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异构角度反思小学英语故事教学阅读活动的有效设计

2019-09-10 07:22龚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30期

龚玮

小学生爱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故事文本大多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故事教学已被许多小学英语教师所接受,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但许多教师在对故事教学进行活动设计时,过分强调词句的理解和文本的释义,而缺少对学生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个体体验的关注。这样的故事教学是低效的,不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情节的起伏,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笔者有幸参加了广州市越秀区第二届PRT精品课大赛决赛。参赛教师展示了8节故事教学课,授课对象为四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均为课外故事阅读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本文将从笔者对本次赛课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出发,对有效设计故事教学活动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一、阅读前的活动

故事教学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出话题,并为进一步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范伟,2007)。读前环节对语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很多教师往往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词句的新授和操练上,这样的活动设计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故事的情节和内容,使学生享受不到阅读故事的乐趣。教师只有围绕故事主题,设计符合学生喜好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相关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做好阅读故事的心理准备,才能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意识。

1. 有效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片断1】

T:Today I am going to tell you a story. Let's read a rhyme and guess what animals are they in this story.

S&T:I can I can run.As fast as you can.

I can I can run.As slowly as you can.(结合TPR朗读歌谣。)

S:They are rabbit and turtle.

T:Maybe. Let's see what animals are they.(展示hare和rabbit的單词卡片,并利用phonics教授发音;说明分组PK的奖励机制;用交换单词卡片的形式强化练习)

【分析与思考】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缺乏定力,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把阅读主题、重点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提升学习效果。执教教师朗读有节奏、有动作的歌谣,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动态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接着,以读歌谣猜动物的形式引出故事的主角,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词汇教授环节,利用小学生爱挑战的心理,先说明分组PK及其奖励机制,通过快速变换tortoise和hare的单词卡片,迅速朗读的形式检测单词发音,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氛围,规范了课堂纪律和行为。

2. 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教学片断2】

T:There are two animals in today's story. Please guess what animals they are from riddles. It runs very fast. It has very long ears. What animal is it?

Ss:Rabbit.

T:Yes!It is a rabbit. The rabbit has another name. That is the hare.

T:It walks very slow. It has a shell on his back.What animal is it?

Ss:Turtle.

T:You are so clever. And we also call the turtle as the tortoise. T:Do you know any Chinese story between them?

Ss:龟兔赛跑。

T:I think you know the story well. Let's do the “Yes or No”activity to see if you know the story or not,OK?(PPT上呈现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故事内容作出判断,并运用肢体语言或图片给加粗的新单词进行释义和学习。)

The tortoise isn't fast and runs slow.

The hare falls asleep,so he doesn't win.

The hare sleeps and doesn't wake up.

The tortoise goes on and doesn't stop.

The hare gets the first and wins the race.

【分析与思考】

执教教师利用学生爱玩、好猜的心理特征,通过看谜语猜动物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地引入了本课的主题。接着,利用信息“another name”,无形地把学生的已知答案“rabbit”和“turtle”过渡到“hare”和“tortoise”的新词学习,巧妙地将旧知迁移到新知。龟兔赛跑是一个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教师无视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起点,认为学生对故事内容一无所知,引领学生重新学习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那将是一个浪费时间和低效无趣的活动设计。教师有意安排“Yes or No”的活动,借助学生了解故事的程度进行摸底调查,既激活了学生脑中对故事已有的了解,又完成了语篇词汇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3. 建立自主阅读路径

【教学片断3】

T:Children,we are going to read stories in today's lesson. Do you enjoy reading stories?

S:Yes.

T:If you want to enjoy a story,you should do the followings and give stars to yourself according to your performances in the class.

T:We are going to read the story in English. When you read,we need to finish a special task——a reading card step by step.

在阅读前,两位教师分别从过程性评价和阅读方法指导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主阅读路径和自主学习能力。第一位教师从“be a good listener,read aloud,act out,think critically”四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过程性评价(见图1),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本节课应该善于倾听、大声读、积极表演、批判思考,积极参与阅读课堂,提高阅读效率。第二位教师从阅读卡“title,characters,plot,favourite characters”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进行指导(见图2),让学生知道阅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题目、人物、情节和最喜欢的人物,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读一本书,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辨能力。两位老师都意识到:教会学生怎么学比教会学生学什么更重要,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二、阅读中的活动

本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取详细的篇章信息,梳理篇章脉络,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的单词、短语等语言现象,让学生掌握阅读和理解所提供的材料;同时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情况,变单一的由教师讲解为听、猜、读、信息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凌倩华,2016)。阅读中的活动设计应该侧重故事的文本理解和过程体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去理解故事、感受故事,提高理解能力,培养阅读策略,训练思维方式,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1. 优化板书,提高实效

【教学片断5】

(1)First reading:Listen to the story and sequence the pictures.

(2)Second reading:Read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ere are they?

Why do they want to have a race?

How do they run?

What is the ending?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分段落、分步骤阅读,并把问题答案的关键词及时写到黑板上。板书设计如下(见图3):

首先通过听故事,对故事图片进行排序,检测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初步理解情况。接着,让学生阅读故事,利用why—questions对故事情节进行提问,并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取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板书。教学过程简单、流畅,化繁为简,将语言知识与语义功能巧妙融合,既帮助学生学习了重点词汇和短语,又帮助学生梳理了主要故事内容和情节,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并为学生进行故事复述提供了语言框架。对于故事教学这一课型,教师进行合理的板书设计既能涵盖语言知识层面,又能体现语篇的内在逻辑性,为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搭建了脚手架。

2. 注重体验,灵动课堂

【教学片断6】

(1)First reading:Read and match.

T:Now,let's read the story carefully. Later,you need to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sentences. (每个小组派发一份故事图片和故事文本)

T:Let's see the first sentence. Which picture can match?(教师示范,带领学生搭配前两张图片)

T:Discuss with you team members,and finish the match game.(小组内读故事,讨论,并完成图文配对)

(2)Second reading:Read and dub.

T:What does the hare say to the tortoise?

S:…

T:What does the tortoise say to the hare?

S:…

(将阅读文本改成对话剧本,引导学生思考乌龟和兔子在各个场景中的对话。老师示范前两张图的对话,学生分组讨论余下的对话)

【分析与思考】

执教教师没有按传统的“阅读文本、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是通过阅读,用图文配对、改编文本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理解文本的情况,提高了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和图文信息转码的能力。在将文本改成对话环节,教师首先进行了语言语调到位、肢体语言丰富的示范,把兔子傲慢自大、乌龟不服输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接着,学生在小组讨论、补白对话的过程中,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呈现了一段又一段极富个性和想象力的对话表演。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融入,增强了个体对于故事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三、阅读后的活动

阅读后的活动是语篇阅读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升华。对于文本的拓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语篇的理解、语篇的运用和语篇的拓展(朱斌谊,2017)。在读后环节,教师通常会设计表演、复述、写作等小组活动,以检测学生对故事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平台。但在输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 分层渗透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内化输出

【教学片断7】

(1)Think and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of two.

Why do the tortoise win in the race?

Would you like to be the tortoise or the hare?

What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tell us in the story?

(2)Write a letter to the hare.

The hare is very sad. He wants to race again with the tortoise. Please write a letter to him to remind him about some running tips.

【分析与思考】

在这次赛课活动中,许多教师会在课堂最后亮出“不骄傲、不轻敌,坚持就是胜利”等类似句子进行情感教育。这种口号式的德育教育过于僵化,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一位执教教师不是将故事蕴含的道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乌龟会赢得比赛?你想成为乌龟还是兔子?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些开放式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深刻分析故事内涵。接着,执教教师让学生写一封信给兔子,告诉它你认为的取得胜利的要素,并给出想法和建议。教师非常注重情感教育的分层渗透,让学生与故事人物对话,学生在感悟、内化情感教育的同时,还需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语言输出。也许,这才是英语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与统一。

2. 全员参与输出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片断8】

表演、复述、拓展、写作是语篇运用和拓展的常见方式,是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难免会存在“优生一言堂,学困生无处站”的现象。执教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成表演部分故事和全部故事两种形式,并且组内每个学生都有旁白朗读或者角色表演的任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或者特长进行明确分工。虽然两种表演形式的基础分有差异,但是教师又设置了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另外评分的制度,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体性和全面性发展(见图4)。

四、结语

故事是學生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要提高故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深度研究文本、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出发,围绕故事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故事阅读乐趣的同时,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阅读技能、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