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入,引领课堂教学

2019-09-10 07:22杨立
高考·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导入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杨立

摘 要:导入作为课堂教學的首要环节,事关整个课堂教学成败,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课堂方向,营造教学氛围的良好作用。笔者以为在导入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情、教学具体内容等因素来设置导入的具体内容及形式。

关键词:导入;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导入作为课堂开场白,“它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诱导学生进入教学状态,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做好心理和知识上必要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学习者带来更多的课堂期待,进而提升整个课堂教学质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笔者以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导入的重要作用,且具体在设计导入环节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情、教学实际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将导入设计作为提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际经验,精选两个笔者实际设计的导入作为案例,对导入的设计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紧扣主题,设疑置问,创设神入历史的情境场

案例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关系的转变

师:导入“两幅关于美苏双方关系转变的图片”,一幅是美苏双方士兵在1945年德国易北河会师场景图片,一幅是以美苏古巴导弹危机为事件的美苏领导人较量的漫画图片。并以文字予以说明:“1945年4月美苏军队成功地在德国北部易北河会师,双方士兵紧紧相握。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17年后,双方居然以另外一种方式又“握手”了,同样是握手,由图1到图2,反映了战争结束前后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从盟友关系变成了对手关系。

师:那么美苏双方为何会由战时的盟友变成战后的对手呢?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双方关系的转变,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课。

“导入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抑制其他有碍学习的无关活动。”因此,笔者在设计此课导入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牢牢把握课文主题。此导入重点抓住了课题背后的核心信息,即美苏战时的盟友到战后的对手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是学生内在所期待探讨的地方。如何让这一变迁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是导入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为此,笔者以亲临历史现场的史实图片和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图片来创设神入历史的情境,为学生制造了活化思维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战争结束前后美苏关系变化有了直观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利于学生对于美苏关系转变因素的内在思考,为本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亲近生活,激发兴趣,营造学习的愉悦场

案例二:夏商政治与西周封建——关于儿子姓氏的困惑

师:课前老师给大家谈谈到目前为止一直困扰老师本人的问题,就是老师的小孩姓氏问题,老师本人的父亲姓牟,母亲姓杨,本人姐姐姓牟,本人从母姓杨,去年老师本人有了一个男孩,男孩他妈妈姓郑,大家觉得这男孩该姓什么呢?

生:应该从父姓杨。

生:我觉得应该姓牟。

生:我还觉得姓杨或者跟随您夫人姓郑。

师:其实大家的这种不同意见正是令我困惑的地方,我家里面对于小孩姓氏

也分成了观点对立的两派:一派以我爷爷、父亲为代表,主张应跟随他们姓牟,他们给出理由是“三代归宗,这是中国传统”,一派以我夫人为代表,主张姓杨或者姓郑,她的理由是“下一代姓氏应该随父母姓,首先是随父亲姓,这也是一贯传统”,这两派的观点明显对立,我该如何选择孩子的姓氏呢?真的很苦恼。其实追根溯源,这种姓氏之争,都说是遵循传统,究竟谁更靠近久远的传统呢?这还要从中国古代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建设说起,那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如何构建的?为何会对下一代姓氏都有深远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夏商周政治制度。

这一导入设计在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好评。许多听课老师纷纷表示笔者这个设计很接地气,有老师谈到这个“关于老师儿子姓氏的困惑”导入设计将枯燥的制度学习成功地以亲近日常生活方式进行包装,将学生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课后还一直追问“老师,您小孩最终姓什么?”,还有学生写道“没想到一个姓氏之争原来还有如此渊源的历史传统,看来日常生活中许多点滴都与历史有关,历史太有意思了”。听到看到这些,笔者内心激动不已,无疑这说明这个导入起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笔者真心为这个导入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感到高兴,也激励笔者进一步进行更深入的导入设计研究。

笔者课后思考,以为此设计之所以得到同行及学生的认可,首先在于教师选取了亲近生活的题材,容易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其次设计高度切合了教学内容,运用姓氏使之与远离学生的枯燥政治制度建立起了有机联系,有针对性地将生活现象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联系起来,同时又以学生帮助老师解惑的新颖形式,将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潜移默化地灌注了师生平等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探讨问题的兴趣,最后又以疑问的方式自然衔接到了教学核心内容“夏商周政治制度”,这样整个设计由近及远,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始终处于期待渴望的心态去学习,为整堂课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突出的引领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这种课就上得有趣,学生更期待从中体验到欢乐”,由此可见,设计导入时,教师选择素材的生活性,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求知欲是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史味素材,直扣心弦,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案例三:两极对峙格局下的世界——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礼物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欣赏一组图片,在电脑PPT幻灯片上导入一组照片“柏林墙残片构成的礼物”,这是大家的学长旅德归来送给老师的礼物,老师这里也有实物(顺势用手在包里掏出“柏林墙残片”的实物,分发给班级同学互相传阅观察),大家猜一猜,这礼物是什么?

生:应该是柏林墙的残片。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眼观非常敏锐,历史洞察力十足。这就是见证了现代德国分裂与统一的柏林墙残片。导入“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柏林图”,描述:1945年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德国一分为二,导入“柏林墙一组照片”,1961年,苏联授意民主德国政府在柏林修建了一道由钢筋混凝土、铁丝网、瞭望塔、壕沟、军事哨所等组成的军事隔离带,史称柏林墙,从此东西柏林被人为地划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德国人的心中也从此留下了一道难以忘怀的伤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道伤痕?是这残片构成的柏林墙吗?还是?…(略微停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柏林墙的前世今生:关于柏林墙及其墙背后的故事》。

课后笔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学生认为此导入让大家被一种深深的历史感吸引住了,很是新颖,对于接下来的新课很是期待。笔者認为学生的这种历史感是缘于此导入设计的几处亮点。首先在于实物导入,以学生难以接触的真实历史实物导入,使得学生兴趣甚浓,探究的求知欲被迅速地激发出来。其次,在于基于生活性与悬念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猜测“学生旅德归来送给老师的礼物是什么”,这一生活化的问题与悬念性的历史内容作了良好的融合,将学生的内心紧紧地抓住了。最后,此设计还充分运用了地图、实景图片等历史韵味浓郁的素材,柏林墙从残片变为了整片,将学生逐步从直观到深刻地带入到了七十年多前二战结束后的德国,为学生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刻下了这道伤痕?”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因此,笔者以为,要设计打动人心的导入,在素材选择与问题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素材生活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将历史性与情境性进行紧密的融合,创设起勾起学生求知欲的思维空间。

综合以上三个具体导入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要设计一个受学生欢迎,同行赞赏的精彩导入,教师应该深挖课程教学内容,在切合教学主题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情,运用多种素材,以生活性、悬念性、历史情境性来激发学生求知探讨的欲望,为学生营造强烈期待感、愉悦感的课堂内心体验场。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汪德武:《细节拓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学》,2005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导入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