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阅读教学指向写作

2019-09-10 03:07程艳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期

程艳丽

摘要:把阅读教学指向写作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由题入手,提炼标题样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厘清脉络,把握文章框架,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再次,精选材料,充实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最后,琢磨细节,着眼于文章小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由题入手  厘清脉络  精选材料  琢磨细节

引言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写作教学,把阅读教学指向写作。

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人教版的还是苏教版的,都是一个单元一篇习作,一个学期只有七次或八次的习作课。仅凭七八次的习作指导又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当今的小学生作文大都存在以下问题:写作无顺序,选材无目的,内容无新意,没有分段的意识,标点胡乱用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设置写作课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作前指导和作后评价,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可仅凭有限的几次习作教学是远远不行的。而每单元三四篇优秀文本,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要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每堂课都可以成为写作指导课。只有把教材上的每篇课文作为作文教学的例子,才能使教材成为“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用的书”。

那么如何把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呢?

一、由题入手,提炼标题样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给文章增辉添彩,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重视对文题的推敲和锤炼。透过文题,我们还可以揣摩文章的中心、重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等。学生只有理解所读的文章题目,才能在自己独立审题或拟定文题时有法可循。因此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一定要由题入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文章以事物的名称为题,如《雾凇》《九色鹿》;有的文章以人物为题,如《钱学森》《诺贝尔》;有的文章以地点为题,如《九寨沟》《泉城》。这几类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除此之外,有的题目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如《诚实与信任》;有的题目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如《李时珍夜宿古寺》;还有的题目运用了修辞或标点,例如《番茄太阳》和《“会跑的黑板”》等。在阅读教学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标题,再让学生分析、思考题目,推测课文的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又是什么,最后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拟文章题目的方法,以引导他们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厘清脉络,把握文章框架,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无序混乱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构篇之初缺少框架意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叙事类文章的框架模式。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

1.由题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标题“李时珍夜宿古寺”由两部分组成,“李时珍”即故事的主人公,“夜宿古寺”即主人公李时珍所做的事情。显而易见,标题是以“谁在做什么”的形式呈现的。

2.厘清脉络,把握文章架构

使学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后,再指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么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第一部分写李时珍因为急着要察访药材而错过了客店,只好在一座破败的古寺中过夜;第二部分写李时珍在古寺中的生活;第三部分写李时珍在古寺中的工作。故事围绕“夜宿古寺”展开,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写结果,但文章最后的环境描写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更加衬托出李时珍不怕吃苦、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文章的重点是夜宿古寺的“经过”,明白了这一点,文章的框架就很清楚了。

3.掌握规律,迁移运用

类似于“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种“谁在做什么”形式的标题,学生在阅读课学习中已经学过不少,如《陈毅探母》《乌鸦喝水》《梅兰芳学艺》等。再回头温习已学过的文本,不难发现这些文章的框架结构是相似的,即都是围绕课题中的主人公“做什么”展开,叙述“做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般将叙述的重心放在“经过”部分。

掌握这个规律后,教学类似的记叙文,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厘清文章脉络。例如,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就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来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遷移所习得的知识,学生自然能够清楚地架构文章的框架:“原因(为什么要写《史记》)—经过(怎样发愤写《史记》)—结果(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文章的层次就很清楚了。

三、精选材料,充实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选材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因此,选材必须紧扣主题。《李时珍夜宿古寺》表现的是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文章叙述的是李时珍“在古寺中生活”以及“在古寺中工作”两个事迹。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的时间不下30年,这30年时间里为编撰《本草纲目》,李时珍肯定经历了很多事,作者为何偏要选择这两个事迹叙述呢?是否需要再多加几个事迹?在指导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渗透写作时选材的原则,向学生说明,写作时所选的材料要能够突出人物品质,另外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妙的材料甚至只要一个就足够了。学生从中明白了作文选材的原则:写作的素材可以根据主题进行剪裁,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主次详略等。

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在古寺中生活”较于“在古寺中工作”是略写,指导学生思考:两个事迹为何有详略之分?为何略写“在古寺中生活”而详写“在古寺中工作”?这是因为前者强调“苦”,后者强调“生死”,危险程度要更高,更能体现李时珍的精神品质。对精选的材料进行详略的安排,也能使文章更加灵动。要让学生明白:材料的详略,都是要设计与安排的,这是组织材料时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琢磨细节,着眼于文章小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是对作品中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很少看到细节描写,多数小学生不知道也不会进行细节描写,更不知道在作文中抓住哪些细节来进行描写。这样的文章干瘪,缺少感染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琢磨作者的写作技巧。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品读课文,掌握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1.你们觉得李时珍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怎么样?(预设:他们在这里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很苦,但是他们不怕苦。)那作者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写下批注。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形式:我从文章对李时珍的     (动作、语言或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他生活很苦;我从文章对李时珍的     (动作、语言或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他不怕苦。(小组长安排组员轮流发言,其他组员认真听。别人讲过的,不再重复。没讲过的,其他同学补充。先讲生活和工作的苦,再讲不怕苦。)

3.集体交流。(小组内推选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小组注意听,如果他们说得不完整,你们再补充。)

4.教师总结:是啊!李时珍在这座破败的古寺中生活得如此清苦,但是他不怕苦,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呀?(预设:不怕吃苦、一心为民、认真严谨。师板书)

5.谁来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李时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认真严谨”的精神的。(预设:作者通过对李时珍在古寺中生活和工作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让我们知道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师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有价值,也并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好的细节必须是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必须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主题服务。它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现实生活。

另外,在关注细节的同时,标点符号也不容忽视。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一课,里面有很多对话,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引号的用法。提示语在中间的,如:“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吗?”提示语在后面的,如:“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直接对话,没有提示语的,如:“竺爷爷,杏花开了!”“什么时候?”“刚才。”“是第一朵吗?”“是。”     对文中的标点关注得多了,学生自然就掌握了标点的用法。

结语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把平时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借助于一篇篇优秀的课例把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潘新和.《弄潮儿再向潮头立》.现代教育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