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2019-09-10 19:34江敏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8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

江敏

摘要:现代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学习散文,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语文教师应加强对散文教学的研究,突出文本朗读、品析词句、理解感悟等重点,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散文,有效提升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散文教学;诵读感悟;品析词句;理清脉络

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鲜明文体特点,初中生往往由于基础积累不足、情感解读不到位而难以理解驾驭。散文教学应突出文本朗读、品析词句、理解感悟等重点,促进学生理解散文,培养审美意识,提升语言文字综合能力。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诵读是提高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散文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在诵读中捕捉语句蕴含的信息,在语言的体悟中,品味文章的情感,真切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感。诵读要讲究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诵读,如默读、朗读、集体读、竞赛读,读出语气、读出层次、读出情感,感受文章带来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白杨礼赞》,应引导学生反复读、高声读、小组齐读,读出的节奏和情感,感受白杨树的形态之美,领悟白杨树的意蕴之美,把生命和力量的气势读出来,从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以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知晓作者的写作用意,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品析词句,体会情感

傅庚生先生说:“创作者之深情,渗透于作品中,出其至诚,映现于文字。欣赏之者,亦宜细细咀嚼,然后乃可得之。”散文语言精妙,意蕴深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胜境,触摸文字的肌肤。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和词语,反复体会,细细揣摩,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比如,《散步》一文,“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一句中“熬”字,细细咀嚼,这里不用“过”或“度过”,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母亲的担忧,母亲还能熬过多少个冬天呢?作者百般珍惜眼前时光,想多陪母亲享天伦之乐。品味“熬”字,就能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再如,《老王》一文,“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写出了老王已然没有了生命力。然而,老王却奇迹般地走完了答谢作者的生命之旅,体现了老王的知恩图报、真诚善良,这也正是作者心怀愧怍的原因之一。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遣词造句之妙,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感受散文的语言魅力,从而嚼出味道,获得美的享受。

三、理清脉络,领悟主旨

散文“形散”而“神聚”,最講究构思,注重文脉艺术。学习散文,必须抓住文眼,理清文脉,“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文章结构的筋络,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顺着文章的脉络,寻找传神的文眼,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会文章的主旨和神韵。例如,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将“我”对小弟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反思,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摧残。朱自清先生《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尤其是送橘子过铁道的特写,浸透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深情,再联系到家庭破落,父亲失业,在生活中的艰难挣扎,这幅“背影”尤其震撼人心。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便可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还能鉴赏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

散文语言精练、手法巧妙,对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散文教学应以朗读文本为抓手,品味文字的精彩;以重点词句为切入,领悟作者的情感;以文眼文脉为灵魂,把握文章的主旨,真正领会散文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福才.滴水瓣花总关情——试述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之“法”[J].学周刊,2017(34)。

[2]刘雪华.初中语文散文教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33)。

[3]赵悦彤.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
广延背景 深悟情境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把握文体特点 教出散文精彩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探微
语言生长,散文教学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