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领小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方法探析

2019-09-10 07:22邓爱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8期
关键词:文学经典阅读学生

邓爱平

【摘要】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需要阅读经典。但认真观察不难发现,教师模仿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变成了一种“流行风”的、“快餐式”的阅读。要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提升自身素养,同时引领学生独辟蹊径,找到阅读经典的智慧路径。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营造阅读经典的文化氛围、开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致、挖掘文学经典内涵等方法,引领学生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学生;文学经典;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施行,学校重视“读”的风气越来越浓。只要走进语文课堂,就能听到不绝于耳的读书声,或能看见鸦雀无声的阅读场面……但认真观察不难发现,语文教师普遍偏向教学形式的模仿,让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流行风”的、“快餐式”的阅读,学生的阅读始终在“读死书,死读书”的平面上移动。笔者认为,解决目前这种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语文教师养成博览群书的阅读习惯,提升自身文学素养;二是在阅读时,教师必须关注每个学生,引领学生独辟蹊径,找到阅读文学经典的智慧路径,让童心与经典共舞,让学生真正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收获更多的欣喜。

一、春雨润花,营造阅读经典的文化氛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文学经典的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也要积极开发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宽松的文化氛围,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引导学生日积月累地阅读。如在教室,我们可以开辟一个读书角,向图书室借来《唐诗三百首》《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等经典文学,让学生每日置身于广阔的文学经典中,沉浸在丰富的文学意蕴里。当然,“经典”并不是仅指古典的文化,无疑也包括现代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后,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乡》;教学《我的舞台》一文后,推荐学生阅读《梅兰芳传》……在丰富多元的语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把书读宽、读活。

二、百家争鸣,点亮阅读经典的兴致之灯

笔者是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看见新课标中提出“诵读、背诵优秀诗文,扩展阅读面。”这一点时,不禁暗自欢喜,决定把古诗词的教学作为自己语文教改的起点。为了激发和点燃学生对古典文化中的古诗词的热情,笔者在教室的黑板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园地——“古诗角”,由班上书写工整的几位学生轮流抄写精心挑选的古诗词,要求学生课前诵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只是按要求诵读,并没有其它可喜的变化。通过了解得知,原来学生觉得这样千篇一律的诵读很枯燥、无味。在征询了学生意见后,笔者提出了每月一次“表演、朗诵诗歌”竞赛的方案。这使学生兴致盎然,教室里诵读诗词的氛围浓起来了,学生积累的诗词也丰富了,有些学生还能把诗词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特别是在竞赛会上,真是百家争鸣,学生异彩纷呈,有诵诗的、有唱诗的、有演诗的……让人眼界大开。赛后学生交流感受,认为“诗赛会”新颖有趣,富有挑战性,让他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三、鱼入水中,探究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是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的课程。在课改实践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的学习环境,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活动因素,多布置“收集对联”“畅游词海”等活动型作业。当然,只有活动是不够的,还要让活动与智慧相逢,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不断发展,达到一种如鱼得水的美好境界。

第一,阅读与思维相辅相成,使“读”激发情感的涟漪。将阅读和思维相结合,才能使“读”激发情感的涟漪,富有深度。例如,在全国首届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观摩会上,王菘舟老师凭借他的才情和智慧,对纳兰性德的传世之作《长相思》作了激情演绎。课上,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准、读通,入情地读的基础上,抛出问题“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并让学生看图和注释试读这首词。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敏锐起来,对词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深化了自己的认识,把文本的价值趋向推向深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中,感动着、吸纳着、享受着。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流程,细细体味,却是匠心独运。整堂课,王老师充分尊重了孩子,引领学生读出了意,研出了情,悟出了境,品出了韵。学生不仅思绪如滔滔江水般喷涌而起、一泻千里,同时又激发了情感的阵阵涟漪,接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树立了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价值立场,成为自主、开放的思想者。

第二,自主与引领相得益彰,让“讲”拨动心灵的琴弦。目前,学生需要阅读经典已在教师间达成共识。但在阅读中,只有学生与文学文本的对话而没有教师的点拨,阅读思维是不深入的;只有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评,阅读见解也会缺少广度和深度。那么,该怎样巧妙地在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引领学生品读、感悟呢?在儿童文学名著——《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班级读书交流会上,笔者着力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安排了“书中内容概括说”“感人情节细心品”“喜欢人物细描述”“读后感受深入谈”等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又充分考虑教师的引领作用,为学生导路、导读、导写等,让学生在说、读、谈、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悟、深化“爱”。最后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说“爱”的故事和赠送“爱”的感言,让学生在真情交流中唤醒爱,在激情对话中感悟爱,在拓展阅读中提升爱。这样,学生在思想的交流、情感的碰撞中,既领略了优美的语言的魅力,又培养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达的能力。

第三,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以“写”提升人性的魅力。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文化,更重要是“主观感受的表述,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智慧的展现”。阅读经典的价值就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沟通这种理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性的魅力。学生在阅读中肯定有自己的感受,记下这一刻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创造的释放。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表情达意的良好契机,组织开展阅读经典的交流会,让学生通过阅读、参与、交流、体验,充分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表达的需要和习作的热情。“读经典,习作文”的关键在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引导学生及时地将其对人物的认识、心得、体会提炼出来,形成文字,透过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性魅力,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怀,提升自己的人性魅力。

总之,文学经典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阅读文学经典,既不能“顾此失彼”,又不能“喧宾夺主”;既不能“滥竽充数”,又不能“故弄玄虚”;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语文教师只有拥有了“丰实”的底氣,才能游刃有余地对文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营造阅读经典的氛围,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文学经典阅读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汉人政治权力与文学经典传承的关系
学生写话
永恒的莎翁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从文学名著到舞剧成品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