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9-09-10 17:21曾宪桃任振华
高教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应用型

曾宪桃 任振华

摘  要:促进产教融合纵深,密切衔接人才培养、产业需求与人才创新,是当前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实需求。文章从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应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应用型课程改革方案,介绍了应用型课程实施改革的具体做法,总结了应用型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群;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6-0144-03

Abstract: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losely connecting talent training, industrial demand and talent innovation are the current practical need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of loc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reform of loc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should tak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content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put forward the applied curriculum reform plan,and introduce the concrete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the reform of applied curriculum.The application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is summarized.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ivil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course group; plan

《國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文件指出,我国教育事业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但不能适应产业需求,新形势下如何衔接人才培养、产业需求与人才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井建设等8个专业方向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即构成所谓的“大土木”工程专业。“大土木”不是原先8个不同专业内容的简单叠加拼凑,而是教学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土木工程4年的本科教育,只能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是平台,而专业课是专业技能和能力,因此,只有研究“大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课程之间的逻辑、结构联系,对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才能重构一套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才能凸显培养应用型、协调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大土木”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如何设置与建设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主干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 主干课程体系的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和“大土木”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脱节,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毕业后适应期较长;3. 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4. 人才培养尚不能适应产业需求。另一方面,新形势下如何衔接人才培养、产业需求与人才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大众化前提下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是必然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也是必须的,而课程改革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抓手[1],为此,作者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长期研究和实践。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存在的问题[1]

目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普遍面临着招生与就业的难题,这要求:1.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2. 强化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及社会认可度;3. 课程体系建设与社会实际需求不能脱轨。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课程结构合理,内容有吸引力”的只有10.6%,而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不满意的占12.7%;4. 构建“卓越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5. 课程及其体系是创新型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构建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6. 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是必然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也是必须的,而课程改革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抓手。

当前,在应用型课程建设中,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接地气,只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轻视甚至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建立一套“接地气”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 课程强调应用型设计不足。课程开设依据的逻辑仍然是学科,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构成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扎实,基础课占比达70%以上。

2. 课程目标与专业教育脱节。特色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通”与“专”的矛盾一直存在,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

3. 课程环节失调。培养成果受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课程结构、教育理念等影响。虽然增加了实践部分的内容,但校外实践或野外实践,由于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学生多以“观摩”为主,很难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实习仅为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提供素材,实践教学的目标很难达成。

4.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方式有考试和考核两种形式。理论考试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考试内容注重知识与理解,评判有标准答案,考试形式少见具体的实践操作。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逻辑思考[1,2]

应用型课程作为一个概念,与学术型课程相应。课程理念有纯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前者认为知识和学问是高等教育的逻辑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对高深学问本身的价值诉求;而后者更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理念,将传统的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价值与功用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应用型课程的模式就要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相适应,走出对传统学术型课程模式的过度依赖,构筑新的面向“应用”的课程模式。

课程改革应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为逻辑起点[1]。

1. 课程目标。要达成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方向。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3,4]。课程目标首先取决于人才定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还是“高端人才”。我校在“升本”之初就自定位于发展应用型本科,将之前定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至“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将人才定位向综合性大学靠近。

课程目标也取决于人才就业的职业领域。我校土建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其工作领域是相似的,工作岗位分布在土木工程领域职业链上。

2. 课程结构。结构指各个构成要素、要素间的组织、排列形式及各要素间的配比关系。理论课与实践课。当前,理论课就是课堂教学,实践课指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践、设计、实习、科技创新等。在组织专业课程构架时,应注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可以有所“偏”但不能“废”。

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普遍认为,高校的通识课主要包含公共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

3. 课程内容。我校设立了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和岩土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培养目标。

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在“大土木”环境下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优化土木工程主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核心问题在于:

1. 提升教师队伍。恪守科学研究,转型“双能双师”,稳住一头,走向应用。

2. 构建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课,厘清专业主干课程。“大平台、小模块”,主干基础课为大平台包括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学和岩土地基学,专业主干课程为小模块包括土木工程测量、结构力学、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土木工程施工。

3. 改革与整合课程内容;内容精练、知识衔接、深度递进。

4. 强化精品课程的核心地位。精品课程教学“三上”即课上、网上和场上。

5. 强化应用创新。唤醒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启发创新技法,提升创新能力。

6. 着力实践基地建设,培养“立体型”人才。例如进行工程应用实践平台的构建。考虑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性强的特征,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利用优势企业为教学提供强大的工程應用教育资源来锻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大力推行“全过程分段式一体化现场实习”。应用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通过构建应用创新实践平台,重点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观念与思维。

(一)课程目标改革

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终要落到应用型课程这个节点。应用型课程目标的调整与改革在两个方面:首先,因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要主动对接社会,了解企业需求,有的放矢,适应需求;其次,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自身定位,不照搬照抄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专业;总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课程设置改革

要以专业为取向设置课程,既不搞职业教育也不搞学术教育。课程设置既要有应用性、实际性,同时还要重视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产教融合。

(三)课程实施的改革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的中间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学校转型要改进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些因素。

1.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案例,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5]。

多媒体是好教学手段。对高校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它能美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形式。但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要克服把课堂教学简单地化作“读课件”的过程。

2. 课程设置时间与周期的调整[6]

将公共基础课程延续安排在大学四年;将外语、计算机在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期间持续地展开,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将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放在小学期或短学期进行;在第六个学期末、第七个学期初的四周内进行生产实习,对专业学习内容与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查漏补缺”。

大力贯彻“全过程分段式一体化现场实习”方式。对于某一具体的工程建设,从工程开挖开始,学生进场,自主实习,主讲老师联系现场实际讲解。

3. 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

产教融合必须要有一支拥有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待教师去实施,目前,学校“理论型教师”占绝对多数,他们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但实践技能不足。如何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要从企业外聘专家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学校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其次加强就业创业的社会引领。不机械模仿综合型、研究型课程,使生产实践成为地方高校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企业需求成为学校创新的源泉。

(四)课程评价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师资教材设备、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以往很少对课程目标展开评价。

目前,高校用学生的成绩考核来判定课程实施效果,用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来评价课程质量,课程质量评价的实施人员包括督导专家或领导、同行和学生。

我国的课程质量评价的重点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课程本身,背离了课程评价的本质要求,因此,要变革传统的评价模式,不同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

(五)“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特色

1. 着力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主干课程的成体系改革。以主干课程的改革为逻辑起点,不照搬照抄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 以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主干课程的课程群建设为主体,以工程应用、应用创新教育实践为两翼,建立了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一体两翼”的创新教学平台;3. 教学模式上打破传统的“老三段”教学模式,采用“螺旋递进”的教学模式;4. 强化应用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不仅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彪炳学生创新精神,还要教授学生创新技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其理論创新在于:

1. 提出了“教师队伍”双能双师“,稳住一头,走向应用”的队伍培养要求。

2. 构建了“大平台、小模块”课程设置理念,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提出了“内容精练、知识衔接、深度递进”改革与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4. 强化精品课程的核心地位。精品课程教学“三上”即课上、网上和场上。

5. 强化应用创新。唤醒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启发创新技法,提升创新能力。

6. 着力实践基地建设,培养“立体型”人才。

其实践创新在于:

1. 构建了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主干课程的课程群建设方略并取得实际效果,学生一次就业率高。

2.研发了《土木工程概论》专业教学模型和工程结构简化模型,在讲解土木工程前沿、结构模型简化时,对照模型讲解,生动直观。

3. 研发了《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试验》等多媒体课件。以课程内容、实物、现场施工录像、动画演示、土木专家简介及学科发展简史等多要素构建多媒体,课程内容丰富,易懂、易学。

4. 研制精品课程网站(含双语教学)。包括《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网站,公开教学资源,实施在线答疑、网络交流。

5.设立了名师空间课堂。《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师空间课堂被遴选为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示范课程。以上课件和网站已有9届学生使用。任课教师手段了若指掌、游刃有余。

6. 践行了“全过程分段式一体化现场实习”方法。工读交替、校企合作。即从工程开挖开始,要求学生紧跟现场施工进度,分时段到现场进行自主实习,同时,主讲老师将有关问题转移到现场工地,联系实际讲解。

参考文献:

[1]宁珠珠.“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2]李蒙.地方本科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洛阳理工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初探[J].教改探索,2016(10):70-71.

[3]陈国平,汪小飞,王瑞乐.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应用型课程改革思路[J].科技视界,2016(07):60-61.

[4]钟琼,李炳.基于分层教学的应用型本科理论型课程改革研究 [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12-13.

[5]苏光霞,张小妮.应用型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智库时代,2017(08):103-104.

[6]任振华,曾宪桃.“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09:26-29.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