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课堂重构

2019-09-10 18:01吴晨耘陈汉珍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课程建设

吴晨耘 陈汉珍

摘要:从目标到课程,从课程到课表,从课表到课堂,通过这样的系统工程来进行课程建设、课堂重构,最终落实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堂重构;有效路径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于2004年9月建校,现有65个班级,学生3094人,教师178人。办学十五年,先后获得“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江苏省和谐校园”“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基础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信息化教育卓越学校”等100多项荣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不断追问:“我们要办怎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回归教育的原点,我们要办这样一所“新优质学校”: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如何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更充分满足。一所学校关注的起点和终点理应是人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通过课程的浸润使其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这就是我们的愿景。

为了实现办学愿景,我们需要怎样的行动?十五年的办学实践,就是致力于这样的探索。如今,我们用行动做出这样的回答:从目标到课程,从课程到课表,从课表到课堂,通过这样的系统工程来进行课程建设、课堂重构,最终落实育人目标。

一、从目标到课程:育人目标的落实

明确了育人目标、办学方向,要实现这样的愿景,需要进行课程的设计。学校只有通过相应的课程建设,才能让育人目标得以落实。我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育人目标,即“培养会生存、会做人、会学习的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国际小公民”,同样需要相应的课程来落实,这就是我们的“EV(Earth-Village)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EV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学校基于十年办学成果的全面梳理与总结,更是切合学校育人目标的智慧选择,同时作为学校主课题统领学校发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实践研究”)。我们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EV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标就确定为“会生存、会做人、会学习”,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兩大方面:一方面培养民族情怀,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宽容态度,培育学生的地球公民意识与素质,这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

通过EV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尊重 理解 和平 合作 责任 创新”,使学生不仅具有一颗“民族心”,同时具有一双“世界眼”,成为“地球村的主人”。

二、从课程到课表:课程内容的落地

明确课程内容是我们行动的第一步,只有把课程排成课表,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落地生根。从课程实施途径的维度看,学校一方面在国家基础课程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努力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深层改革,这是一种弥散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开发针对性强、国际理解元素多的特色课程、扬长课程,这是聚合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如学校开发的特色课程“英语·电影课程”“体育·乒乓课程”“美术·泥塑课程”等,都已进入课表;扬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则更加灵活,广受学生欢迎,目前开设校级扬长班30余个,涵盖学科类、健体类、科技类、艺术类等,各班级也开设扬长活动,努力实现全校3000余名学生人人有自己的扬长课程。

学校“EV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完整,从内容设计,到课表落实,覆盖全部学科、全体师生,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地球人”。从相对独立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到趋于统整的“EV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这不仅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进展,也是整个学校发展思路的体现。

三、从课表到课堂:课堂教学的重构

课程设计可以在学校层面完成,也就是将育人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但这还只是静态的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设计,狭义的“课程”),而从课程走进课表,从课表走进课堂,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而这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实践,也就是对课程的动态化实施(课程实施,即通常所指的“教学”)。

EV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要传授“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但这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态度、探索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所以,课程设计内容很重要,教师实施课程的方式、对课程的再创造方式更为重要。比如,我们的课程目标有关键词“合作”,如果老师以“非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便教学关于“合作”的内容,学生仍然是无法形成“合作”素养的,我们要以“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习得“合作”这一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相应的变革。学生不仅是从学校设计的课程内容中学习,更是从教师日复一日的教学方式中习得相关能力,形成相应素养。基于上述原因,学校积极倡导教学方式的变革,把“少教多学”作为总体性教学策略,深入开展“少教多学”苏式课堂的研究。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少教多学”苏式课堂初步形成。在“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核心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不断完善“少教多学”苏式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架构。我们提出了三大操作要义:“强化课前预学、细化课中导学、优化课后辅学”;总结了五大导学策略:“创设大问题场、融洽师生关系、丰富学习形式、注重学法指导、融合新媒体教学”;提出了各学科的教学主张及课堂评价量表。在首届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该项研究获特等奖。

通过课程建设、课堂重构,我们的愿景正逐步实现,在省、市、区各级学业质量监测、体质健康监测中,学生均有优异表现,而教师理念不断更新,专业成长迅速。总之,在传统与现代、开放与包容、继承与创新的精神指引下,我们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建设完善“EV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期促进教师的成长,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课程建设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路径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