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开信封读历史

2019-09-10 07:22张航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陈寅恪手稿书信

张航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电脑逐渐替代了传统的书信手稿,知名学者方继孝却对书信手稿情有独钟。30多年来,他已经收藏了上万份名人,包括王国维、陈寅恪、朱自清等大家的书信手稿。

近年来,方继孝根据自己对所藏书信手稿的研究心得完成了10余本著作,并多次举办书信手稿展览。在方继孝看来,书信手稿是一个时代的遗存,可以帮助后人穿越时空,看清一段过往的历史,澄清一些谬误。同时,与历史上的名人“对话”,也能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沟通,获益匪浅。

“臧寄”“谢缄”,开始名人书信手稿收藏

方继孝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生活在南城宣武门附近。他的祖父是一位古玩爱好者。小时候,方继孝总能从祖父的柜子里翻出些他珍藏的宝贝,诸如鼻烟壶、各种养鸟器皿等,尤其是喂鸟用的鸟食罐、饮水罐。这些器皿,则又与祖父喜爱养鸟有关。“我问爷爷收藏这些有什么乐趣,爷爷告诉我,收藏是可以养心性的。”方继孝说,自己就这样跟着祖父“入了道”,从六七岁开始,就有意识地把家里的砚台、香炉等一些小玩意儿收存起来。

中学时期,方继孝的父亲和大哥离京工作,时常给家里写信,他总是将来信珍藏起来。信封上精美的邮票也让方继孝着迷,他渐渐喜欢上了集邮。当时北京的邮票交易大多集中在邮局门口,后来又在月坛形成了市场,方继孝成为这些地方的常客。

20世纪80年代末,方继孝在月坛淘邮票时,意外发现了某出版社处理的一批信件,不少信封上写着“臧寄”“谢缄”等字样。方继孝敏感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作家的信件。果然,他发现这些信札竟然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作家谢冰心等名家的手迹。“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的是文学专业,对这些文学大家充满敬仰,看到他们的手迹,自然如获至宝。”方继孝说。由此,他开始了名人书信收藏,一收就是30多年。

残稿纸里,收获陈寅恪手书札记

名人书信的收藏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意外的惊喜,得到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手迹的过程方继孝记忆犹新。2003年末,一位经营旧书的朋友打电话告诉他,收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冯承钧先生所译的《蒙古与教廷》的三册手稿,问他是否感兴趣,方继孝看罢后欣然购下。在朋友随手稿带来的一些零星书信残页中,一页发旧并且上面有水渍的文稿引起了他的注意—那熟悉的字迹颇像陈寅恪的笔体。方继孝小心翼翼地拿起这页手稿,轻轻地放在写字台上,仔细读了起来:“冯先生译文正确……甚有益于读者,惟外国字原文之有符号者,仍多未移写正确,将来付印时,似必须悉照原文一点一画皆不误方妥……”读到最后,只见紧靠纸边处赫然书有“寅恪谨注,六月七日”。

此稿确为陈寅恪先生亲笔所写,方继孝大喜过望。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就开始收集陈寅恪先生的手迹。进一步研究后,方继孝了解到,陈寅恪先生曾担任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的编译委员会委员,冯承钧的译稿由陈寅恪先生审读。由此推断,这份手稿是陈寅恪先生在审读《元朝同唐代的几个艺术家》时记下的札记。

记录历史,从书信中了解时代风貌

随着收藏的深入,方继孝越来越感受到,名人大家的书信手稿不仅文学价值巨大,而且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0世纪90年代末,方继孝意外发现了抗战时期曾任西南联大教授的著名诗人、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留存的一批友人书信,以及他与妻子赵萝蕤的往来书信。这批书信的作者有后来被誉为我国物理学研究“开山祖师”的吴有训以及文学家朱自清、考古学家夏鼐等人,书信时间跨度自1936年至1965年。信中虽然大多谈的是工作、生活中的琐事,却也反映了时代的风貌。

吴有训在给亲友的信中提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的昆明物价飞涨。作为一级教授,自己每月的工资竟然很难养活家人。抗战胜利后,回到清华大学的朱自清给远在美国的陈梦家写信,邀请他回国效力,言辞非常恳切。北平解放前夕,陈梦家给尚在美国的妻子赵萝蕤写信,表达了北平的高校知识分子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渴望,以及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定信念……

寄望托管,以免史料在自家“睡觉”

收藏名人書信手稿30多年,方继孝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前后发表论文200多篇,还编著了《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撂地儿》等10余部著作。其中,《旧墨迹—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位列2006年度26种“中国最美的书”之列,《陈独秀先生遗稿》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提名。

如今,方继孝收藏的名家书信手稿早已过万份,涵盖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作者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老舍、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冰心、赵树理等。退休以后,他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以及上海、西安、深圳、福建等地多次展出自己收藏的名人手迹。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方继孝正积极配合有关单位筹备举办“共和国70年文化名人手迹展”。据悉,此次展览的展品将从方继孝收藏的书信手稿藏品中遴选。

初步选定的230件展品只是方继孝藏品中的极小一部分,更多的名家书信手稿只能藏于家中。“我家现在都难以落脚了,能放书信的地方都放满了。”方继孝对记者感慨道。现在他最希望的是能够把这些书信合理地利用起来。比如,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引入托管模式,将藏品存放于博物馆,物权归收藏者,使用权则可以提供给社会各界。通过灵活的市场化机制,让学者可以查阅研究,公众可以参观了解历史知识。在方继孝看来,这些手迹都是珍贵的文物史料,不能让它们躺在家里“睡觉”,而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史普及宣传,名人的书信手稿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陈寅恪手稿书信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一生师友
失窃的书信
陈寅恪与唐筼:白首不相离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作家手稿
风骨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