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日记对于提高中年段学生 习作水平的实践研究

2019-09-10 11:12钱咪咪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2期

钱咪咪

摘要:循环日记作为课内习作的补充,能有效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练习写作方法,激发习作兴趣。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多方的评价和多种途径的展示中,感受到习作的快乐。循环日记这种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效提高了中年段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循环日记;习作兴趣;习作方法指导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好多孩子一遇到作文就“无话可说”“不知道怎么写”。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习作一般是依托语文教材中给定的作文题目进行。为了消除孩子的畏难情绪,在教学活动中,我一般会让全班学生都写同一件事情,这样一来,学生选材的困难就没有了,写作时会轻松一点,在指导习作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但是,指导后的学生习作在内容上出现了题材雷同、千篇一律的现象。为了解决习作教学的种种弊端,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写作平台,将课内作文中学习到的技能迁移运用到课外作文中,让学生在课外作文的反复训练中巩固技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循环日记这样的形式进行课外习作指导。

所谓循环日记,就是班内学生每天轮流写日记,前一个人写好日记后,把本子交给下一个同学,下一个同学在写之前先阅读前一个人的习作,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写循环日记前,笔者在学生中进行宣传,让学生能接受这样的习作形式。面对这样一种新奇的习作形式,学生兴致盎然。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循环日记对于提高中年段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实践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合理分组,定好规则

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后,笔者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分为13个小组,4人为一个小组;选择了写作能力较强的13人为小组长,让小组长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招募组员,明确好组员写作时间,周一到周四,组员都在所在组的日记本上写一篇日记。

但是这样的安排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自愿组合”的方式并不公平,小组间的综合实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学生熟悉了这样的习作方式和流程后,笔者按习作水平高低重新分组,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组成新的循环日记小组,并让组员之间一起讨论小组的组名。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小组间有了很强的凝聚力,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习作中。在写作的次序上,按“优等生先行写作,中等生跟上,潜能生最后再写”的顺序,这样的安排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丰富素材,指导方法

有了这样的习作形式还不行,在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的过程中,“写什么”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好多学生一遇到写作,就“无米下锅”。 在实践过程中,我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指导学生丰富习作素材。

(一)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

小学中高年段都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在指导过程中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现象到本质。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儿童的天性,让孩子走近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我买了一些花籽送给学生,带领班级的孩子一起播种花籽,引导孩子们写种植观察日记。孩子们拿到种子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种植方法。家长们对这样的习作指导方式赞不绝口。一周后,我很惊喜地看到多篇优秀习作。有了这样的经验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养小动物,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班级的循环日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走近生活,記录日常

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对于学生而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处处是作文”。

刚开始写循环日记时,有些学生觉得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没什么内容可写。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每天的生活其实是不一样的。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每天的校园生活,比如学校里开学第一天隆重的升旗仪式、课间的小风波、一次愉快的活动课……这些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学生对校园生活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后,我又引导他们观察家庭生活,如和家人的一次旅行、爸爸和妈妈在家做的一件特别的事情等。学生的习作源于生活,自然有感而发。

(三)借助教材,以读促写

学生的习作素材丰富了,但是在表达的方法上还不尽人意。阅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技巧,而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最值得我们挖掘的材料。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将阅读和写作巧妙结合,“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在备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特点,挖掘适合指导学生写作的训练点,采用仿写、续写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得写作技巧,并在循环日记中练习运用。

三、多方评价,提高能力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通过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习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传统的习作评价是由老师完成的,而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尝试让老师、学生、家长同时参与习作评价,使得评价起到更好的效果。

(一)教师评价

循环日记每天收上来后,教师及时批改,并写好点评。教师应该从专业的角度给出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表扬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对于不足也要写明确,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下次习作中要有进步。

(二)学生互评

循环日记每天传到后一位学生手中时,要求他先读一读前一位同学的习作,用波浪线划出好词好句,发现同学习作中的亮点;然后找一找习作中的错别字,在有语病的句子下面划上横线,把用错的标点符号圈出来,最后写一写自己鼓励性的评语。这种评价方式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互批互评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相学习中,学生的评价语言逐渐多元化,评价能力逐渐提高。

(三)家长评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征求了家长们的意见,把家长也拉进孩子习作的评价中来,让家长阅读孩子的习作,了解孩子的习作水平,走进孩子的生活,进而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

四、多种展示,增强自信

循环日记在“循环”中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但是优秀的习作只有组内的人能够欣赏到。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我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体验习作被他人欣赏的快乐。

(一)创建班级微信群,发表学生习作

笔者平时注意收集学生的优秀习作,把优秀习作分类整理好,定期按照一定的主题发表在班级的微信群中。循环日记开展以来,班级群中先后推送了“孩子们眼中的春天”“种植观察日记系列”“让想象插上翅膀”等主题的优秀习作。班里有26位学生的习作被展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二)课前三分钟朗读佳作

上台朗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这也提高了他们习作的成就感,使他们更加愿意写作。而其他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共鸣,也会受到启发。有些孩子在倾听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选材,有些孩子学习他人习作中语言表达的技巧。尤其对于写作水平中等的学生来说,在倾听和模仿的过程中,他们的习作水平逐步提高。

(三)积极向报刊投稿

区里的《小作家》为学生发表作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校定期也会刊登优秀习作。笔者平时搜集学生的优秀习作,并积极向报刊投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创办班级周报

市區级报刊对学生来说发表难度比较大,一年只有少数几篇。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发表的成就感,我联合班级家委,每周刊印一次班级周报,把周报贴在班级的“采蜜角”中供全班孩子阅读。有些家长愿意让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秀习作,所以笔者将周报的电子稿发送到班级群中,给有需要的家长下载打印。笔者经常在张贴周报时听到这样的尖叫:“这周有我的作文,你看!”孩子们难掩内心的喜悦。

多种展示方式,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互相学习的平台。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习作带来的快乐。

五、结语

循环日记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对课内习作指导的补充,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循环日记中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的成长;在组间的相互合作中,增强了凝聚力;在彼此的交流中,增强了习作能力;在被欣赏的过程中,增强了习作自信心,激发了习作兴趣。

从课内习作来看,优秀习作的数量在递增,大部分学生的习作能做到达标,只有个别学生未达标。同时,班级每周会有6到7篇的优秀循环日记。从人员的分布来看,班级52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发表过优秀习作,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每月会有一篇优秀习作。由此可见,循环日记这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中年段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谈永康.每月与语文教师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7.

[3]连碧红.为循环日记“找米下锅”策略谈[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3).

[4]连碧红.保持学生习作热情之策略:“循环日记”的批改评价方式[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4).

[5]朱平.立足循环日记,提升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1).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