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视角 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2019-09-10 15:01张保勇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有效对话儿童视角主体地位

张保勇

【摘要】教师要立足儿童视角,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首先帮助学生立有效对话的根,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有方法地对话,启发学生从语文角度对话文本;其次充分发掘学生在生本对话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对话时间,引导学生与文本自主对话,丰富学生阅读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文本有效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视角 有效对话 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这样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对话关系和方式的多重性、多角度、交叉性和立体性。通过有效的对话交流,形成相互之间的交融、反馈、补充和提升,从而达到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切对话的根本,我们必须立足儿童视角,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我探求和阅读体验,努力追寻学生在对话中“抒己见、表己情、提己能”……鼓励学生在深度对话中达到对文本的体悟、理解,继而产生共鸣与碰撞。但要竭力避免教师的独立解读和生硬灌输,要让学生在自我心灵的丰富以及与文本的碰撞中,吸收营养,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对话

1.正确解读文本,夯实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基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备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和基础。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暂时不教……”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特别关注学生“不会”的东西,这样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才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够在其中获得实效性的对话和提升。教师引导学生的对话的目标要具有“儿童性”,要符合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期待。因此,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成为儿童的发展领地。教师既是普通读者,又承担着教师的职责,多视角、多层次地去揣摩文本,并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认知能力,就成了教师解读文本的必然过程。教师对于文本的感悟可以带动其构思教学环节的思路,利于其把握文本的重难点,从而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找到“突破点”和“共鸣点”。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真诚度”会感染学生对话的情感,教师解读的“深刻性”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思路。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把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带到范读中,这会让文本立体再现,为“生本对话”创设出一种阅读情境,这种氛围的感染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对话的基石。教师只有在解读教材对话文本中拎出文本的语文价值,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对话文本,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2.引导学生有方法地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是目标,然而教师的有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促”“引”“启”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和具有指向性的“对话”,从而更好地阅读文本,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祁黄羊》一课时,教师在引领学生理解祁黄羊的“外举不避仇”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对话的成果,让学生谈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学生能够把握住“祁黄羊推荐贤才,不避讳仇人,所以才举荐了解狐”,教师在学生已解读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对话——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祁黄羊想了想”再次思考,继而引导学生体会祁黄羊在“公私”冲突中,怎样郑重选择了“公”,让祁黄羊 “大公无私”的形象更加凸显,更加深入人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努力从文本的话语中探求“言外意”,获得了如何把握文本关键语言的方向性学习方式。可见,教师对于阅读指导的深和准,是促进学生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只有在引导和帮助中把对话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逐渐具备对话的能力,成为阅读的主人。

3.帮助学生从语文角度对话文本

阅读教学最为核心的应该是把握文本的语文性,区分其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才能从根本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学生对话文本的过程也应该是提高自我语文素养的过程。只有发掘出文本的语文性,才能使学生在对话中寻根而思,依文而练,把握住文本的“脉”,获得有效对话。

在阅读中,我们常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会注重学生对话的个性化,但是,却常常忽略“哈姆雷特”的特性,使得学生的阅读离开了文学性,与语文核心素养错失交流的机会,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应该在这个交叉点上起到指挥作用。如在《云雀的心愿》一文的阅读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说森林太重要了?”这一内容,都有着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如果教师在引导中,只是让学生停留在这个层面就过于“简单”了,教师应该基于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引导,“云雀妈妈是怎样向孩子说明森林的重要性的?”把重点聚焦在语言表达和课文“总分总”的写法上,这样作为文本的载体——语言就成了学生对话的指向性内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才能够获得关注和提升,而不仅仅是在浅显的内容上徘徊。

教师的帮助对于学生的阅读有着方向性和高度性的指导,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立住“根”,学生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聚焦文本,深度思考,引起共鸣,获得阅读情智和素养的提升。

二、充分发掘学生在生本对话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话的“内驱力”,体现其主体地位,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对话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讲读文本,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一股脑地倾倒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对话的能力。其实,教师的引导应该以学生的对话基础为前提,以学生的对话为主要载体,切实体现出自己作为“帮助者”的身份,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教师生硬地讲解不会成为“真谛”,教师强硬的情感灌输也不会成为“共鸣”……教师要在适当的引导中让学生有层次地去对话,在思考中获得阅读的养料。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时,“胆战心惊”“惊涛骇浪”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就是学生文本阅读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初步对话文本时说说对于词语的理解,这时,大部分学生的理解不够准确,如果教师此时生硬地講解出词语的意思,就完全剥夺了学生再次对话文本获得提升的机会。教师可以出示这两个词语中关键字“战”“骇”的多种义项,再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择正确的义项,在这种铺垫下,学生再次对话文本,就能很快准确地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意思了。这样充分地对话文本,使得学生获得了很好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成果,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变得有效,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自主对话

问题驱动式阅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内驱力下主动对话,使学生在阅读初期就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质疑—解决—质疑”问题既是其自主阅读的第一步,也为教师的引导打下基础。问题引导要贯穿在学生自主对话文本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阅读中的质疑,是其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是学生对话文本的促进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问题牵引下,学生会获得对话的驱动力和成就感,继而形成自主阅读的动力。尤其在小学的中高段,教师可以设置“自主阅读质疑”环节,让学生将自己对话文本的疑问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这样的对话是高效的,也为提炼主问题和教学中的指引问题奠定了最为有效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阅读文本中充分对话文本,自主对话文本,才能成为阅读的主人,才能在自我的探究、阅读、思考、体验中,收获丰富的语言积累,提升语文能力,塑造审美能力。

3.要丰富学生读的形式

“以读促学”肯定了读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读能促进学生听、说、写等能力的发展。读是学生对话文本的方式,也是其对文本个性解读的反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使用有针对性的读书方式,做到有效读文本、有感情读文本、多样读文本。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非常重要,而读就是一项极好的语文思维活动,它注重学生对话文本的整体性,规避了解读分析文本的不连贯性,使得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文本的人文性和审美价值。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多形式地读文本,会使其尽快体会到对话文本的成就感和乐趣所在,读也在潜移默化中调动了学生对话文本的兴趣。故阅读教学中要多角度、多维度地灵活运用读的形式:默读、朗读、诵读、浏览、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领读、对读……还要注重拓展的形式,如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乘着读的航船在文本的大海上,时而安静美丽,时而波涛汹涌,越行越远……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亲近对话、主动对话、深度对话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的关键所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摆正教师“帮”“辅”身份,指出对话的正确方向,使用对话有效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具有儿童视角的阅读领域中,体会阅读的快乐,获取对话的成果,在兴趣中得到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有效对话儿童视角主体地位
有效对话——让儿童的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有效对话,构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