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临床治疗应用初探

2019-09-10 19:55律昌辉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医患心理学

律昌辉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工作领域,把心理学技巧运用到临床工作中,能够治疗很多疾病,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节省社会能源,减少副作用的产生,缩短恢复周期。

关键词:心理学;临床工作

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包括内、外、妇、儿和皮肤科,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从而探讨临床各科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与症状消长演变的关系,并做出心理诊断、治疗、咨询等。以促进疾病的康复,保证身心健康的学科[1] 。同时,有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心因性致病因素,因而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心理治疗。笔者就此介绍心理学在临床工作应用的依据和方法。

1、心理学应用于临床工作的依据

人作为高级动物,而区别于普通动物,是其高度发达的社会性,即高度的情绪化。有学者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临床工作中,医生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临床工作发现,很多疾病与心理因素相关,比如各个系统的神经官能症,各个脏器的功能均与心理因素相关,再如皮肤疾病大多与心理创伤有关。中医学认为,若心理情绪失衡,如情感活动过度或持久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就绪因素的致病作用。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情绪改变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神经症等疾病。因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心理治疗,这亦是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用药时要注意和使用的。同时针对依赖性、习惯性的药源疾病亦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方可彻底治愈。

2、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方法

(1)心理学在医学咨询中的应用

患病时患者心理应激可引起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并会反复咨询。临床医师不但要耐心、正确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并在了解应激源和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基础上,积极给患者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负担,是心理逐渐达到平衡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辅助药物治疗,而且在详细解答患者对药物的咨询过程中,亦坚定了患者对该药治疗疾病的信心。这种方法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对器质性疾病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在实践中有将患者分为依赖确定型、疑虑半确定型、主观情绪不稳定型几种心理类型进行医学干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心理学在药物治疗的实践

国内有报道放松训练方法为心理干预手段配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3] ,国外亦有行为疗法用于临床治疗,笔者认为,气功疗法一部分作用就是心理干预,通过呼吸调理心态、情绪,从而使身体达到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心理干预可降低代谢类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等患者临床降压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并可能减轻患者长期服药对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周亮认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停止药物治疗,这在治疗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尤为明显。很多皮肤类疾病与心理创伤相关,应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用心理疏导疗法效果奇佳。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在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时,应灵活掌握心理学的技巧,采用心理干预策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将药物治疗作用尽量增至最为理想的强度,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其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效益。

(3)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准确区分患者心理类型以及疾病的心因性程度,为心理干预的作用准确评估,不要忽略,亦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通过语言、行为、态度增加医患之间的认可程度。尽量解除患者疑虑,坚定患者信心,同时应用呼吸、暗示等行为措施,使患者达到轻松自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各个系统器官的状态达到最佳,或对药物的反应达到最佳。

首先,临床工作者要了解医患关系的特点:第一,医患关系是为了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医生对患者既有诊治的责任,又有专业与法律的责任;第二,患者的利益是医患关系的核心,医生要处处为患者着想,理解其痛苦,与之产生共鸣、移情。注意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在与诊疗不发生矛盾时,允许其保留个人习惯,尊重其个性和隐私。第三,相互信任是基础,以达到治疗互动的目的。

当确认患病时,病人普遍心境不佳,其原有的社会角色退化,自控能力下降,会出現软弱依赖、情绪多变等不良情绪。有的患者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承认自己生病的现实,满不在乎,拒绝诊治,不遵医嘱,可能延误治疗时机;而有的患者可能会过份强调自己的病情而惶恐不安,出现紧张、抑郁、失望、愤怒、小题大作等;因为对病因、疾病、预后过分担心,对陌生环境戒备心理,对某些检查和治疗存在恐惧感而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调查显示,内科住院患者有5%-20%、门诊患者有4%-14%存在焦虑障碍。

因此,在患者初诊时,我们就要注意观察,通过患者的身体特征、面部表情、着装和修饰了解患者,诸如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婚姻状况、职业、文化、个性、自我概念、宗教信仰等等;然后通过详细的望、触、叩、听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快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一个准确明白的认知,尽快打消对疾病的焦虑、恐惧,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在随后的治疗中,多数患者都希望尽快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在这种愿望驱使下,都想得到最好的医护人员的诊治和护理,用最好的药物,用最短的时间治好病。患者此时不但关注自己病情的变化,也会关注与自身疾病相关一切信息,如诊断方法、诊断结果、病因、病程、治疗方案、预后、不良反应、费用、医疗水平、医德医风等。在这一阶段,由于病人角色的缘故,患者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医疗环境,再加上疾病的痛苦,患者被认识、被尊重、被接纳的渴求变得迫切,尤其渴望他人的同情、安慰、关心和体贴,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尤其在意。由于患者在此时处于受帮助和被支配的地位,临床上经常会出现医务人员态度生硬,使用命令语气,甚至有以床号呼唤病人等现象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治疗效果或有可能因此引发医疗纠纷。所以,此阶段医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与病人沟通,耐心,详细,通俗告知如下问题:患的是什麽病(肿瘤类疾病另当别论);要花多少钱;要住多长时间;有何危险或风险;可否治好;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尽量为病人提供正常畅通的信息渠道,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驱除孤独、自卑心理,使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为疾病的顺利康复奠定基础。

临床医护人员对常见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要有所掌握,譬如疼痛病人,手术病人,急危重病人,恶性肿瘤病人、传染病人,这些患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主要对象,掌握其心理状况对诊疗工作有极重要的意义。医务人员要学会察言观色,见百样人说百样话,但是,具备了这些还只是具备了沟通的技巧而已。要想真正能帮助病人,医生对人性的深刻领悟才是核心,我们要具备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价值的精神,专注于对个体自由、尊严、价值和信仰体系的尊重,引导一种感性的、有同情心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肖龙,丁长玲.合理用药呼唤临床药师.中国药事,2016(2)

[2] 庞晓军.医院药师进行药学服务的心理学技巧的探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23

[3] 潘晓春,汪小林.临床药师专科化探讨.中国药房,2010,11

(作者单位:浙江博圣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医患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纾困医患关系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