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三层关系

2019-09-10 07:22秦汉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实体金融

秦汉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上就是以资金融通体系解决实体经济要素短缺的问题。这是金融得以存在的意义,也是它与生俱来的使命。从历史经验来看,金融发展的兴替始终在纠正人们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倾向,也让政府在对待金融发展和改革时保持更加审慎和理性的态度。但近年来,金融行业资源配置不当、风险隐患暴露的问题较为明显。同时,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普遍而突出,防范和化解这些矛盾成为当前政府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发展更加注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八字方针中,对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用到了“畅通”二字,意在强化二者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畅通”的过程,也是正确厘清、定位、把握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过程。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笔者认为,在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应着重把握以下三层关系。

一是本与末的关系。本末关系是把握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根本。从发展沿革来看,金融诞生于早期实体经济的交易需求,又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积累而发展成为信用中介,并在实体经济实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演化形成了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以说,实体经济是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从学界观点来看,对二者关系的系统研究可追溯到《资本论》,书中称金融为“虚拟资本”。马克思敏锐地指出,虚拟资本能够推动实体经济运转,但虚拟资本本身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使用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否则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随着金融危机屡屡爆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并对唯金融发展的模式持质疑乃至否定态度。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实体经济为本、金融为末的关系不可倒置,否则必然导致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膨胀,最終酿成危机。

二是正与反的关系。正、反指的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正向、反向作用,把握好这层关系有助于我们正视金融的角色。从历史经验来看,金融的正反作用是动态变化的。一国经济要达到发达水平,通常需要经历漫长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过程。在依靠城市化和工业化支撑的阶段,实体经济对投资驱动的诉求与金融对膨胀壮大的诉求是相一致的,此时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以正向为主。当上一阶段结束,经济步入转型,投资传统实业的风险增大,而新兴产业尚在成长初期,于是金融在这种“青黄不接”的状况下自我空转、制造泡沫,其反向作用开始占据主导。在现实中,二者关系确实发生着这样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以前,金融更多地充当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推手,但此后却常常成为经济危机的主要诱因。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着的作用不是短暂的存在,也不是某些国家所独有,甚至正在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做到趋利避害,用好金融这把双刃剑,是一个颇具难度和现实意义的命题。

三是快与慢的关系。相对于实体经济,金融的发展步伐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这是一个需要把握“度”的问题。按照市场经济的供需规律,在实体企业不断产生各种金融服务需求的刺激下,比如支付、结算、避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就会不断地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产生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经济的需求得到满足,金融也获得了发展。这种步调一致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产生的。当然,也曾有一些国家对金融发展过于求“快”,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上世纪80年代末,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进入经济转型期,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全面放开利率和汇率。改革带来了存贷款利率的上升,其中贷款利率更是上涨30%—40%,结果造成企业大面积亏损、外资大量撤出,拉美国家普遍陷入债务危机。金融的发展,尤其是金融的改革,一定要注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否则只会伤及实体经济,欲速则不达。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实体金融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实体钱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重振实体经济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