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背景下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实证研究

2019-09-10 07:22尹玉华谢琴孙倩
校园足球 2019年1期
关键词:球类组间心理素质

尹玉华 谢琴 孙倩

足球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足球精神可以鼓励青少年实现自我、超越自我,鼓励青少年追求真善美。同时,足球运动需要及时的反应、张扬的个性、有效的交往作为基础,通过足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参与者的社会适应、群体生活、个体交往变得更加协调和顺畅,进而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更好的社会化目标的适应。

尽管有以上的分析与论述,但是与对青少年体能体质的研究相比,足球运动与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以上分析也基本以经验性的推理论述为主,大样本的实证调查还较为缺乏。有必要通过大样本调查和实证分析来明晰校园足球运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在哪些方面具有影响;在强化校园足球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对校园足球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实证与分析

为便于与其他球类运动进行区分,更细致地探索足球活动的作用,本研究在设计时专门考察了3类群体,即参加足球训练的小学生、参加其他球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训练的小学生以及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在心理素质发展上的差异,以期为校园足球与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理论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由此,团队分层随机抽取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5所小学四至六年级共计810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参加足球训练的学生287人,参加其他球类训练的学生162人,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学生350人。研究选取西南大学教授张大均等人编制的《小学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对参加足球训练、其他球类训练及未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为3个维度、11个类目、36个题项。3个维度为认知、个性和适应(3个分量表):认知维度包括元认知和创造性2个类目;个性维度包括抱负、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和乐观性5个类目;适应维度包括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4个类目。在本次测验中,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19、0.650、0.618。

问卷由所在院校指定教师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820份,回收问卷82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804份,有效问卷率98%。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小学生参与足球训练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系。

(一)不同训练类别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组间差异

不同训练状况的小学生心理素质整体发展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F=3.188,P<0.05)。从平均分来看,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得分最低,参加足球训练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得分最高。比较显示,参加过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心理素质整体发展均显著高于没有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参加足球训练与参加其他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整体得分上无显著差异(表1)。

(二)不同训练状况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各维度发展的组间差异

从认知发展维度来看,参加足球训练的小学生认知维度2个项目的得分均高于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在元认知发展上,组间差异显著(F=3.738,P<0.05)。检验表明,差异主要表现在参加足球训练的小学生元认知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而参加其他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在元认知发展水平上与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没有明显差异。在创造性发展上,组间差异极为显著(F=8.688,P<0.001)。比较显示,无论是参加足球训练的小学生,还是参加其他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创造性得分均显著高于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表2)。

从个性发展维度来看,是否参加足球训练对小学生个性维度各项目的影响不尽相同。在抱负、自制力和独立性发展水平上,3组小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组间差异。在自信心发展水平上,组间差异较为显著(F=5.704,P<0.01)。比较显示,参加足球训练的小学生自信心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没有参加球类训练的小学生,而参加其他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则与两者均无显著差异。在乐观性发展水平上,组间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F=3.095,P<0.05)。比较显示,参加足球训练的小学生并未在这一项目中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参加其他球类训练的小学生乐观性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参加足球训练和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表3)。

从适应性维度来看,参加足球训练的小学生在社会适应和人际适应2个类目上均优于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具体而言,在情绪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这2个类目上,组间差异不显著。在社会适应性发展上,组间差异显著(F=2.774,P<0.05)。比较显示,参加足球和其他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在社会适应性发展上均高于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在人际适应性发展上所体现出的差异与社会性适应相同,即在这一类目上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F=3.818,P<0.05),没有参加任何球类训练的小学生在人际适应性发展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参加了球类训练的小学生(表4)。

二、对实证数据所呈现结果的总体概述

(一)校园足球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以上数据表明,参加足球训练的小学生在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和适应性发展得分上,均高于没有参加球类训练的小学生,与参加其他球类训练的小学生相比,个别方面也略占优势。差别尤其体现在元认知、创造性、自信心、社会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等5个具体的项目上。

进一步分析影响机理,这与足球训练本身的特性密不可分。作为一个集体项目,足球运动或足球游戏必不可少地需要进行协调性练习,也需要团队成员的配合,从而提升个体运动的灵敏性和团队训练的契合度。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判断和掌握关于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及与之有关的讯息,同时还需要对讯息接收、判断和理解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足球训练或游戏目的。而这一过程,正是个体元认知的发生过程。因此,足球运动可促进个体元认知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指产生创新思维成果的能力,是人的创造力发展的核心。校园足球以学生的主体开展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足球训练和游戏过程的有效反思,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信心。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让学生对新授技术的练习过程进行自我分析,运用表象回忆,采用想象联系,给予充足的自我练习和纠正动作的时间,提问与回答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都能加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自信心是学生个体做出的、通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显示着对个体自我能力、成就、身份及价值的信心。实验研究表明,以足球分解动作的掌握为阶段性教学内容,以游戏作为教学形式的校园足球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注意力,而且在足球游戏中所强化的这些能力也能较好地迁移到课堂学习中。以外,在足球运动中所培养的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主动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成功的概率,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足球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运动,无论是游戏还是比赛,都需要队员凝结成一个整体,通过运动产生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增进队员之间的默契和理解。因此,这样的运动项目必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

(二)小学阶段的校园足球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世界知名足球教练员柯柯维奇提出足球训练的三层次和五阶段理念,即在基础训练层次的两个阶段(7~11岁和11~13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并享受足球的乐趣。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校园足球训练,尤其应关注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素质以及足球情感,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技术、竞技能力或对抗性比赛则在青少年13岁以后的中级训练和高级训练阶段再开始介入为佳。因此,校园足球普及推广的形式理应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数据表明,小学阶段校园足球的推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一些项目上甚至優于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其他球类。这也证实了校园足球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并为更好地推进校园足球提供了信心和依据。未来的实践中,应切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好地实现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基本目标,从而更好地营造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健康环境。

猜你喜欢
球类组间心理素质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球类课放松实例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解决球类问题的八措施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善用“五法”让幼儿爱上球类活动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