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合文化的核心意涵及其时代价值

2019-09-10 07:22汪守军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

汪守军

[摘要]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特质和风貌的总体文化,中华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关键在于中国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人口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能够从顶层连续不断地强有力地推进、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同时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外来国家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和创新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大一统和合政治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当下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必须了解并认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意涵是什么,在当代有何价值,如何传承和发扬等,这对发扬中华文化的新时代意涵,促进社会主义政党协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对内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对外贡献中华文化所体现的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华文化 和合文化 外来文化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9)01-0058-06

当代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特质和风貌的总体文化,其中也包含各民族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转化创新而又根据时代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以及国家民族发展需要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所形成的包容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文化特征。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发展五千多年而不中断或湮灭,其中的关键因素体现在“软实力”方面即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中国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人口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从顶层连续不断地强有力地推进、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同时又不斷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不断融合丰富和创新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大一统、和合”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毕竟,中华文化是脱胎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包含有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一定是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体现在物质形态、制度层面、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意识这四个维度,具体体现在中国人积极的“人世思想”、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以及中庸哲学等方面。这四个层面的维度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有机整体,因此,“大一统、和合”文化思想在它们中都有体现。在当代,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并认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究竟“优秀”在哪些方面,其核心意涵是什么,在当代有何价值,如何传承和发扬等,这对发扬中华文化的新时代意涵,促进社会主义政党协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对内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对外贡献中华文化所体现的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这些问题涉及面十分广泛,本文仅从“和合”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其核心意涵及其当代价值,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新路径,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华文化所体现的中国智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及发展阶段

从文化两字的来源看,先有人,再有“文”,然后才能“化”;“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道化人”,即所谓的“人文教化”,以促进人与人(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民众)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华文化是个历史概念。从其创造主体看,一方面,中华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主,即“炎黄二帝”及其子孙后代为主开创的,同时又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吸收融合发展并开创了伟大灿烂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不断地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而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及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民族之精神财富.也是民族文化之魂,值得我们代代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从其内容来源看,汉文化,包括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吸纳包容“佛道文化思想理念”以及理学玄学等所形成的文化主体,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民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糅合创新发展而形成了所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即中华文化;从时间跨度看,1919年“五四运动”前,即算是中国传统文化时期,而“五四”后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前,应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期”,按毛泽东的话讲,该阶段的“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文化,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l](P706)。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属于“社会主义新文化时期”。党的十五大开始,中国进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并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源、发展方向、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建设目标、方针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三个时段从整体上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全部,既包括“传统旧文化”,也包括“传统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既包括社会主义新文化,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断继承、吸收、融合、创新发展;从其产生地域看,最早的中华文化孕育发端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是中原地区,这是中国建国以来最早的“夏”王朝的统治区域,因此后人称中华文化就是华夏文化。其实,中华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向黄河、长江流域拓展,最后发展到东西南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中华文化直接等同为“华夏文化”或“中原文化”。

中华文明存在的五千多年时间里,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处于立足传统又不断开放、包容、吸纳、融合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中华文化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日益绽放出灿烂的光辉,不断地强化着所有中华儿女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也为世界人民在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个中国智慧体现在四个方面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睦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共生共存关系;人与国家的认同、配合、协作、合作以及权利和义务关系。这四个方面关系集中体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是基础和前提,治国平天下则是根本目的,治国平天下的直接体现就是建立和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和谐共存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因此,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大一统政治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批判性吸收。而和合文化就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但不是优秀文化的全部。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是核心和精髓,体现在物质形态、制度层面、行为模式和心理态势这四个维度层面,但不是全部,而是其中的核心和精髓,同时也要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如仁、义、礼、智、信、孝、廉、耻等好的伦理道德观念,并进行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和需要、且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思想和理念的新阐释。和合文化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原因主要有:其一,“和合”二字最能体现中国精神文化核心和精髓。“和”指多样性的统一,也包含“和而不同”,体现为“和谐、祥和、和睦、和衷共济、和为贵”等,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关系的和谐统一,这恰好是儒释道融合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合”指“融合、合作、有机结合、天人合一、天作之合”、统一等,“和合”合起来体现的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世代孜孜以求要达到的自然、社会、家庭、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和谐的理想关系状态,即和和美美之意。其二,“和合”二字最能适应“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内含“统一、完整”等核心要素,在国家、社会治理方面讲究看大局顺大势顺民心民意,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其三,和合文化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吐故纳新、融合创新的文化特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2],因此,中华文化不排斥外来文化,更不敌视其他民族文化,相反是主动吸收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以强化和发展自己。其四,和合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对今天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产生重要影响:讲究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和为贵”、“贵和”、不称霸、不侵略,不强行输出价值和治理模式,而是以德服之、以文化之、以利来之,甚至以德报怨,讲究“中庸”和“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化干戈为玉帛,共存并处,相互调济,坚守中正、适度,不走極端,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即《周礼》所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其五,中华文化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和品格,即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奋斗,不断融合发展、积淀形成的得到各民族认同、遵循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具体体现为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品格。

二、中国和合文化的核心意涵及当代价值

中国和合文化是思想观念的综合体,具有文化意识形态特征,并通过社会意识、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个体和集体思想意识、观念等体现出来,是“文以载道”所必须的,也是文化稳定传承并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文化传承必须要有载体、形式。除了语言文字,还应有其他的存在载体形态,如物质形态载体,包括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以及制度形态载体等,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意识及态度等。中华文化的稳定传承并创新发展也是如此。中国和合文化的核心意涵体现在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意识四个维度,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四大关系方面有集中的反映。

首先,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中国和合文化最讲究“人和”,即人际关系和谐,也就是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要求推已及人,尤其重视个体的格物、致知、诚意、内省正心、修身、自律和个体身心和谐,要为君子而非小人;在“心平气和”基础上要“和而不同”“和而不流”,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并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一味只考虑自己,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和人我共存境界;从人与家庭的关系看,中华和合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强调“齐家”。“齐家”则要求个人在“修身”基础上“治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家族的整体观念、利益和形象,使家庭稳固和繁荣,即所谓的“家和万事兴”、安家乐业。这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为社会、国家承担责任的基础和为官治国的基础,绝不能把本属于个人、家庭(家族)的责任和义务丢给社会、丢给国家。这对当前解决和处理好个人对家庭、个人对社会、家庭对社会、国家责任义务关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之一。

其次,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由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关系的和谐推及到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各民族团结和睦,使全社会各民族形成和树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以和为贵”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最终才能使国家太平。这就需要明确个人、家庭在社会中的定位,即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中华和合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和衷共济”,使整个社会形成讲诚信、仁爱、友善、和睦的社会道德,最终“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而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而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同”状态[3]。这对化解当今的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正向作用,也正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达到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中华和合文化所体现出的中国智慧。

再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和合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共存”,甚至“宇宙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强调“道法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适当改造自然,但绝不是征服自然,更不是破坏自然。这体现了中国和合文化中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这与当前我们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

第四,从人与国家的关系看,中国和合文化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推及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这三个关系层面还无法形成“天下为公”的“大同”局面。因此,还必须处理好另一重要关系,即人与国家的关系。在大一统和合核心文化要义里,该层次关系是最重要的,它是以上三大關系和谐的保障和基础。只有稳定和谐统一繁荣的国家及由此形成的以经济、军事、文化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实力,才能产生国家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才能保证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在这个层面的关系中,清楚地界定了人(包括家庭、家族、民族)与社会、人(包括家庭、家族、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即个人、家庭、家族、各民族必须为“共同的家园——国家”尽义务、做贡献,对国家忠诚,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守护民族大义,讲奉献,这也是当今每个中国公民都应有爱国、守土、护家之责。而国家及其各级官员则要立政德、严私德、守公德,爱民、护民,体恤民情,理顺民意,照顾民利。因此,中国和合政治文化中讲究以德治国、以德服之、以文化之、以道化之,形成政通人和的良好和谐局面。由此也推及到国家民族对外关系的交往法则:“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协和万邦,通过和平协商、谈判解决民族、国家争端和利益纠纷,而不是靠武力侵略、征服他国。这为当今解决国际纠纷和争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对构建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以上四个层面关系的辩证和谐统一最终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和合文化之中,并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和新时代创新发展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为一体,必将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动力和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政治理论,并规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性质: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从政治文化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拓展了渠道,增加了内涵”;在具体行动方面,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若干举措,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在制度构建和完善方面,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文件,建章立制,如2015年12月发布《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对加强政党协商、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政协作为特殊的国家制度等作出战略安排,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中……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国家进步、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实行文化包容原则,其方式主要是协商,即共商共建共享,这些都体现了在新时代中国和合优秀文化在政治文化领域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是中国和合文化当代价值的最突出体现。

三、中国和合文化创新发展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关系的论述,中国和合文化虽然是以“大一统政治文化”为核心的,但中国和合文化同时也具有民族性、人民性、科学性、创造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纳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外来文化合理因子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构建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中国和合文化创新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为了促进中国和合文化创新发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常态化的民众文化意识、文化自觉、心理意识,本文认为至少应从以下几方人手。

(一)加强中华文化相关研究

目前,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较多,但研究方向、内容差异较大,除“和合文化思想”得到较广泛的认同外,其他研究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目前也没有出现得到公认的系统的中华文化思想研究的成果,特别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还远不够,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尤其要归纳总结提炼出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阐释,包括其内涵、内容、范围、范式。这就需要官民互动、学政互动,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加强研究人才和团队建设,联合攻关,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意识的演变史、中华文化思想史等方面进行研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精髓都归纳提炼出来,编撰成书本,列入整个国民教育序列。其研究的目的既要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为天地立心”,又要“为生民立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绝大多数人的文化利益,最终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宣传、教育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加强学习、宣传、教育。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个人应把学习、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他们坚持用修身的方法来学习传统文化,使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知识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观、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利益观。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应分类分层分内容分范围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进行宣传,坚持用正面的方式来宣传传统文化,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一般社会大众、党员干部、党政官员、军人等不同对象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内容的宣传教育。

(三)以实践推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陈出新,尤其是其中和合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创新发展,不仅要加强研究、学习、宣传教育,更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和态度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构建“两个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把握世界文化的潮流,以包容和谐思维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真正使人们认识并信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展示和体现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和合智慧以及当今中国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理念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需要,在社会治理、治国理政、“五位一体”建设实践等方面取得开创性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崭新高度,确立了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穆占劳.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J].理论前沿,2008,(03).

[3]礼记·礼运[Z].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