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转变

2019-09-10 03:07骆念春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骆念春

摘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基础阶段教育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课标提出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阅读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如何在语文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本文研究的方向。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含义开始谈起,重点探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前言

伴随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给予了很高的重视,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就成了当下语文教研的重要方向。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维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旨在语言的构建和运用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得以提升,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一、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新课改是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发展而不断转变和进步的,当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科研中最热门的话题。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构建。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比较固定化的学习方式和思维,因而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将核心素养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因而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下,教师就应当将阅读和学生生活结合,创造多种语言练习情境,积极培养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习惯。根据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这三个维度,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1.将阅读和生活相结合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能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习俗和思维方式。但是阅读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当中,而是需要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延伸。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加之其更多是立足于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督促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也才能够使他们的阅读实践与阅读教学更好地结合。比如在教学《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时候,其主要思想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行为对于整个生态环境形成的巨大影响,教師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狼、鹿、植物在整个生态链中的作用,让学生推测如果其中一个生存受到威胁,对另外两个又会有什么影响。这样的研读会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也能使学生们明白在自然界中,破坏生态链中的一个环节,将会对整个生态链形成破坏,最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通过这样的深入阅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逐渐形成从全局分析问题的意识,把自己的生存环境与文本中的内容有效链接起来,从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引导出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意识。

2.巧设针对性练习,促进语言的构建和运用

俗话说“师傅言千遍不如徒弟做一遍”,语言学习也遵循这个道理。学生语言的构建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文本看成一个范例、一个模板,引导学生由文本学习到模仿文本,最终实现超越文本,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灵活运用。

以《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学完秋姑娘写给大雁、松鼠、青蛙、山村孩子的信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说说这些信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思考很快会发现每封信都是先说写给谁,再说写的内容,信的内容都与收信人的身份很贴切。然后教师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已到中秋了,秋姑娘要赶在冬天到来前把所有的信写完,可是要写的信太多了,她忙不过来了,你愿意帮助秋姑娘写信吗?你要写给谁呢?要写什么内容呢?”学生的创作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我要写给边疆的战士,提前准备好过冬的棉衣;我要写给贪玩的小松鼠,抓紧储藏过冬的粮食;我要写给画家,请用画笔描绘出最美的秋天……”

3.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

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学生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需要有足够的课外知识铺垫。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课外阅读,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效融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的提问要抓住学生的困惑点、兴趣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当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产生兴趣后,便会对课内外的内容进行探究式阅读,通过由点到面,由课内阅读到课外的阅读延伸,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负荆请罪》(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一课为例,如果没有背景知识的储备,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很难有深入的理解。在布置本文课前预习时,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廉颇为什么跟蔺相如不和?他们当时在赵国分别发挥什么作用?”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就会去查找《负荆请罪》的背景知识,学生主动阅读完《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等相关历史故事。有了这些课外背景知识的积累,在学习《负荆请罪》时,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的理解更深刻。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也逐步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结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师在创新教育方式的同时,要抓住语文学习的不变规律,学生通过课内阅读掌握语文学习法,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实践和积累,学生的思维水平、审美能力逐步发展,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翔.农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引领的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

[2]胡晓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1) .

[3]张少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236.

[4]朱艳玲.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4-6.

[5]张丽丽.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96-97.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