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教育与人类生存质量的关系

2019-09-10 03:32黄瑞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综合素质

摘  要:“审美教育”是18世纪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并使用的。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收录了他写给丹麦王子的十七封信,书中他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状况,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关系,即使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拯救世界,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自由,又能避免流血的革命,他认为这就是审美教育之路。审美教育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重要作用,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高度,建立一种全新的“大美育观”。

关键词:审美教育;综合素质;和谐统一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油画艺术语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18BWYJ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人无论是用感官还是用其他粗野的部分,都不得知觉和享受美;它完全是在某种更高的方式中,享受着所有美和善,既是借助最高贵的东西——他的精神和理性。”正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当人类已经把美学精神放置于精神之外的任何地方时,它将会导致真与假、善与丑、丑与美将不再能够区分,世界文明史进入混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共同支撑着文明的大厦。因此,美的教育或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审美教育的缺失是不完“美”的教育,是缺失教育,甚至“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1]。

一、以美启真,启迪心灵

在中国古代,孔子把最高境界的个人道德修养放在艺术审美领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站在个体心理对大自然的美好体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当中,实现审美和社会政治相统一的高度討论艺术的作用。其根本目的是用艺术审美影响政治权威增强社会的亲和力,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提高人性素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理想,倡导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实现完美人格与和谐社会的崇高境界。

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关注。学生验证自己知识的做法既愚蠢又残忍,同时也表明专业知识不等于智慧,而知识只是智慧的一个条件,一个无论有多么丰富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和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是无法相提而论的。而这些所谓“文明的野蛮人”“高分低能的人”“有IQ而没有EQ的人”的现象,在当代社会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大学生自杀事件无不说明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并加强审美教育。在当今现实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现象启发着人们对于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2]。席勒认为审美教育能够实现人们对自然世界深度体验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实现个体的人格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意识到一个人的审美意识的强弱和审美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其文明精神的水平,而且影响着这个人综合素质的水平。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国民综合素质水平和美育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与实施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虽然现代社会需要倡导法治,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无法通过法治来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有着深厚的文化和道德背景。孔子认为只有对个体进行审美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才能使整个社会实现尊老爱幼的伦理关系。在孔子看来,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个体道德和人格完善的基础,是促进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孔子非常重视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主张普及教育。“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他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艺术教育中倡导艺术的理性精神,深刻论述了美好情操和塑造完美人格形成。“尽善尽美”体现了艺术作品与审美主体之间的的完美结合,既弘扬艺术个性,又主张审美娱乐中的情感表达应该有一定的限度,最终达到了中和之美的崇高精神境界。

孔子和席勒对审美教育有着相通的思想,都认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促进每一个个体心灵的崇美尚善,实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它符合“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3]。“有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情的人。”[4]97我们也可以从孔子的教育理念中看出,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就已经有所推广,受到了重视。

二、以美悦情,净化性情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的信仰追求一旦出现偏离,往往表现为人格的缺失。在审美文化和审美教育领域就会出现许多异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将美育渗透到社会教育中,对塑造自我人格十分重要。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当时人们生活中闪耀着的审美思维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从公民义务教育的角度写了《理想国》一书,他在书中始终坚持以艺术治国为最高手段,明确地提出了艺术要为社会服务,是实现理想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工具。柏拉图认为艺术具有净化灵魂的功能,高尚的的艺术是伴随着儿童成长过程,并成为不可或缺的营养,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出青少年的高尚情操,为一个人的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通过行为和制度的美,学会理解各种知识美的规律,才能产生美丽、高尚的灵魂。至今他的思想对追求灵与肉的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的理想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次,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美学理论,提出了“合式论”的观点。他认为理性之美和情感之美的有机统一是最高的艺术审美标准,并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著名观点。他们的美育思想和美育理念在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积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么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4]126

审美教育对于人生价值的确立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作为一个人,固然物质上的生活是需要的,但是一个人的自尊自爱,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同样是他生存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代背景下,对“义”与“利”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要积极倡导审美教育,提高人性素质,发展社会文明,引导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如弗里德里希·席勒所说的“道德只有通过美才变得可爱。”[3]175陶渊明的一首诗中就提出“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他把世俗社会比作为牢笼,向往回归自然,在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中,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自由和解放。这种传统价值观在社会物质文明虽然高度发达但矛盾仍然突出的当代,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依然有它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体的人实现完美的人性、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必要性与自由的和谐统一,避免造成人性的分裂、人格的片面发展,实现“以美悦情,净化性情。”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当代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以美储真,完善人格

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即人的智力、品格和情感以及身体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美育的任务是实现构建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作为一种主体对客体自由、愉悦的主观感觉,会给人带来自由创造的快乐,得到纯粹的美感体验,从而使自我精神实现提高,理想心理形成,即“以美存真”。审美所包含的非生理、非功利的审美快感,所形成的自由意志的因素,存在超越个体对可贵生命的保留以及追求崇高道德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以美储善”。

开展美育就是对人的心灵进行教育,培养个体心灵优美的情操,或者让人们认识和把握审美规律,并对自我进行自觉改造,按照美的原则来建设世界、完善自我,审美教育是使人格实现完美得以成立的基础。比如“凡画山水,是要得山水性情,……自然心情即我情,心性即我性,……自然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5]。这种亲近自然,顺从自然的观点,既是主客、情境、天人、物我的合一,也是艺术家与自然生机的契合与同趣。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四季不同,而人亦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3]155例如,这样一幅生活场景:在黄昏苍茫的天空下,有一对衣着简单、朴素的农民夫妇站在田野里,他们低着头,双手放在胸前,身边有一辆手推车和一个装满土豆的篮子。当他们辛苦工作了一天,正准备回家时,教堂的钟声在远处响起,于是他们的脸上呈现出虔诚、庄重的表情,平静地、默默地做起了晚祷。这是19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典型景象。在米勒的油画中,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淳樸善良的人性美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真诚的关系。这种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美景在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夜钟》中得到了生动的描述。这种自然与隐士的生活,放纵山水,田园隐居,经常进入人们的心灵,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道德与审美统一的审美境界。

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世界实在规律统一的认识水平,把自我对美的感性认识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改造上,即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完成创造美的物象世界。在中国古代,孔子把人与天看成是内存统一的整体,“真”“善”“美”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理念。他从伦理品格的角度看待自然对象,认为自然对象是人类的某些伦理品格的象征或表现,以为只有当个人在事件中掌握了客观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实现了其功利目的(善),产生“美”的理想社会,因为这样才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创造。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虽然孔子的目的并不是单纯针对山水自然的赞美,但它确实包含了孔子关于山水自然的个人审美体验的观点,以朴素辩证的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了“仁”(善)与“美”和“真”完整统一的理念和对塑造完美理想人生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用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又如以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喻品德高洁之人。特别是庄子的“物化”“坐忘”“万物春生”“喜与怒同季”等思想,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思想的原则之一,都是通过对客体的审美观照,把对外在形式的审美愉悦体验和“善”融为一体,上升为“仁”的道德高度,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完善人格的理想追求。这种“以美储真,完善人格”强调形式美、本质美和内容美的审美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自然美学理论。

古今思想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倡导审美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完善人格的深远影响。鲁迅先生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7]和“美是道德的象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提出人的艺术审美体现了“从官能享受到道德情绪的过渡”,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正体现了康德的审美最后的归属是走向道德的哲学思想。

四、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审美的国度里,一切事物——甚至使用的工具——都是自由的公民,同最高贵者具有同等的权利。”[3]147席勒认为审美能够使人产生人与自然、社会自由、平等关系的思想,世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客体存在,而是自由的公民具有主体位置。审美使人们树立更好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诗意地看待人和世界,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蔡元培对审美教育在中国的确立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蔡元培提倡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美育,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美术所以为高尚的消遣,就是能提起创造精神。……美术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又发表个性的自由。所以沉没其中,能把占有的冲动逐渐减少,创造的冲动逐渐扩展。”他的语言里闪烁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他的另一篇文章《文化运动不要忘记了美育》具体的阐述了美术教育的建设体系:“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专门练习的,既有美术学校、音乐学校、美术工艺学校、优伶学校等。大学校又设文学、美学、美术史、乐理等讲座与研究所。普及社会的有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馆……所以不论哪一种人,都时时刻刻接触美术的机会。”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191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而后,他在1927年任国民政府的大学院院长时,又积极地建议创设了中央大学艺术系和杭州国立艺术院。与此同时,他还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对当时年轻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进行扶持和帮助,对以油画为主的西方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不断提高人们对美育及其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是美育有效实施的最重要前提。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反映出当代中国认识到美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完美的人性和个性,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建设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教育理念,以多样性的实践形式,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审美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是适应新时代背景发展的需要,深入研究传统审美精神,继承和发展精华部分,重建人们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思想和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进一步加强提高审美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中优秀的美学思想,增强人们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的时代新人,提高全民素质。三是重视各级学校的审美教育,树立大美育的新理念,将审美教育深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全民的审美意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培养和谐的个体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45.

[2]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42.

[6]孔子.论语[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18.

[7]鲁迅.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271.

作者简介:黄瑞,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油画。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综合素质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