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嫁接及管理技术对红松针叶束嫁接效果影响试验

2019-09-10 07:22殷霈瑶魏彪王淑杰
林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红松

殷霈瑶 魏彪 王淑杰

摘要:采用不同嫁接及管理技术对红松针叶束进行嫁接的试验结果表明,韧皮块嵌接法最好,合理采用促萌技术和管理技术,可显著改善嫁接效果,综合处理最佳组合为:当年叶+摘心十环束+砧木截顶+砧木侧枝抹芽。

关键词:红松;针叶束;嫁接方法;促萌技术;嫁接管理

中图分类号:S 723.2,S79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19)01 - 0018 - 04

红松(Pinus koraiiensis),松科松属,单维管束亚属植物,常绿乔木,树高可达50m,胸径可达1m以上,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小兴安岭地区[1-2]。红松材质优异,用途广泛,一直是采伐利用的主要对象。红松的天然更新效果不佳,人工更新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无论是造林良种生产还是商品种籽生产,普遍存在繁殖困难的问题[3-5]。依据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以红松针叶束为接穗进行嫁接,可比常规枝条嫁接的繁殖系数提高30~40倍,并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嫁接母树的破坏,是解决红松无性系快速繁殖困难问题的关键技术,也是保护我国珍贵红松资源的重要手段[6]。因此,研究不同嫁接及管理技术对红松针叶束嫁接效果影响,筛选综合处理最佳组合,对于熟化和发展红松针叶束嫁接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穆棱林业局老道沟经营所苗圃(43°49′N,129°46′E),平均海拔420 m,属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3℃,最高温度37.0℃,最低温度-36.5℃,≥5℃积温2 774.9℃,年降水量526.9 mm,无霜期120天。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接穗采自穆棱林业局老道沟经营所37林班,优选生长良好、无病虫害18株红松母树,在每株母树树冠的上、中、下部分别采集50条接穗,从中选用当年生、1.5年生针叶束进行嫁接。砧木为老道沟经营所苗圃培育的4年生樟子松优良种苗。主要嫁接工具为手术刀片、聚氯乙稀膜绑条、酒精、脱脂棉、塑料桶等。

2.2 试验方法

2.2.1 嫁接方法试验

采用贴接法、腹接法、韧皮块嵌接法和皮下接法进行嫁接方法试验,研究不同嫁接方法对嫁接效果的影响。每种方法嫁接30株,3区组随机试验设计,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嫁接方法为:(1)切取接穗。由枝条下部向上切取,以针叶束叶鞘为中心,在针叶束上方0.5~0.8cm处和下方1.0~1.2cm处各切一刀,然后在针叶束叶鞘左右0.3~0.5cm处各切一刀,切口深达木质部,取下一枚带有针叶束的长1.5~2cm、宽0.6~1.0cm的长方形韧皮块,取下的韧皮块应将叶痕露出。这种操作适用于以上4种嫁接方法。(2)切砧。贴接是在砧木接位处沿形成层下削,削去韧皮部及形成层,露出木质部,削面略长于接穗。腹接是在砧木接位按30°以下角度向髓心斜切,深度切至砧木茎粗的1/3~1/2为宜,将接穗插入。韧皮块嵌接是在接位处上下左右各切一刀,深至木质部,用刀撬出韧皮部和形成层,露出木质部,削面大小应略小于接穗,将接穗嵌入。皮下接是在接位处切T形刀口,撬起韧皮部,将接穗插入。(3)贴合绑扎。将接穗贴入砧木切口内,用绑扎条扎紧包严,要露出针叶束。

2.2.2 促萌技术试验

进行摘心、环割、环束、激素处理等促萌技术试验,研究不同促萌措施对嫁接效果的影响。嫁接前,用摘心、环割、环束等方法预处理要采集的接穗。(1)摘心。使用1.5年生针叶束嫁接,在枝条顶芽萌动前将顶芽摘掉;使用当年生嫩叶嫁接,在新生枝条生长到5~7cm时,将生长点摘掉。(2)环割。在苗木高生长开始时,在待采枝条取针叶束小枝下端沿枝茎切割1/2,距刀口2~3cm处的相反方向切1/2,做好标记。(3)环束。在苗木高生长开始时,在待采枝条取针叶束小枝下方,用细铁丝紧束两圈,做好标记。嫁接后,用萘乙酸(NAA)和赤霉素(GA)进行促萌处理,采用不同浓度的激素配制促萌剂漓注针叶束潜芽部位,每种激素设置100、200、400 mg/L 3个浓度。促萌剂配比为:萘乙酸100~400mg/L+赤霉素100~400mg/L +0.5%羊毛脂。从嫁接后的第2天起,每7天用萘乙酸、赤霉素分100、200、400mg/L三种浓度激素溶液滴人针叶束潜芽上部,促进针叶束潜芽生长点的细胞分裂和延长。另外,以做不任何处理为对照组,采用3区组随机试验设计,设置10个重复。

2.2.3 管理技术试验

采取套袋、截顶、抹芽3种不同措施,对嫁接后的苗木进行管理试验。(1)套袋。由砧木顶端向下套一带有透气孔的塑料袋,直至针叶束嫁接部位无侧枝处,下口扎紧,上口敝开,装入细木屑,经常浇水使袋内木屑保持湿润状态。(2)截顶。嫁接后,及时将嫁接口上方3~5cm以上砧木剪掉,以确保养分积累在嫁接部位,促进针叶束成活及潜芽萌发。(3)抹芽。嫁接后,及时将嫁接部位下方第一轮侧枝顶芽抹掉,使嫁接部位获得顶端优势。

2.2.4 综合嫁接试验

选用当年生、1.5年生、2.5年生3种红松针叶束,分别用红松、樟子松做砧木进行同、異砧嫁接。设综合处理组合2个,组合一为“当年叶十摘心十环束十截顶”,组合二为“1.5年叶十摘心十环束十截顶”,每种组合嫁接50株。进行多因素综合处理比较,得到最佳处理组合。

2.2.5 接穗利用效率调查

选取5、10、15、30、60、120年生红松母树各3株,调查当年生和1.5年生针叶束数量,每株调查树选取树冠上部枝条30个。调查掌握嫁接成活率后,根据公式:繁殖系数=针叶数×利用率×成活率,计算接穗利用效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嫁接方法对嫁接的影响

不同嫁接方法试验结果(表1)和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嫁接方法对成活率、萌芽率和成苗率影响很大。在所采用的4种嫁接方法中,韧皮块嵌接法效果最好,成活率、萌芽率和成苗率分别达到83.3%、79.3%和76.7%,其次为腹接法和贴接法。皮下接法效果最差,成活率不到8%,萌芽率不到1%,成苗率为0。

3.2 不同促萌技術对嫁接的影响

红松针叶束内的潜芽发育原始,多不存在永久性的分生组织,自然萌发成枝的机率非常小,过程又非常缓慢,如不采取促萌措施,多数嫁接植株会因丧失发育能力而死亡,所以,合理运用促萌技术是保证针叶束嫁接成功的关键[8-9]。对接穗和砧木进行不同促萌技术试验,从试验结果(表3)和方差分析结果(表4)可以看出,不同的促萌技术,对嫁接效果的影响也不同。摘心、环割、环束3种处理技术对成活率、萌芽率和成苗率有正面影响。萘乙酸、赤霉素等激素处理有负面影响,经其处理过的苗木成活率低于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的苗木。在成活率方面,环束、环割处理最好,赤霉素400mg/L处理最差;在萌芽率、成苗率方面,以环束、环割处理最好,赤霉素400mg/L处理和不做任何处理最差。

3.3 不同管理技术对嫁接的影响

从不同管理技术试验结果(表5)和方差分析结果(表6)可以看出,管理措施对嫁接效果影响很大。抹芽处理最好,成活率达83.0%;套保湿袋处理最差,成活率只有28.7%。各组成活率、萌芽率和成苗率的差异显著。

3.4 多因素综合处理

选择对嫁接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综合处理试验。从试验结果(表7)可以看出,进行综合处理的针叶束嫁接效果明显高于单因素试验,其中,异砧嫁接成活率达到86.5%(当年生叶)和93.5%(1.5年生叶),组合一的萌芽率明显高于组合二,异砧嫁接的成苗率明显高于同砧嫁接。对照组合表现最差,萌芽率和成苗率均为零。

3.5 接穗利用效率调查

接穗利用效率与针叶束嫁接繁殖系数密切相关。针叶束在小枝上的着生数量因树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利用效率也不同。从针叶束数量及利用效率调查结果(表8)可以看出,5~30年生红松针叶束的着生数量逐年上升;30~120年生红松针叶束着生数量趋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数量,平均为85束左右。从利用效率上看,当年生叶低于1.5年生叶,这是因为当年生针叶束是嫩枝,采穗时高生长期尚未结束,木质化也刚刚开始,叶束之间的距离较近,小枝上部针叶束着生过密,且枝条较嫩,切割时可利用的针叶束比率比已充分生长的针叶束要低。以34年生母树为例,当年生平均利用效率为43.2%,繁殖系数为33.7;1.5年生叶平均利用效率为51.2%,繁殖系数为37.5。当年生叶利用效率略低于1.5年生叶。

4 结论与讨论

4.1 红松针叶束嫁接以韧皮块嵌接法为最好,其次为腹接法和贴接法,皮下接法不适用红松于针叶束嫁接。

4.2 在春季高生长期,应对待采枝条进行环束、环割、摘心处理,这对嫁接效果有正面影响。嫁接后,不宜采用萘乙酸、赤霉素进行激素促萌。

4.3 不同苗期管理技术对嫁接效果影响很大,嫁接后需对砧木进行抹芽、截顶处理,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萌芽率和成苗率。

4.4 红松针叶束嫁接综合处理的最佳组合为:当年叶十摘心十环束十砧木截顶+砧木侧枝抹芽。

参考文献

[1][日]町田英夫等(孙其昌译).花木嫁接技术.农业出版社,1982.

[2]Nguyen Thanh Tuan,沈海龙,王琴香,张鹏,Vu Dinh Duy.截顶后红松幼树光合生理响应研究[J].森林工程,2017,33(04):1-7

[3]鲁志辉,张辉.红松嫁接苗的后续管理[J].吉林农业,2016(22): 110.

[4]姜涛,影响红松嫁接苗造林成活率的因素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6(03): 38 - 40.

[5]王颖,孙钊,李晶,西伯利亚红松嫁接技术试验[J].防护林科技,2014(03): 39 - 40.

[6]焦宏.红松嫁接苗培育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3(06): 62- 63.

[7]袁庆.红松嫁接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36(06): 34 - 36+ 46.

[8]段绪志,伊洪峰,影响红松嫁接成活因素的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3(03): 22 - 24

[9]敖胜利.红松嫁接技术要点[J].中国林业,2011(14): 58.

[10]时海玲,陈建国,于海欧.谈红松嫁接技术及后期管理[J].林业勘查设计,2010(01): 58 - 60.

猜你喜欢
红松
绕口令
两棵树,你砍哪一棵
浅析红松病虫害防治
你会砍哪棵树
谈红松干果林培育技术
你砍哪棵树
种红松等
砍树
红松用材林改培为“果材”兼用林技术
快乐的暑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