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对学生语文知识视野的拓宽作用研究

2019-09-10 07:22刘井全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8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母亲

刘井全

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提出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语文教学具有多重职能——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及语文能力训练的多种项目。以上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适时的编写语文校本教材,将丰富的多彩的语文世界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很大的收获,校本教材對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具有较强的拓宽作用。

“大语文教学观”的核心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

一、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余时间阅读教材外的中外名著;某一时期就报刊或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充分的让学生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范文欣赏;流行歌曲的吟唱等等。

“大语文“教学观决定了学生的知识面要广泛,这就要求首先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教师的知识面广博深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教师要站在高处时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作者季羡林)《怀念母亲》一课时,我将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又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广泛收集赞颂母爱的诗文和歌曲,让《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别老母》中的“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等等优美的诗句读懂其深意;让歌曲《母亲》中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让歌曲《懂你》中的“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等等让人垂泪的歌词深深理解体会。经过一年多的操作实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习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于同年组的其他班级相比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习作能力都高出一截,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我们踏实细致的课堂教学和自习课上对学生知识视野的深入拓展,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目睹乡村的飞速变迁,游览祖国锦绣山河,倾听家乡的风俗人情,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渠道,都是时时刻刻的丰富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课堂中的”小课本”走向生活中的”大课本,”从校内40分钟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无限的“大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通古博今的知识面。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我手写我心,”在文章中真实的袒露心扉,实现心与心的互动交流。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课后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有人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流连忘返。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我的中国心》一课后,我在大屏幕上播放张明敏的演唱视频,再将三十多年前的背景资料简单的向学生介绍,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热情。

三、语文教学要着眼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创新。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课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要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适时的将优美的词句、文辞优美的片段、心得及感悟写下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让学生多读多思勤记,这样就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求知兴趣,充实了课本之不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生活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国外有一生颠沛流离、游历二十多年的马可.波罗,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作用;中国有一生都跋涉在祖国山山水水的徐霞客,给我们留下了极具史学价值的恢弘巨作《徐霞客游记》。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形象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四、要跳出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练习学习和积累语文知识。

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这种时候,我才会很自信地说:学习语文吧,它会给你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关乎心灵的世界。《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最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发现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在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于是,她不断请假、不断旷课,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她写了一百多张病假条,读了四百多部名著,结果成绩还特别突出。

五、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发掘学生的心灵美,适时的渗透和进行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方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例如在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中,母亲的离去成了他心中永久的悔。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却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这也正能体现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在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课文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在教《游子吟》这首诗歌时,我抓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进行讲授:当游子看到妈妈为他出远门而一针一线地缝衣服时,他想:妈妈啊,你就像春天的阳光,为小草儿带来温暖,像小草儿一样的我,怎样能报答你像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恩情呢!这就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思想感情,也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他们都歌颂了母爱的永恒主题,使文章具有深刻浓郁的感染力。从而教育学生平常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爸爸妈妈多做点家务,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

本套校本教材已经发到学生手中,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过程对比,使用这本校本教材的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写作能力比未使用的班级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学生都能够结合语文学习的实际在课堂和家庭阅读校本教材,并就文中不懂的句子在课余时间和老师、家长及同学交流,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着学生们的思想情操,对学生在习作中的遣词造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家王安忆有一句话:“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校本教材正是这样一座森林,这样的森林滋润着你的呼吸,联结你的心灵世界。 走近这片森林吧,成为森林的主人;扩张这样的森林吧,让自己的灵魂充满绿色。 ”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必须确立”大语文”的教育观。

[2]Yu谋侠的个人主页,爱问共享资料

[3]确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考。南昌铁路二中.曾卫维.2017__10__06。

[4]语文老师讲的东西竟然都没用,北京市一中学校长,李希贵

[5]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美育教育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母亲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