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的现实障碍与可行路径研究

2019-09-10 07:22陈闽芳王运彬
档案与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档案学信息管理协同

陈闽芳 王运彬

[摘要]对近年来人才教育政策、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信息管理人才培养面临问题与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的现实障碍进行梳理发现,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存在可行性。论文从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多样态的场景仿真、多层级的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高等教育

[分类号]G279

The Research of Realistic Obstacles and Feasible Paths of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n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 Science

——Tak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 Minfang, Wang Yunbin

(School of Society and History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

Abstract: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talents education policy in recent year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roblem and situ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problems, realistic obstacles of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n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 science, and found that constructing collaboratively of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 science’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 has feasibility. From three aspects: diversified main part participation, diverse scene simulation and multi-level management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paths to construct collaboratively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 of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 science.

Keywords: Library,InformationandArchivesScience;PracticalEducationBase;CollaborativeCon? struction;HigherEducation

2017年《國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指出“深化全方位协同创新,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组织模式,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以此观之,建设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实践教育基地,促进学科、校企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满足人才发展诉求的重要举措。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契合图书情报与档案学(以下简称图情档)专业教育大学科的发展方向。实现图情档学科实践资源的整合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信息管理学发展的时代需求,更是信息管理人才全面发展的主观诉求。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图情档实践教育研究多聚焦于学科资源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学者们在学科资源一体化研究方面已有诸多探讨,例如王协舟等(2012—2015)[1][2][3][4][5]基于专业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调研,提出图情档三个专业在课程体系、专业教材、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融合有益于促进学科整合与共享;王小云(2017)[6]认为在信息管理行业一体化背景下,亟须实现课程资源一体化以培养具备新型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应重点打通三个专业教育间、高校间、教育部门与实践部门间的关联环节;K L White ,A J Gilliland(2010)[7]认为现今档案学研究领域超越了其专业领域,涵盖了越来越多的学科和方法论,档案学教育研究具有反思性和包容性,不仅仅局限于档案学专业内部,也可在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LIS)的学校环境中进行档案教育和研究。

(2)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研究未推广至三个专业协同建设

王运彬等(2017)[8]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认为可逐渐形成“共建共享”“职业化”及“效益外溢”的可推广、可复制的档案学专业跨界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运作模式。M Pont(i2015)[9]介绍了图书馆和信息科学(LIS)虚拟学习的协作实验室,并认为其协作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跨地域和跨制度方面;S Huggins(2017)[10]认为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PBL)是图情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习、现场工作、社区项目等形式的实践教育是图情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经验的有效途径。

1.2国内外研究述评

(1)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理论研究鲜有涉及

笔者以主题词=“图情档”and“实践教育基地”,“图情档实践基地”and“协同建设”,主题词=“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science”and“practical education base”and“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将学科分组设置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档案”“高等教育”,在CNKI期刊中外文献数据库、ProQuest学位论文库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时间区间为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剔除不相关的研究文献,仅3篇文献有所提及(M Ponti,2015;王运彬,2017;李健,2018),说明近十年来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的理论研究关注面较小。不过以上多数学者认为学科资源一体化与实践教育协同开展有助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2)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实践层面有待尝试

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图情档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信息管理学科,构建三个学科教育资源与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平台以培养实践创新型的信息管理人才较为重要,尤其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其技术条件为协同构建图情档跨界实践教育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具体如何构建,如何使图情档三个专业在参与主体、建设目标、文献资源、利益权衡等方面達成协同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与商榷。据调研发现,我国至今尚未有将图情档三个专业的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的范例,三个学科资源一体化与实践教育基地协同构建仍停留于学者的“构想”中。

2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的必然: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新问题

2.1单一化的人才培养难以契合就业市场的融合势态

在信息职业泛化特征愈来愈明显的就业环境下,图情档人才就业取向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情报研究所、档案馆等单位,越来越多的通讯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物流公司、银行等各类企业都需要从事信息收集、分析、组织、保管、决策的管理者。就目前而言,75所拥有图情档教育机构的高校仅有3家按图情档大类方向招收和培养人才,更多的教育机构仍沿用传统的小专业培养模式[1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致使有些毕业生在面临某些精深行业的信息管理岗位招聘时只能望而生畏。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加快了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加了信息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信息鉴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安全保管能力。笔者所在的福建师范大学图情档三个专业的本科和硕士招生仍延续小专业方向招生,小众化和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未能有效缓解信息管理就业融合势态下面临的问题,掌握单一的信息管理技能亦使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竞争力不足。

2.2独立化的授课教学难以发挥教育资源的合力优势

尽管大部分高校图情档三个专业的招生与培养模式相互独立,三个专业课程体系各有特色,但在调研中发现三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不少共性课程,这些共性课程体现出图情档三个专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存在共通性。以福建师范大学图情档三个专业的本科课程安排为例,从表1可析,图情档三个专业交叉共性的课程共有18门,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三种性质,如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中文工具书使用为共性基础必修课,以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结构、网络技术、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四门信息技术课程是共性的专业方向必修课,其中也存在课程性质交叉的情况,如档案管理学既是档案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亦是图书馆学专业方向选修课,信息资源建设既是图书馆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亦是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图情档课程设置分析发现,三个专业存在诸多共性课程,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如此看来,独立化的授课模式即一套师资、三个专业学生、三套教学设施,缺乏一定的协调性,不仅难以发挥图情档教育资源的合力优势,造成师资浪费,也不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

2.3分散化的实践基地难以构建开放包容的学科体系

近年来,图情档三个专业的实践技能的交叉教学情况日益突出,校内第一课堂在实践技能的培养方案上存在一定的共识,但校外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基地)的发展却处于分散化状态。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图书馆学专业将福州市图书馆、福州八大高校图书馆、福州市少儿图书馆、厦门市少儿图书馆等地作为实践教育基地;档案学专业与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八大高校档案馆、中石油福建分公司等单位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协议;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到福建海峡人才市场、福建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办、福建省技术监督局信息中心等单位见习实践。总体而言,各专业均搭建了行业鲜明的实践教育基地,但从信息人才市场的长远需求和学科体系的外延发展而言,分散化的实践基地不利于塑造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管理技能掌握上存在的短板亦会使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处于劣势之境,反之,多元化协作的实践教育基地则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图情档学科体系提供平台支撑。

3图情档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建设的现实障碍

3.1管理体制各自独立致使三个专业系统间难以合作

从我国历史上看,古代图书与档案不分家、合二为一,图书与档案从其渊源上看具有天然的亲缘联系,直至当代图书情报与档案在信息存储载体与信息传递功能上仍存在共通性。随着社会组织职能精确性分工,三个系统间形成不同的发展走向,管理体制相互独立,互不交叉。图书馆系统主要分为文化部图书事业管理局所属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和教育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系统;科技情报系统的统管机构是国家科委;档案系统的统管单位是国家档案局[12]。系统与管理体制的不同自然要求三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服务于不同的行业与系统,而随着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发展,三个系统与三个专业间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定向模式将逐渐改善,但当下而言,条块化的管理体制仍是其发展的现实障碍。

3.2学科设置过度强调自我特色以致实践教育协作意愿不高

图书情报与档案系统间条块化的管理体制亦使得三个专业在学科设置中过度强调自我特色,各自专业教育与实践部门之间模块化对接合作,即形成图书馆学与图书馆、档案学与档案馆等这样单一对接的实践教育关系。例如福建师范大学图情档三个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已实现齐全的一级学科,但三个二级学科间的实践教育资源缺少整合与共享,长此以往三个学科的发展轨迹将渐行渐远。过度强调学科自我特色,缺少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势必不利于宽口径、厚基础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也会降低三个学科在社会变革中的适应性。在互联网+时代,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多元学科的通力合作,以福建侨批档案开发为例,其人才需求既要求懂档案管理知识、也要求掌握侨批数据库建设与维护的实践技能。而多数图情档学科设置强调自我特色以致实践教育协作意愿不高,进而使得共建共享式的实践教育体系难以实现。

3.3利益平衡机制不健全导致三个专业主体参与性不高

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利益平衡机制是驱使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的内生动力,要使多方协作的实践基地可持续性地发展,须依托足够的财力、人力和政策的支持,须搭建完善的利益平衡机制来确保其落地生根。利益平衡机制的首要目标是物质投入和人才产出的对等关系,如何保证校外图情档实践部门与校内图情档师生在实践教育基地参与中获益?当然参与主体的获益形式是不同的,校外图情档实践部门是为其遴选和留住优秀信息管理人才,获取人力资源利益;校内图情档师生是为整合实践教育资源、培养实践创新信息管理人才,获取实践资源平台。但目前图情档学科实践教育资源一体化缺乏政策的引导、缺乏高校行政主管部门与校外实践部门的牵头合作,校内图情档师生与校外实践部门利益平衡机制不健全导致各方主体参与性不高。

4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研究方案

4.1协同建设的关键:多元化的主体参与

图情档协同实践教育基地,是由高校主导,以教师、学生为参与主体,联合政府部门与对应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的,具有较强向心力、凝聚力和广泛利益的,以知识流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方式协同打造新时代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共同体。(如图1)其涵盖多元的参与主体:

一是以跨年级、跨专业的教师、学生为参与主体群,可吸纳不同专业、年级的师生参与其中,构建涵盖图情档大学科核心课程的实践对接平台,还可将其协同建设经验、模式推广至管理学一级学科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边缘学科,如历史学、文书学、计算机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师生邀请到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来。

二是以跨部门的高校主管教学部门、院系单位,文化局、档案局(馆)、企事业单位等的相关职能部门为参与主导群,旨在从基地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前景、项目合作领域等层面展开讨论,对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的协作进行监控和指导。

三是以政府部门、各类公共图书馆、综合档案馆、高校图书馆/档案馆、情报研究所、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等一线实践部门为参与支持群。这些实践部门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人员、功能现代化的操作平台等,为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提供了真实的岗位情景与职场环境。这三大参与力量是实践教育基地良好运作的关键与内核驱动力。此外,人才全面发展、学科创新发展、信息行业变革等是带动参与主体和拓展参与形式多元化的外部驱动力。

4.2协同建设的重点:多样态的场景仿真

笔者针对“图情招聘”微信公众号提供的职位招聘信息进行调研,发现近年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业机构对招聘门类朝着“泛学科化”方向发展,如档案部门的用人需求不再精确于档案专业,而是淡化专业色彩,面向图书情报、计算机、行政管理、汉语言学类等招收人才。这就意味着社会对图情档专业的需求呈现出更宽泛的职业诉求,信息管理人才就业范围不再拘泥于图情档企事业单位,企业、银行、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公司、信息安全中心等领域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渴求愈加突出,跨专业、跨领域的信息岗位成为图情档人才择业的新路径。

在此形势下,图情档教育应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跨专业、跨领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耗尽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单一的教育实践基地,还是建立共享式、协同式的“泛学科”实践交流平台?显然,从信息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图情档学科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信息管理人才全面发展的主观诉求来看,答案不言而喻。既然是场景仿真式的是实践基地,就应淡化“专业”“学生”的定位,突出“职业”“从业者”的内涵,可聘请实践部门一线的资深工作者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以严格的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对其实践技能进行考核评定,增强学生与馆员、企业人员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提早上岗”,尽快融入社会人的角色中去。多样态的场景仿真实践基地还可在图情档三个专业协同的内核建设基础上,构造更具综合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泛学科外围建设。

4.3协同建设的保障:多层级的管理机制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国内多数图情档专业分别与高校归属地公共图书馆、综合档案馆、高校图书馆/档案馆、企事业信息部门建立了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关系,但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与行业之间缺少互通合作的尝试,导致形成图书馆学—图书馆、档案学—档案馆这样单一的实践教育对接关系。综合以上所析,构建多层次、多样态、多组织的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在信息变革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迫切,但其建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从顶层设计、过程控制、后端保障进行三重保障(如图2),将图情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地依托单位的实践效益和社会声誉聚拢到整个管理机制中,以推进基地长效性发展。

其一,建立合作协议制约机制是实践教育基地顶层设计的首要任务。为了确保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的顺利开展,各方应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协议机制,通过高效规范的协议条约厘清各方责任义务,统筹解决总体规划、建设布局、设施购置、人员分配、实训经费等问题以保证实践基地的平稳运行。目前国内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尚处于构想阶段,其成效須在新签订单位数量、种类、层次不断丰富时才能得到检验[13]。就其现状而言,可实行小范围协作基地试点运作,先在校内不同院系间签订实践教学合作协议,再逐渐过渡到校外行业,试点先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完善合作协议制约机制,形成共建共享、可借鉴推广的运作模式。

其二,完善实践教学活动是实践教育基地过程控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鼓励跨专业、跨行业知识交流的同时,应着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职场环境,感受行业前沿动态。为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将理论教育与技能传授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专业教师与一线工作者在实践技能教授之前应进行充分探讨,将社会对信息管理的新需求融入实践场景教学中,构建具有指向性、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同时教学方式不应拘泥于校外指导教师的操作示范,应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鼓励在合作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协同合作的实践教育基地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实践教育基地”是对传统教学活动的扩充和革新,可依托网络共享课程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实践教学对接,上传共享实践操作视频,利用便捷的信息通讯技术,如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教育直播平台等,为师生提供零距离的实时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零距离观摩学习实践操作技能。

其三,搭建互信沟通协商机制是实践教育基地后端保障的基础前提。合作参与方之间有效的协调关系到实践创新型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多元组织合作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和知识协同生态圈的构建[14]。可成立校外实践基地合作理事会,由高校主管教学领导、院系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一线工作者、图情档师生为代表组成,就专业发展、学科融合、行业动态、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等论题定期召开研讨会,本着互助互信、互惠互利的原则,力求将实际效益惠及各合作参与方,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群体。如距离、食宿交通、实践强度等原因难免使学生产生消极和抵触的情绪,校外实践基地理事会应及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关注解决,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沟通协商的制度形式将合作常态化、稳固化。

独行快,众行远。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符合三个学科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图情档实践教学适应社会信息化变革的内在要求,更是信息管理人才实现全方位发展的主观诉求。诚然,建立跨专业、跨院系、跨职能、跨行业甚至是跨国界的实践教育基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囿于学科眼界和研究经验的浅薄,本文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期待图情档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建设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将各自成熟的方法和经验交流共享,携手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以推进信息管理人才朝着理论型与复合型、应用型方向均衡发展。

*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档案学实践基地的跨界合作与服务转型研究”(项目编号:FBJG20170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协舟,罗小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综述[J].档案学通讯,2012(6):56-59.

[2]王协舟,鄢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一)——基于专业教材的调研[J].档案学通讯,2014(3):71-75.

[3]王协舟,鄢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二)——专业教材建设的对策建议[J].档案学通讯,2014,(4):73-77.

[4]王协舟,罗小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三)——基于课程资源状况的调研[J].档案学通讯,2015(1):86-91.

[5]王協舟,罗小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研究(四)——课程建设的具体对策思路[J].档案学通讯,2015(2):71-75.

[6]王小云.图情档专业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6):22-26.

[7]K L White,A J Gilliland.Promoting Reflexivity and Inclusivity in Archival Educ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J].Library Quarterly Information Community Policy,2010(3): 231-248.

[8][13]王运彬,王小云.档案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运作模式研究——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7(3):75-80.

[9]M Ponti.A LIS collaboratory to bridge the research-practice gap[J].Library Management,2015(4):265-277.

[10]S Huggins.Practice-Based Learning in LIS Education:An Overview of Current Trends[J].Library Trends,2017(1):13-22.

[11]唐义.我国图情档教育中学科整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4(3):18-23.

[12]舒任颖,肖文建.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J].情报资料工作,2006(4):28-31.

[14]张淑林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03.

猜你喜欢
档案学信息管理协同
高校就业工作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中国档案学研究
从信息管理学著作看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