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不熟的小说最精彩

2019-09-10 07:22
广西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阿廖沙元宝虚构

嘉 宾:郜元宝、黄德海、李约热、走走

时 间:2019年7月6日

地 点:上海·思南公馆

李约热在分享会上表示他可能是一个经验主义者:“我在生活里面体验到什么东西——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我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我不是那种想象力飞起来的作家。比如小说集里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根据我被派到乡下扶贫当第一书记的生活经验写的,我可能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郜元宝回应说:“李约热说他是一个经验主义者,我觉得大家不要被这个话骗了,当然我不否认他的创作来自他直接的经验,但是他很会讲故事,《情种阿廖沙》讲得很好,这本书同题的《人间消息》讲得也很好。李约热的小说写的是野马镇,但是实际上写的是中国—— 一个作家总是以某个地方作为他的写作根据地,浓缩他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李约热写的野马镇,这里面有野马镇的地方性的知识,虽然原型是乡土小镇,但是它不是纯粹的乡土,它里面有一个全国的视野甚至是世界的视野。”

郜元宝还提到李约热的小说有个特点,就是角度很多,叙述者身份多变。李约热是要在中国一个叫作“野马镇”的地方,尽可能地开更多的窗口来让读者能够透过这些窗口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不一样的人间世态。如《人间消息》的结构非常精巧,李约热是将人生的经验经过梳理重新改写的。“我们一说到李约热是从广西来的,广西偏僻一隅,跑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来,他的眼光一定是很狭隘的,野马镇这个地方据说是太平军伤兵的后代,人是很怪的,和我们上海人不太一样,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好像是很偏僻,但实际上跟我们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虚构是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过程

黄德海认为《人间消息》这篇作品用虚构的故事讲了人间很多的心情、经历甚至童年的伤害以及我们对伤害的理解。《情种阿廖沙》为人物设置了一个两难的伦理困境。“丈夫面临死刑,夏如春和一个警察谈恋爱,这种情况下好像怎么选择都不对,但是非常神奇的是在这种曲折的过程中,这件事居然办成了,这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就叫小说的虚构。”

李约热在小说中设置的这个伦理困境,需要用一定的篇幅来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必须包含了每个人的心情变化以及解决所有的阻碍——包括偶尔有个人表示出理解,不是阿廖沙想要的方式去理解,只是从兄弟的情谊出发的理解,误解、参与理解——所有的东西合起来居然办成了这件事,让我们觉得人间多了一点亮色。这种虚构的过程对黄德海而言是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全是一点点理起来的,包括人的善意、坏心思,人类的情感认知与伦理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纠缠不休,但人物最终走出一条路来。“看起来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生活,而这个生活是作者给的,并不是人物自己有的。”

在这个层面上小说才回到虚构意义上,人物并不是生活中真的有,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改写:“这个经验只是人和人之间的理解意义上的经验,而不是虛构意义上的经验,虚构意义上的经验是作者创造的人物。”这种经验经过作者的改写,带给读者一丝温暖的底色。“《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廖沙纯洁、善良,带有圣徒的光芒,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阿廖沙对人间不太了解,但好像他不了解的人世是生活在他的光芒里的,而《情种阿廖沙》有一种我们叫微温的人间底色,是由阿廖沙这样的人给我们带来的。这种‘人间底色’并不是实际生活中有,是小说给我们的,或者是想象给我们的。这个人你和他相处习惯了,他也可能身上携带着无数摧毁性的东西,也会让你觉得沉闷、无聊甚至专断的东西,但是在小说创造出的一瞬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供我们借鉴、让我们觉得人生还有点意思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小说中最好的东西之一。”黄德海说。

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走走谈到,李约热曾讲述过扶贫中所看到的四种眼神:求助、感谢、抱怨与茫然。李约热劝归辍学儿童反遭到敲诈;寻求帮助的老人若没能得到满足,李约热就会遭到怨恨……但是在李约热的小说中,他没有揭露人性的黑暗和深重的苦难,人的所有罪行都回归到温情中。

走走非常好奇李约热的对错观,似乎没有一个两元对立的观念。对此,李约热回应说:“我不认为有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包括我在非虚构的作品里也讲有些人他过得很难受或者是生活很困难,他就需要用一些小小的伎俩,从对方的难受中得到一点安慰。”

“我在乡下扶贫,有一个老人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家没有米吃了,你赶紧过来,我就赶紧去超市买了袋米去他家。村干部马上和我讲他们家种水稻的,肯定会有米吃,不可能没有米吃,我说我也知道,但是他既然开得了口我就要相信他,我去他家,他把家里的米都藏起来,对我说真的没有米吃了。这个人其实很苦,因为他女儿前两年死了,两个外孙在他那里住,他和他女婿的关系非常紧张,靠女儿调和,现在女儿走了,女婿一年到头在外打工,也不管两个孩子,很苦的老人,你说他没有米吃吗?他可能通过这种方法和我交流,他从中获得安慰,获得跟人交流的快乐。”

从人生的裂缝里寻找光

对于道德两难的问题黄德海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这种两难是我们认知局限决定的。“一个写小说的人如果他清醒的话应该知道,所谓的超越两难只是超越你的概念。你超越的概念越多,你越会看到人世一点真相,否则你一直在概念里。你知道你所有的判断都有可能是戴着有色眼镜的,莱辛说过一句话特别好,说人在人世不可能没有龃龉,他说这种龃龉有可能是上帝有意的安排,你不要把龃龉全部消除,你能带着龃龉来看世界吗?这个参照是一直存在的,而这个存在有可能是上帝有意留的一道让你观察的缝隙,而在这时候你用强力的对立观点把龃龉去掉或者让它变成一样,你就失去了往里走的可能性。”

黄德海认为小说应该是探讨出口的:“一个人为什么把自己的心灵的痛苦挂在嘴上?因为他需要。一个小说家应该学着去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看到很多人会把一套很陈词滥调的话语挂在嘴边,好像要说服我们,他从来都是为了说服自己——像一个人信仰一个东西,他来拉你信的时候,恰好等于他的不自信,而不是他的自信。因为如果自信的话不用劝人加入团体,说明他不自信,才想拉个人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他用这个方式转达自己的心虚,如果你认不出来你以为他自信爆棚,其实他是不自信。在这样的反复辨认的过程中,这些所谓的二元对立会逐渐地消失。而在这时候你会发现人所有的情感和思维里都会露出一些裂口,而这个裂口里边有时候会透出深渊般的黑暗,你不想见到;有的时候会透出一丝非常纯洁的光亮,你会觉得这真的是人间值得过一过的光亮。一直是这样的过程。而你要知道在这个人生的裂缝里出现的黑暗和光明仍然可能只是你往里走的非常非常小的一步。”

黄德海喜欢《龟龄老人邱一声》,这个小说就是在看起来很黑的地方跳出一点光来,这个光就属于往洞里穿的过程中消除了对和错这些简单的对立,但是这里边仍然有对错,这种对错仍然可能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局限。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

郜元宝声称每次看李约热的小说都觉得很特别:“他不是那种老成的一下子成熟的作家,他也不是始终不能成熟的作家,他就是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但是这个半生不熟绝对不是带着贬义,因为我们人实际上一辈子都是半生不熟的,我们的生命会走向衰老,但是我们的思想有的时候留在全盛期的中年,觉得自己真的已经尽其所能看到、理解的最多,认为自己比较成熟了,但是过了中年以后又不成熟了,到了老年以后他就又有了别的想法,又不平衡。”

郜元宝认为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它是跟时间搏斗的。“如果我们短时间看一件事情,这件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时间稍微再往前倒回过去,再往前走,又改变了,你所看到的你所熟悉的东西又不熟悉了。好比我们在街上看到人家的窗子有个布帘,风一吹让你看到里边有点东西,有点家具,有人在走动,可是风没有的时候布帘沉下来了,我觉得李约热的小说总是有这样的临界点。”

李约热的每篇小说似乎都在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有点错位的问题。比如《情种阿廖沙》如果换一种叙述顺序,可能故事又重新洗牌重新改写了。生活就是这样不断地停顿,显示出一种熟悉、真实,但是稍微一变化,又让我们感到既有变化又陌生,又有传奇。“其实传奇也就是生活最不传奇的东西,只不过是配方组合不一样。”《人间消息》从结构上讲写得非常精致,把很多的问题都绑在一起。

“李約热的特点就是半生不熟,这种半生不熟不是他作为作家不成熟,而是他给我们的生活的场景是半生不熟的,一半是陌生的,一半是熟悉的,稍微换了一下那半是生的,这半又变成是熟悉的了,就始终这样在变化。所以我觉得他的作品像一个万花筒,是我们中国生活的万花筒。……他没有把陌生写成永远陌生,他也没有把熟悉写成永远熟悉。小说是和时间赛跑,和时间搏斗,实际上也跟空间搏斗。因为在不同的空间,也有时间上的差异。比如上海的空间、广西的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空间造成的,最后的结果在时间上体现出来了。时空的差异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好奇。”

黄德海以经典话剧《哥本哈根》为例,“有些善意以辱骂的形式出现,有些恶意以帮助的形式展现。文学中的无限变形是人与人能够互相理解也是无法理解的微妙之处,作品就是通过辨认这些内在变形来探究人性的幽微之处。”

“岁月静好是小说的忌讳,故事只有在稍微的悄然变化中给你一个新的发现。”郜元宝说,“终止生活的人就是小说的敌人,但是小说的敌人也可以被写成小说的角色。”

猜你喜欢
阿廖沙元宝虚构
元宝“发腮”记
虚构
高尔基的童年
虚构的钥匙
父亲的群星
遛狗记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