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还是“会当临绝顶”?

2019-09-10 00:15王建喜
语文建设 2019年11期
关键词:观沧海众山古汉语

王建喜

杜甫的《望岳》一诗被收入很多版本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2016年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收录了这首诗,选本为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其中“凌”注释为“凌,登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教材也曾收录《望岳》一诗。从其注释来看,“凌”大都有“登”义。

然而从“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检索杜甫的《望岳》诗,就会出现另一个版本: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最后一联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临”不用“凌”。

從统计结果看,52例用“凌”,只有4例用“临”。如果少数服从多数,现在我们用“凌”当然是对的;如果从二者在古代汉语中意义、读音的关系看,少数派反而更切合古代汉语的特点。

一、字义之别

《汉语大字典》(1995年版三卷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第327页“凌”的义项“③攀登;升”所引用的两个例子,分别是《管子-兵法》“凌山院,不待钩梯;历水谷,不须舟楫”和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管子-兵法》中的“凌”意思是“越”,与“历”对举,意思都是“经过”。杜甫诗的例子不能用作本文的证据。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3页“凌”字条中,“凌”有两个义项,第一个是本义,名词“积冰”;第二个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动词“冒”。没有表示行为动作的义项“登上高处”。

《说文解字·卧部》:“临,监临也。”段玉裁注:“临:监也。”段氏删去了释文中的“临”字。

《说文解字·皿部》:“监,临下也。”

因此,《王力古汉语字典》把“临”解释为“居上视下”,《汉语大字典》把“临”解释为“察视;居上视下”。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临”字的意思正是“居上视下”,“居于高处俯视低处”。

曹操《观沧海》诗前三句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很多语文教材和古代文学读本依据前人的注释,把“临”解释为“到达”“登上”或“到达,登上”。这样解释既不准确,又影响了对全诗的鉴赏。

这首诗最关键的字眼是“临”“观”。这里只讨论“观”的意思。

《说文解字·见部》:“观,谛视也。”

《说文解字·言部》:“谛,审也。”

《说文解字·宀部》:“窠,悉也。知窠谛也。”寀:同“审”。

因此,《汉语大字典》把“观”解释为“仔细看,观看”,《王力古汉语字典》把“观”解释为“细看,观察,有目的地看”。

《观沧海》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沧海”所处的位置和目的,第二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居高远望看到的苍茫大海和海上的岛屿,第三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居高俯视从海面到碣石山所看到的地面上的树木、花草。视野中的景物,远与近、动与静、大海与陆地两两对比。

二、读音之别

“凌”“临”二字的读音在古代差别巨大。

研究唐宋时期汉语的语音状况,《切韵》系韵书是重要依据之一。何九盈认为,“从陆法言的《切韵》,到《广韵》《集韵》《五音集韵》以及平水韵,虽然各有特色,但大体上都应算是《切韵》系韵书。主要理由是这类韵书所反映的音系有明显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并非另起炉灶,别开新局”。

隋初陆法言的《切韵》、唐开元年问孙俪增补《切韵》而成的《唐韵》,二书都未完整流传下来,所以我们参考宋代的《广韵》和平水韵。另外,为了说明“凌”“临”之别到元代已然存在,拟音参考了宁继福的《中原音韵表稿》。

为便于阅读,我们把汉语拼音方案变通以后注音:

从上表可以看出,“凌”是-ng韵尾,“临”是-m韵尾。二者读音差别巨大。

“会当凌绝顶”比“会当临绝顶”更通行,但依据“凌”“临”二者的音义关系,并结合该联诗的对句“一览众山小”,我们可以判定,“凌”当为“临”之误。

很多古汉语文本在传承中出现了版本问题。只要依据语文的工具性去探讨,多数版本问题就能够得到解答,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借景抒情”之类语文教学的套话也才能变成学生易懂的课堂教学语言。

猜你喜欢
观沧海众山古汉语
望岳
望岳
观沧海
陶瓷绘画《观沧海》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协会 通联站
会当凌绝顶 不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