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我国文化市场的内涵类型及现代特征

2019-09-10 07:36付茜茜包国强
文化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品文化发展

◎付茜茜 包国强 黄 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8;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内涵与类别

在理解文化市场体系之前,有必要首先对文化市场进行深入理解。关于“文化”,中外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给出了许多不同定义,高达数百种。文化是伴随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文化”的范围是宽泛的,人类一切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都可称作文化,包括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生产、生活创造物。威廉斯将文化界定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当人们共同生活状况发生普遍和重大变化时,“文化观念即是一种普遍反应”①。在文化成为商品之后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品得以交换的场所便逐渐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市场上进行交换的是文化商品,而不是文化本身”②。

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遵循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也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由社会文化所构成的市场形态,它的交换和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规律之外,有其特殊性。文化市场的经营内容以精神文化产品为主,在文化产品交换行为过程中还伴随着文化精神传播与交流活动。为了探究中国现代文化市场的特殊性,我们需要从宏观上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并从微观上把握“文化市场体系”中的各要素,以便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在繁荣社会文化市场的同时,进行对国家文化发展有建设性的理论研究。文化市场是构成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文化市场体系包含诸多文化市场。文化市场体系是在各文化市场综合影响之下所形成的有机系统。文化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文化市场在类别上包含非常广博的内容,既涵盖文化物质产品市场,还涵盖文化精神产品市场,同时又是社会经济中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总体而言它包纳艺术、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各类文化产品、文化信息或相关服务。具体而言文化市场可以划分为娱乐市场、影视市场、出版市场、艺术品市场等多种类型③,以及沟通文化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文化中介机构等。

文化市场从类型上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三个类型。从广义层面来说,文化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较之一般商品,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着文化产品文化意义的实现。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的精神劳动,在从精神文化观念到文化产品形态转化过程中将精神文化也凝结于其中。即使是物质文化产品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艺术审美价值。文化产品市场的交易活动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考虑到文化产品所蕴含精神价值的独特性。部分文化产品的价值还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的永久性特征,因而具有收藏与保存价值而深受人们喜爱。精神文化的悠远与流长将跨越时间,彰显文化产品的永恒价值。

文化服务市场,是指满足人们各类文化需求的市场,各市场主体主要的活动目标便是受众需求。从性质上来说,文化服务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是带有商业目的。文化服务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商业文化市场两大类。带有公益性质的文化服务主导者是政府和公共机构,提供各种公众所需要的文化支持,具体的支持举措包括举行各类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推广社会文化信息以服务及文化艺术产品的收藏与展览(如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商业性质的文化服务市场是各市场主体根据受众需求来完成文化服务,体现为文化艺术交流、展览活动、文化策划、文化信息服务等。

文化要素市场,又叫作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是文化市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④,是指在文化市场经济活动中,文化生产各要素之间的交换关系,或文化生产各要素按照文化市场规律进行文化交易活动的场所。具体而言,涵盖土地建筑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力市场、知识信息市场等,涉及文化产品生产要素提供者和购买者所构成的文化交易活动的主体、经纪代理行为和信息服务等构成的中介主体以及宏观层面政府行政管理主体。诸上各要素是进行文化市场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化生产要素按文化市场活动规律,寻求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资源最佳的配合方式,丰富着社会文化产品,全面提高了文化发展活力与经济效益。

与一般市场体系相同,文化市场体系同样应具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特征⑤。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资源配置、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等环节都离不开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体系已成为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决定性因素⑥。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文化市场除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和特征外,还具有文化性、知识性、艺术性、精神性等特征,因而文化市场经营有着与一般市场不一样的地方,首先是文化市场经营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知识文化素养,其次是文化市场经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以社会文化效益最大化为己任。

二、新时代文化市场的基本特征

文化市场在中国尚属于不十分成熟的新事物,正在日趋成熟。面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市场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新时代文化市场特征之一:商品化

在文化市场的交换活动中,文化产品也具有商品经济属性,它和其他商品一样,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文化产品以商品形式实现着它的社会价值,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文化产品以计划价格形式在文化市场中实现其社会价值,此时的文化产品并非市场中的商品。而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物质产品逐渐被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文化产品的市场化也推动着文化市场的形成。当文化产品真正以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不仅包括文化产品的商品形式,还包括文化产品的形成过程。

作为人类精神劳动产物的文化产品遵循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也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现代文化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市场规律逐渐起着主导性作用。文化生产逐渐顺应市场要求,在具体的文化生产实践中,充分贴近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对内遵循国内市场需求,满足人民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外遵循国际市场需求,拓展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高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

通过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不断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推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市场化,拓展文化市场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文化产品化、产品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上,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内涵,拓展文化产业链,不断提高文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

(二)新时代文化市场特征之二:信息化

文化的信息化产生并形成于信息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为主要特征。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交易活动也逐渐信息化和网络化,如各类文化商品和服务的网上定制、销售与反馈,新的交易方式给文化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信息时代,文化市场也呈现信息化特征。

文化资源展馆

首先,文化市场的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加速融合发展,对于当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巨大影响,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虚拟型社会正在逐渐形成⑦,整个社会对于移动信息的需求也将呈指数增长。中国从1994年接入互联网到如今短短25年时间,互联网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PC互联网时代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市场借助信息技术,正实现蓬勃发展,未来还将大有发展空间。

其次,文化市场的信息化鲜明体现为文化市场中文化消费行为的虚拟性和交互性趋势。作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模拟生成虚拟交互环境的技术手段。当下,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办公室、网络商店和网上购物等,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现代文化市场的发展来说,也面临着新信息技术环境下虚拟文化消费的产业化发展新趋势和新机遇。

在文化市场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对于文化市场的管理也在逐渐趋于信息化,早在2000年文化部就通过创办“音像市场”子网站⑧,在汇集行业信息的同时,建立音像市场管理的法规库与信息库,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搬上互联网。此后,不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音像市场法制宣传活动,顺应新信息时代对文化市场规范发展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文化市场特征之三:法治化

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法制加以规范,文化产业的良好、有序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推动文化市场的建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和相关法规。通过立法不断规范市场秩序,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环境。文化产业立法的目标在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市场这三者的作用。文化法律制度促进行业和市场的规范,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伴随着文化产业被确定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构建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成为重要关切,与其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法律法规也成为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中国文化市场化问题的法制探究与改革开放较为同步,专家学者们也纷纷针这一问题发表见解,一致赞同摆脱国家和市场的二元对立,认为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仔细分析,国家文化机构应当在建立文化市场运行规则方面发挥重要重要作用⑨。在促进文化市场规范的道路上,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旨在切实有效的促进文化经济政策的法定化和规范化,建立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则,并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制度规范,并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立法规划。此举进一步了提升文化市场的法律管理层次、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为各部委、各地政府提供了管理依据,以确保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在文化的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以规范文化市场主体及其文化市场交易行为,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全面努力之下,我国现代文化市场已经正逐步迈向更加规范的法治化发展道路。

(四)新时代文化市场特征之四: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各地区联系增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伴随着电子媒介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地人们的交流愈加容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在当下的文化产品全球化发展道路上,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也蕴含经济利益的考量。文化产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在获得消费者认可之后,才能赢得市场。当下,文化成为了发展经济的一种方式,经济也为不断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文化产品的消费活动中,消费行为本身还包含对文化产品所包含文化的认同心里。对于全球跨国文化企业来说,它在拓展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市场时,必须首先采取一定的文化策略,让拥有不同文化观念的人都同样认同其想要传播的文化。

在电子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桥梁作用之下,全球各地的文化消费突破地理界限,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世界大事和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麦克卢汉将电子媒介影响之下的世界誉为“地球村”。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的文化成为特定地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表达。为了减少差异文化人群之间的误解和增加文化信息的流动,跨国文化企业需要在明晰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制定全球化文化策略,以更好销售其文化产品。跨国企业能够借助文化传播实现经济利益,文化全球化中占据先机优势意味着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绝对主动权。

【注释】

①[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311页。

②李贺林、曹振刚主编:《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概论》,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陈倩:《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武汉轻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市场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类别上主要可分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对于文化要素市场的界定来说,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⑤罗紫初、秦洁雯:《论文化市场体系的内涵、结构与特征》,《出版科学》2014年第1期。

⑥蒋建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求是》,2013年第24期。

⑦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人,从长远来看,使用手机上网也成为了社会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这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⑧文化部自9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国内音像市场的集中治理工作,规范音像制品的批发、出租与销售各环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任务也逐渐艰巨。通过各项举措,有效提高了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抵制和打击走私盗版的行动中,对维护音像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等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⑨陶东风:《国家-市场-社会:中国文化市场化的三方语境》,《文艺研究》,1998年。

猜你喜欢
产品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