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2019-09-10 07:22陈瑾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陈瑾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为关注心理健康。究其原因是因为身体健康是可被检测到的,而心理健康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调查发现体育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人的不良情绪,并增强人们的体质。它是调节人心理平衡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体育锻炼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中小学生;心理影响

通过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小学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点,中小学生的感情丰富,他们的情感较为敏感,存在两极化的情绪明显。这体现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的特点。第二点,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感染。因为学生正处在思想由不成熟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他们会面临很多的新问题,因而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加之,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不会轻易和他人诉说自己的情绪问题。一旦情绪问题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从而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让他们拥有更为健康的人格,适应未来的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重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体育锻炼作为切入口进行解析,旨在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份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中,他们的心理处于稳定的状态,并具备健康的身体。换而言之,学生的应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比如,对自己正确的认知,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还包括克服外界挫折的能力。除了具备优良的意志品质外,学生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应具有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性格。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于内而言,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品格和意志;于外而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抵御心理疾病、低抗挫折的能力,也能为学生带来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师主要从以下六大方面,研究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保持稳定的情绪

稳定健康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外在形式之一。体育锻炼可以让人换一种环境,并在锻炼的过程中,逐步消除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并恢复精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例如,学生步行5分钟左右,就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并从中得到回复。

(2)保持高质量的睡眠

睡眠质量不仅和非快速眼运动有关,更与慢波睡眠产生密切的联系。中小学生通过长期且科学的锻炼能够对上述的两个因素进行调整,提升学生的睡眠质量。

(3)促进自我认知和优良品格的双重发展

自我认知是指学生能够全面的看待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自我总的评价。自我认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优良品格,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以下两项重要结论:第一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具备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第二项,与不爱运动的人相比,有规律运动的人具备较强且合理的自尊心,他们能够合理调节情绪,适应外界的变化,具备优良的品格。

(4)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化形式之一是学生可以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与外界沟通的频率,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为高效得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例如,通过集体性的体育锻炼,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会得到增强。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与同伴之间的信任感,并增强自我认知和肯定的能力,更好地與他人相处,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5)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已成为现阶段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预防抑郁疾病的发生,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有抑郁疾病人的痛苦。通过调查发现,有无氧运动可以对抑郁起到积极的正向运用。因而学生可以通过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步行、骑自行车等,还可以通过无氧运动,例如,100米短跑、快速仰卧起坐等,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6)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活动既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增强学生与人合作和对抗的重要展现形式之一。在学生进行自主的锻炼过程中,他们为了完成自身的锻炼任务,不仅要努力克服心中的懈怠,而且还要克服身体的极限,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进行集体活动时,学生会积极地和本组成员进行合作,与对方进行较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与人协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通过问卷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发展的分析

本论文开展问卷调查的对象是白沙镇初级中学。教师发放160份问卷调查,收回160份,收回率为100%。本篇论文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心理,群体心理,意志锻炼,品德修养,性格特征,情绪调节,家庭社会环境。

要达到良好心理塑造效果,主要取决于锻炼的具体项目,体育锻炼的时间及强度,还包括体育锻炼的场地。本文以调查学生锻炼的以上三种项目为载体,分析学生的群体心理,意志锻炼,品德修养,性格特征,情绪调节和锻炼环境,得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1)体育锻炼项目

根据不同的判别标准,划分不同的体育项目类型。例如,以性质划分,则为娱乐性运动和竞赛性运动;以人数划分,则为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此外,还有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80%的学生喜欢集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强的活动,例如,篮球等,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可以很好地适应陌生环境,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2)体育锻炼时间及强度

体育锻炼的时间至少要每周半个小时左右,但要注意不能一次性进行较长时间锻炼。较长时间的锻炼会对心理塑造产生反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应注重培养锻炼习惯,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通过调查发现,30%的学生锻炼的时间集中在体育课上。由于课业压力以及其他因素,学生的锻炼时间较短。这些锻炼时间较短的学生,他们的成绩较好,但是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差。在锻炼内容方面,他们喜欢跑步或是骑自行车。

(3)体育锻炼场地

在本校调查中,90%的学生体育锻炼场地为操场。因为农村地区相应的基础设施较少。学生会在课间活动或是课下只能在学校进行锻炼。在调查问卷的过程中,75%的学生会出现情绪低落的状况,而且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四、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协调发展的未来展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热爱体育,但是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方法和场地。教师和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开展学生的体育锻炼学习,最终让体育发挥促进学生心理良性成长的目的。

第一,加强体育锻炼教学的针对性。初中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项目,学生参与的不同项目的心理,灵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策略,让不同性格的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快乐,促进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发展。第二,完善学生所在区域的健身场所。教师可以联合学校向当地部门申请,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促进他们品格的完善。第三,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初中体育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锻炼心理和体育教学教材,并将得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协作性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彼此竞争和相互合作中,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调节的作用,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师希望在学生心理问题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更要深究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析,并以造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为基点,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浅谈焦虑对高考体育加试考生的心理影响及状态调节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