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2019-09-10 07:22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核算绿色资源

近年来,北仑区探索临港工业地区绿色发展新模式,从绿色报告、绿色报表、绿色审计、绿色审批等环节入手,持续推进生态制度创新,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先后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区”“省级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市县(区)”等称号。2017年,该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1年下降2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216.5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总量的42.7%。2018年7月,北仑区绿色发展报告制度被列为浙江省生态环保领域改革试点。

建立绿色发展报告制度编制绿色发展指数

明确绿色发展报告内容。立足临港型工业特点,基于运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大力发展绿色新产业的转型思路,绿色报告设置了绿色经济、绿色能源、绿色生态三大板块内容,主打“绿色低碳、集聚发展、创新转型、高端跃升”的发展特色。同时还开展了“十三五”期间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分析了北仑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策建议。

制定北仑绿色发展指数。按照“共性+特色”的原则,参照国家绿色发展指标,融入经济产业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力、临港重工业和循环经济等“北仑元素”,构建了一套符合北仑实际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资源能源、重点行业能源产出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公众满意度等8个方面39项具体指标,其中共性指标18项,特色指标21项。在此基础上,设置绿色发展指数,包含1个总指数和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等4个分指数,分类量化评价北仑区绿色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找准解决方案。

明晰北仑绿色发展方向。围绕区域发展和主要产业开展横向对比分析,重点在科技创新能力、土地产出率、能源资源产出率、主导产业等方面对标先进城市和行业,进一步找准差距,明晰产业提升和绿色发展整改方向。

规范绿色发展报告方式。常态化、制度化编制绿色发展报告,通过对标上一年绿色指标发展变化,每年编制一本绿色发展报告,不断变更和完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开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绿色GDP、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探索绿色发展报告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审议制度,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接受民主监督,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生态环境家底

创新编制方式,绘制“资源动态图”。以5年卫星遥感影像资料为主、野外现场校核为辅,综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解译,编制了2012—2016年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资产账户49张实物量负债表,并绘制形成“资源动态图”,直观地展示了北仑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上的年际变化,全面摸清了区域生态资产家底。

拓展编制范围,实现“海陆联动”。立足北仑实际,在国家编制指南要求的土地、水和林木资源等陆地资源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洋资源账户核算,率先探索海洋资源核算方法,编制海域资源、海水质量、海岸线、海岸资源等存量及变动表19张。

增加编制内涵,突出“生态核算”。目前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上,北仑区根据联合国《2012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和《SEEA试验性生态系统核算》,坚持自然资源资本与生态资本并重,增加了城市绿色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实物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充分反映了生态资源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增值情况。

强化编制应用,实现“动态监测”。初步进行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应用探索,将负债表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监管结合起来,强化街道的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了资源生产率、生态环境负债、生态系统的核算和适时预警等动态监测制度。

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自然资源监管

拓展审计内容,力求精准。2017年8月—10月,浙江省审计厅对北仑区党政主要领导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进行审计,内容包括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海洋资源保护情况等7个方面。2018年,北仑区街道层面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离任审计在白峰街道开展试点,立足街道特色,对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变化情况、自然资源和生态治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自然资源环保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资金使用管理等六方面开展审计。

创新审计方式,力求科学。综合运用地理技术影像分析、抽样检测、实地核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尝试通过无人机航拍来获取农田、河流、森林等地貌影像,并与卫星红外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内容进行叠加比对,分析所在街道自然资源资产整体情况、变动情况,从中查找和发现问题。

合理界定责任,力求客观。审计过程中,多次走访水利、农林、国土、环保等行业主管部门,合理界定街道自然资源资产监管责任。出台“追责清单”,明确被审计对象及所在单位落实整改、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检查督促等方面的要求。

推行綠色审批严把项目建设第一道防线

编制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强化规划引领绿色发展意识,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科学划定环境管控单元,在一张图上落实管控要求,编制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实现环境的分区管控。建立重大项目引入综合决策机制,对涉重污染行业和敏感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探索“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2015年启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梅山国际物流产业聚集区规划环评,对环评区域进行分类管理,针对性制定项目“负面清单”。2018年,在完成规划环评的基础上,又在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开展“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试点,通过降低环评等级、共享规划环评资料、合并环评公示内容、简化污染物总量管理、取消前置要求等手段,减少了50%以上的环评申报材料,压缩了80%以上的办理时间,精减环评费用数百元至数万元,大幅提高了项目环评办理效率。

猜你喜欢
核算绿色资源
我国金融机构投融资业务碳核算研究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追踪绿色的秘密
今年3季度起实施季度GDP核算改革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