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重组策略在课堂口译中的应用

2019-09-10 17:21吴海燕张俊
高教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策略

吴海燕 张俊

摘  要:课堂口译是一种新兴的口译形式服务于对外培训,完成知识传递和答疑解惑。译员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对学习效果尤为重要。文章基于课堂口译实践,简要介绍了课堂口译与信息重组策略的相关研究,以具体的课堂口译实践为案例分别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信息重组策略。

关键词:课堂口译;信息重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6-0116-03

Abstract: Classroom Interpretation is a new form of interpretation to serve for international training, and help knowledge instruction. It is quite crucial for interpreter to select appropriate policies to facilitate students' learning.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recent research on classroom interpretation and reformulation, and then elaborates several commonly used reformulation policies based on a practical classroom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classroom interpretation; reformulation; policy

一、背景介绍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来华进行学习和访问, 各类国际课堂、研讨班和讲座层出不穷。由于大多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听课要求,这就使得课堂口译成为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重要方式。课堂口译,顾名思义,其语境是设定在课堂的口译活动。译员与教师一同到课堂,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互动提供保障。译员要积极地参与到与演讲人与听众的互动中,既要协助教员组织教学活动,又要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得到及时解决,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学到新知识,这样译员才算是成功地完成了口译任务(吴海燕,2016)。

由于课堂教学的特点,讲者的话语转瞬即逝,译员必须集中精力准确地输入源语信息,通过短时存储和信息处理,输出相应的译出语。相比于会议口译、商务口译等活动,课堂口译具有较强的双向互动性,译员要及时转换角色,传达双方的意见和想法。由于是知识的讲授,讲者的话语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很多情况下讲者也不会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多向交流情况实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进度。讲者的即兴发挥常会出现一些口语化的特征,如冗余表达、句式杂糅、信息模糊、逻辑不畅等。这种即兴的讲授方式给课堂口译带来一定的挑战。首先译员需意识到“什么都翻”的方法是不可行的,进行高质量的口译服务必须要对信息进行取舍。在口译时须在词、句、篇等各层面对原文进行“信息重组”(reformulation)。“信息重组”是交替传译中译员常用的策略(姚斌,2018)。针对课堂教学特点,译员应在合理范围内对原文信息进行重组,从而更简洁、准确地传递信息,促进有效沟通。本文将以某高等院校国际课堂汉英交替传译为例,对课堂口译中的原、译文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信息重组”策略。

二、课堂口译特点

区别于一般口译活动,课堂口译是服务于讲者和听众的口头交际翻译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场景和内容特色。第一,由于其设备的局限和交流互动性课堂口译一般采用交替传译模式;第二、课堂的交际功能是讲者(教师) 向听众(学生)传授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讲者和学生专业背景知識悬殊,具有专业性强、逻辑性高的特点;第三、课堂口译是一个特殊的交际场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课堂口译的对象和场景决定了课堂口译灵活度较高(钱炜,1996)。第四、译员角色突出,多重角色定位是译员在课堂口译中发挥桥梁作用的关键。

三、课堂口译和信息重组策略

丹麦奥胡斯大学雅克布森将课堂互动中译员工作的场合归为社区口译范畴,因具有社区口译的双向口译、短话轮、即席讲话等特点。考普茨基(1982:258)曾指出:即兴发言具也有犹豫(hesitation),结巴(stuttering)及假开头(false starts)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正是课堂口译交际中常见源语形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口译的难度。然而在课堂交际活动中,冗余信息又是另一常见问题,比如发言人的讲话冗长,重复,影响听众理解;尽管冗余信息能帮助译员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思,但在译语输出时两种语言间的信息不对等。因此在口译时需要省略源语中的某些语言信息,从而让听众更好地接受说话者的意思。

针对上述提到讲者在授课发言时的话语特征以及对口译质量的影响,“信息重组”策略的使用可以应对课堂上讲者即兴发挥时带来的挑战。Roderick Jones(2007:80-107)讨论了口译中“信息重组”的必要性及常见方法。他指出,“信息重组”是为了确保译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传递讲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实现更加有效的沟通。

“信息重组”策略可以避免完全的直译,帮助译员绕过陌生词汇或概念,提高译文在目标语中的接受度。Jones在论文中提到了简化、省略、概述、综述和预期等信息重组策略。仲伟合(2001)将同声传译的技巧和原则归为信息重组、合理简约、信息等值等,并将信息重组视为同声传译的总策略。以上论述表明合理地运用“信息重组”策略是口译员应对课堂口译情景的有效手段,以下我们以一节国际课堂汉英交替传译为例,介绍“信息重组”策略在课堂口译中的实际应用。

四、课堂口译中的“信息重组”策略

本文分析的对象是某军事院校对外培训课堂上的一段授课录音,交际方包括教师、学生和译员,交际背景为数字通信课程的讲授。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幻灯片上的知识要点进行讲授。教师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即兴进行的,符合考普茨基(1982:256)在对即兴发言分类时提到的“借助要点的发言”。笔者根据收集的语料特征,提出以下几种适合课堂口译员的信息重组策略。

(一)省略简化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授课人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而是根据课件的要点或提纲边组织思想边讲话,因此常出现词语反复、口语化、语气词等现象。译员只需将源语中的关键信息传达给听众,无需将授课人的重复翻译多遍,但强调的重要知识点除外。译员可采用省略简化策略,抓住授课人的重要信息,舍去意义重复的词语,使译语输出简洁明了。

例1

原文:传输媒介呢是连接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通道,它的物理形式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而有线和无线又可以细分为多种传输媒介。那么下面我们看看具体分类,有线传输媒介包括我们常见的双绞线、同轴电缆、波导、光纤等等;而无线媒介则包含了水域、地表、大气层、电离层等等。

本段是课堂上教师在讲授无线通信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在讲话中,授课人插入了一些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的词语,如“呢”“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授课人根据课件要点提纲边思考边组织语言,并没有照本宣科,整体语言并不精炼。译员需抓住授课人要表达的主要信息,对不必要的信息进行删减和简化。

参考译文:Transmission medium is the channel connecting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Its physical form can be wired or wireless, and the wire and wireles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many transmission medium, for example:  Wire transmitting medium: twisted pair, coaxial cable, waveguide, optical fiber, etc. Wireless transmitting medium: waters, earth surface, atmosphere, ionosphere, free space etc.

(二)信息补充策略

句式结构松散、杂糅、专业性强是即兴发言中常见的问题。授课人在讲话时虽然有提纲,但通常会通过提问或复习回顾的方式来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译员完全按照课件提纲来翻译,那授课者想要传达的意义就会不完整,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和进度。因此,译员需要对授课人的提问、未完成的语句进行适当补充,并对语句结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完成知识讲授的过程。

例2

原文:在完成变频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对,是放大,此时的信号很小要送到功放进行功率的放大。这里请注意,在发送端我们通常使用功放,而在接收端使用低噪放。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请想一想。

本段中“进行功率放大”可直接进行翻译,但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译员需在自身专业背景和充分备课的前提下补充“功放”的功能;其次,授课者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简单的一句“为什么”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此时译员需补充问题信息并重复此问题,确保有效沟通。

参考译文:After frequency conversion, what is the next step? (students' answer: amplification) Yes, power amplification. Signal is quite weak after frequency conversion, so it needs power amplification to amplify the signal to certain amount which will be suitable to transmit in the channel. But please pay attention here, we usually use power amplifier at transmitter, and use low-noise power amplifier at receiver. Why? Why should we use power amplifier at transmitter, and use low-noise power amplifier at receiver?

(三)中國特色短语的解释策略

教师通常会使用一些四字短语、历史典故、或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而他们并不一定会及时对此加以解释,通常是更简洁的一带而过。这些对于中国学生非常熟悉的汉语表达和文化内容,如果不加以解释说明,就会给外国留学生带来不解和困惑。因此,译员有必要在课堂口译时对此进行介绍和补充,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所讲到的特色文化词语含义。

例3

原文:刚才大家提到了世界上常见的卫星系统,比如说GPS, 北斗等等;全球呢有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俄罗斯的GLANASS 以及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发射成功,它除了完成主要的科研任务,该卫星还以一定的频率向外太空播放《东方红》音乐。这首音乐呢是由中国一种特殊的乐器——“黄金编钟”所演奏。如果大家把收音机调到相应频率就可收听到这首美妙的音乐了。

本段讲话中教师提到了“东方红”和“黄金编钟”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留学生却不了解这两个名词的含义。如果译员仅仅是字面上的直译很难传递源语的有效信息,因此在口译时有必要对这些文化特色词语进行适当解释和说明,补足背景信息。

参考译文:You have mentioned some commonly seen satellite systems, such as GPS, Beidou etc. Actually there are four major satellite posi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namely, GPS from US, Beidou from China, GLANASS from Russia as well as 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from Europe. Launched in 1970, Dongfanghong-1 (Red East 1), the first man-made satellite of China mainly dealt with scientific tasks and also play the music "Dong Fang Hong" to the space. This music is played by "Golden chime bells", a particular instrument in ancient China. If we turn on the radio and turn to a proper frequency, you will hear this beautiful music.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在课堂口译场景下,学生需在教师和译员的双重帮助下获取知识。译员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对课堂口译几种常见的信息重组策略进行了例证和解释。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背景知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适当地采取翻译策略,用学生更易理解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消除他们对知识理解的障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文中提及的信息重组策略适用于很多口译场合,在课堂口译场景下,不仅能帮助译员准确、简洁地傳递原语的关键信息,同时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译员可基于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地选用这些策略,“有效地沟通”和“传递知识”并举,实现知识传递、答疑解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ones, Roderick. 会议口译解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Koptcski, Andrzej. Effects of Some Characteristics ofImpromptu Speech o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A]. In N. L.Enkvist (ed.). Impromptu Speech: A Symposium[C]. bo:bo Akademi, 1982: 255-266.

[3]钱炜.口译的灵活度[J].外语与翻译,1996(11):24-29.

[4]吴海燕,张俊.从“幕后”走向“前台”——基于外训课堂口译译员角色的一项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16:259-260.

[5]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