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院校口述档案的发展现状及其策略

2019-09-10 07:22洪莉王力倩
兰台内外 2019年17期
关键词:校史中医药研究

洪莉 王力倩

摘 要:中医药口述档案的发展研究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关注中医药口述档案的发展现状,把握研究方向,聚焦新时代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采用符合中医药口述档案规律的研究方法,有效展现中医药口述档案成果,弘扬中医药档案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口述档案;策略

口述档案是指系统的收集、加工、整理和保存口头材料,使这些口头材料保存在一定的载体内供社会利用。在国内外历史上曾出现过相当多的口述档案,如《荷马史诗》《史记》《诗经》《论语》等,其中《史记》中的关于夏商的历史记载由于文字史料匮乏相当多的采用了口述传说。在中国历史上口述档案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中医学的代表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之作也同样包含了大量口述档案的痕迹。

然而自19世纪以来由于文献的大量出土,一些史学家偏向文献材料研究,认为文献实物档案相对于口述档案可信度更高,这种观念导致了口述档案的一度衰弱,至今影响深远。近代口述档案兴起于美国,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80年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肯尼亚国家档案馆馆长梅那·卡哥姆贝有关口述档案的报告,阐述口述档案的性质、方法、作用及合法有效性,从此推动了口述档案的现代发展。

中医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新时代弘扬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下受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中医药口述档案的发展迫在眉睫。

一、中医药口述档案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国内关于口述档案的学术中,我们以“口述档案”和“口述历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搜寻研究文献,分别为382篇和65篇,去除报纸、会议及学术辑刊后为368和63篇,“口述档案”一说在国内研究的发表文章最早始于1986年吕明军的《口述档案及其兴起》,来源于1986年12月的《档案》,文献研究集中于2006年至2018年,其中2006年增长最快,比上一年度多出16篇文章。

以中医口述史为题的仅有3篇,“中医药口述档案”为题搜索为0篇,而以“中医药口述”为题搜索仅1篇,此篇属于图书馆研究序列,虽非档案研究但提及中医学界开展口述历史的研究情况,中医药口述档案研究目前尚属初步阶段。

口述档案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有着独特的意义,千百年来,口传心授一直是中医教学方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医药学术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医很多经典著作都是以口述记录方式保存流传下来,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医教育中更是推崇以师带徒、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近代研究中医药口述史的相关著作有:《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医学人生从书》《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等,可见口述的方法已经被中医药研究所采用。

已有的中医药口述史料或采用口述史料的研究基本聚焦于中医药专业本身,研究学术思想或是诊疗经验,多从专业的角度研究,对于中医药名家的从业选择、治学思想,成长历程,教育经验等方面鲜少提及,对国内中医药的发展历程缺少详细、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国内中医类院校口述档案的出版成果,为数不多,鲜有成果,如200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喜迎中华盛世,见证母校辉煌”的口述校史活动,面向学校历任领导、知名学者和校友采集口述校史。

我校编写的《杏苑光华——上海中医药大学建校五十周年文集》《杏苑光耀——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十周年纪念文集》两本纪念文集中偶见一些口述的记录,多为对母校、师友的纪念文字。2018年我校出版的《名师之道》(第一辑)收录了自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建校至2006年共50年间,已经逝世的51位名家大师从医从教的相关史料,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记叙了他们的生平传略、治学之路、医德医风,形象生动地勾画了一代先贤的光彩人生,展示了他们肩负重任、承先启后的壮丽画卷。该书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协会编撰,为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借鉴,只是该书以第三人称记录逝者的生平,并非以第一人称作口述记录,虽有相当丰富的史实价值,但其非口述档案的直接成果,并不符合口述档案的采集流程,也未按照口述档案的规范记载,无法体现口述档案的价值。

相比其他高校对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开展情况,中医药方面的口述档案编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上海地区而言,华东师范大学走在口述档案整理编研的前列,目前已出版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分别为《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大夏大学:90年90人》《大夏文萃》《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光华大学:90年90人》《光华文萃》。该系列丛书制作精美、富有创意,全面解读师大人文气质,充分展现师大传统精神的各个侧面和形成过程;设计出版了华东师大校长系列口述实录书籍,如《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王伯群与大夏大学》等;还出版了《华东师大档案校史》,用口述的方式记录校史更具生动性和可信度;沪上其他学校如上海理工大学也开展了口述校史的整理,出版书籍《回望上理——上海理工大学口述校史实录(一)》。

相比其他高校的口述编撰成果,目前中医药口述档案编研主要存在几点显著差距:第一,对中医药口述档案的挖掘不深,无法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代表性。缺少对中医药文化内在精神的提炼,缺乏不同主题的分类研究,往往显得杂乱无章;第二,中医作为国粹得不到充分表现。叙述内容不精致,无法突出人物的重点,多为回忆师友、母校,对个人的事迹著录极少,问答式采访、记录的标准、影像记录缺失,尚无收录名家的題名题词口述档案出版物;第三,成果展现形式单一,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无法体现传播特色和价值。编研成果的装帧印刷出版缺少设计感,极少统一规划、编排,出版物外观缺乏设计感,难以让人接受、喜爱和留存,部分出版物过于厚重,不便携带和赠送;第四,鲜有中医教育、革命红色记忆的口述档案编研成果。建国初期上海地区部分地下党员进入高校任教,他们的高尚品格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影响了一代中医人,至今由于各种原因对于红色革命题材口述档案的发掘甚少,其中大部分人年事已高,应给予抢救性的口述档案发掘行动;第五,对校史、院系史记载篇幅极少,口述档案编撰缺少情感投入。中医学校的成立、学院系所的艰苦创建过程,这些本应留存下来传承给后人学习的精神并没有被记载下来,应弥补中医药发展的真实口述档案,用于立德树人的中医教育中。

口述档案的编研成果除了有记录史实的价值之外,亦可用于校际交流、馈赠国内外友人,是文化交流活动中颇为新颖的方式,因此应着重塑造它的美观性与实用性,既要有中医药文化的精气神,也要富有时代特色,这样的编研成果才具有代表性,才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录,才能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知识,宣传中医药文化,成为文化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二、中医口述档案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口述档案心系中医事业,发扬中医药文化,正由于国家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在中医药口述档案的编研方向上大体有三个方向。

首先,从事中医药学术经验、思想、流派等具体病症的口述档案研究。中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它所包含的理念和方法是世界医学的宝藏,中医药的诊疗为国内口述档案的重点研究和保护方向,研究主体以教研室为代表,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以口述方法为主导,聚焦中医的流派、思想、渊源。中医药历史口述著作颇多,如《雷公炮炙论》、叶天士的《温热论》等,准确地记载了口传心授的各种中医药的方法,成为中医学的著名专著。现在对中医药口述档案的研究以北京、上海两地最为突出,发现名医临证经验和诊疗理念,代表著作有1994年上海中醫学院的《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2008-2011年的《医学人生系列从书》;2009年出版的《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第一次出现“口述”、“中医”两个词汇,并同时出现于书名上。

其次,从事中医药教育、文化传承方向的口述档案研究。口述档案为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的新领域,中医教育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经历了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论辩、自学成才等五大模式;在模式创新上,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记录和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也同样可以成为中医药文化教育传承的新的着力点,这也是我们未来中医院校档案工作的努力方向之一。

再次,从事中医界革命红色记忆和建校历史口述档案研究,是我们中医口述档案工作中最为缺失的一环,至今鲜有著录和研究成果,也是我们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今后中医档案工作应给予重视的方向。在从事具体口述档案工作中,档案工作采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党史、校史知识,充分了解中医界的名人名医,尤其熟悉校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便于口述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中医药口述档案的成果展现

档案收集应按照2017年国家档案局发布,2018年1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的要求来实际操作。档案工作者需熟悉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由口述者审读稿件,签字法律授权;留存受访者为学校的题词题字;相关影像采集,老照片收集、录音录像、现场照片等;注重与相关单位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各学院的通力合作等。从档案学的角度整理口述中医药诊疗、教育和治学经验,为中医药口述档案添砖加瓦,保留完整真实的口述档案记录,以补史实,以正史缺,首先在思想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切合时代主题,尊重历史、尊重史实、尊重受访者,核对材料补正史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录口述档案。

成果形式以报告、文档、展览、书籍、影像形式为主,重视后期成果的传播报道。基于口述档案的采访实录编辑成册,编撰影音资料为在新时代宣传中医,扩大中医药在海内外影响力,为弘扬中医院校校园文化、传承中医药事业,开创中医药发展新局面略尽绵力。相关文件及实物档案保存于档案管理部门,为学校发展、校史编撰、查证访寻、办展等提供有效支持和依据,获取史料、留存记忆,弥补纸质档案记录的不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传统,方能笃行”,让我们凝聚传统中医经验,始终牢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神圣使命,让“言传身教”的口述中医药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让中医药这块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施杞主编.名师之道(第一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张晓红.口述历史_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领域[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4):50-53.

[3]杨奕望,吴鸿洲,陈丽云.中医口述史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93-1194.

[4]徐江雁,谢阳谷,鲁兆麟.浅析口述史与中医学术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1):20-22.

[5]丁珏瑸.《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解读.中国档案[J],2018(10):22-23.

[6]吕明军.口述档案及其兴起.档案[J],1986(12):6-8.

[7]李秋丽.高校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及策略研究.中国档案[J],2018(7):60-61.

[8]黄芮雯.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口述档案研究发展概略:1997-2016.云南档案[J],2018(7):48-52.

[9]廖可佳,王 辉.口述档案研究现状述评(1984-2016).兰台世界[J],2018(5):26-29.

作者简介:洪莉,上海中医药大学档案室,馆员,主要从事档案管理、教育与编研;王力倩,上海中医药大学档案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档案信息化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猜你喜欢
校史中医药研究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