培育小区自治组织。将社区自治重心下沉至居民小区,广泛建立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推行众筹、众议、众行、众享的“四众”自治模式,建立“三级三商三流转”问题处置机制,有效解决了政府无法企及、个人无法破解的微民生、微需求。目前,全区共建成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48个,居民参与率达到85%以上。

培育公益社会组织。构建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三级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孵化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团队、能人工作室等各类公益性组织。目前,全区共有依法登记社会组织380家,社区备案社会组织1285家。

培育志愿服务团队。按照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项目化志愿服务,并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服务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目前,镇海志愿者网注册登记的志愿者达24800余人,志愿服务组织达700余个,广泛参与助老、助残、助困、助学等公益服务活动。

构建“微机制”创新公益项目运作模式

构建“微事务”办理反馈机制。在社区建立标准化“微事务”办理流程,按照快速响应、协同办理、限时反馈的原则,对收集来的各类民生需求及时进行梳理分类,并流转到各实施主体,确保基层问题条条有落实、件件传回音、月月可清零。

构建“微心愿”发布认领机制。由社区对收集的居民需求进行筛选、认定,并在社区心愿墙、心愿树等平台发布“微心愿”,引导党员干部、群团组织主动认领,力所能及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构建“微项目”实施评价机制。发布社区“微民生大服务”项目目录,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各类主体承接“微项目”,按照“评审立项、实施运行、验收评估、补助资金”的流程,规范项目操作机制,全力推动民生服务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近年来,实施“微项目”170余个,补助资金近200万元。

建立“微基金”夯实基层治理物质基础

建立财政保障基金。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式的社区治理经费保障体系。对新建、改建、扩建的社区管理服务用房,按每平方米500元的资金进行补助;对实体运作的社区工作站、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给予每个2万—3万元的补贴;对获准立项的公益创投项目、微民生项目,给予每个1万—10万元实施补助经费。近三年来,镇海区共投入财政经费近1亿元。

建立公益冠名基金。设立由社区热心居民、驻社区机构或其他社会人士自愿捐助并命名的“微型基金”,用于促进社区发展、定向救助、改善公共设施、资助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等。例如,后大街社区居民冯燕自2016年起每年出资2000元,成立冯燕助学基金;宝岛眼镜自2013年起每年出资2000元,成立宝岛眼镜慈善基金。近五年来,全区冠名基金总量达到477万元。

建立多元众筹基金。通过小区居民、辖区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慈善人士等各类群体“众筹”建立“社区微基金”,并由居民代表组成“决议团”,讨论制定“微基金”的投放方向、投放标准及运营监督体系。目前,全区已有20余个社区通过众筹模式设立了“社区微基金”,用于小区自治项目的实施。

猜你喜欢
众筹民生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于众筹筑屋规划方案的设计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国式众筹升级记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众筹圆梦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