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小学生学习 信息技术积极性的尝试与体会

2019-09-10 13:13李群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因材施教

李群

摘要: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學生素质,尤其是培养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素养;创造意识;创造激情;因材施教

一、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他们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可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PS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国人努力拼搏。由此学生更迫切地想要学习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学习,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

三、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要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操作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练习指法、输入汉字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

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兴趣有按“好奇心——求知欲——兴趣”依次逐步加深发展的规律。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好奇心发展为兴趣的过渡环节,也是兴趣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并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发展学生兴趣的核心。研究表明,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认知缺失感、震撼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步步深入问题的核心,最终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原有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而新的求知欲同时产生。这样,借助于求知欲的滚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不断得到增强。

(二)注重教学、应用、趣味三结合,突出趣味性

实践经验表明,改变纯知识教学的枯燥性,实施知识教学、应用、趣味三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其由“厌学”变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法:

1.探索式教学法。即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做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探索式教学法多用于趣味性强、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时,课前(讲解计算器的几天前)我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里至少有一个学生家里有一台计算机、一个计算器,学生自己或者请教别人学会使用计算器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再和计算机里的计算器相比较进行学习,学会其简单的使用方法)。上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先简单介绍计算机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课下探索出的使用方法完成一些计算题。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辅导,最后根据各小组的知识掌握情况,总结计算机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激发式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知识点提取出来,在知识点间合理设置一些有特色的、精彩的、接近生活实际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把这些内容与其他内容或者生活实际相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字体格式设置,我们可以在课前输入两首古诗,一首设置一些字体格式的变化,使其看起来更漂亮,另一首格式无变化,这样一对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总之,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卷首语
从信息流的维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