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实录评析

2019-09-10 07:22王波羽
家长 2019年7期
关键词:王老师语感语文课

王波羽

一、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多处运用朗读法,而且种类多样,有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教师学生分角色朗读……可以说,朗读贯彻了整个上课过程,其实这对学生投入课堂、积极思考是非常有利的。一来,当学生尝试把文本语言朗读得很到位时,他就必须思考“人物”说话时心中可能包含的情感,从而更加投入课堂学习中;二来,朗读直接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在逐渐形成语感,这种语感可以被其迁移到日常生活和阅读写作中。

(二)情境教学法

王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用了多种情境教学法,包括朗诵、多媒体配乐、教师诗意语言等,而且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几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它们共同为达成语文课的目标发挥作用,活跃了课堂氛围且没有使课堂偏离教学目标。

(三)练习法

语文课要指向语言能力的训练,可是课堂上专门开辟一段时间让学生做练习,不仅会明显缩短课堂师生对话交流的时间,而且会让学生觉得十分枯燥,产生抵触心理,使练习的效果大打折扣。王老师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把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并且每次练习都是在他已经触发学生感悟的情况下,趁热打铁开始语言训练的。王老师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写作能力的提高重在平时点滴的训练;写作练习难度不需要设置得太高;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前要有一定的情感动力。

(四)比较法

王老师在教课文中的对话的朗读时,引入了前面所学过的课文《巨人的花园》,这两篇课文都是童话,但风格相差甚远,一个语言生动活泼、描写具体到位;一个饱含深情却笔触平淡,《去年的树》无疑是后者。王老师为了启发学生去想象、体会鸟与树之间的情感,让学生模仿前者《巨人的花园》来补充人物对话的提示语,这其实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支架,这个学习支架起到联系旧知又启发新知的作用,实在是一举两得。

二、教学内容

王老师这堂课以《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的文本为载体,主要有三个教学内容:朗读、写作、品味感悟。前两个是指向言语能力的训练,最后一个是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王老师没有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二者割裂,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

(一)教朗读

1.多次重复。

同一段话,王老师会让很多个学生朗读,甚至一个学生朗读多次,关键字词也会让学生重复多遍。首先,多次重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言文字有其内在结构,当学生对某一结构非常熟悉,已經形成下意识的语感时,他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运用。何况童话的语言要比一般的日常生活语言美很多,多次朗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其次,当一个字、一组词、一段话朗读多遍时,就构成了强调,暗示学生这个地方很重要,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感悟,便于挖掘深层意义。

2.添加情境。

在上述教学方法中已经提到,王老师为学生的朗读添加情境,这是他贯彻诗意语文的表现。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味道”,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语文课可以像数学、英语一样生动活泼,但不能少了“诗意”。诗意氛围营造起来后,学生的情感被激发,练习朗读就事半功倍。

3.搭配音乐。

我认为音乐的使用与诗意氛围的营造作用相类似,也是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教写作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本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个“有机”指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学生投入教师营造的氛围中后,必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在这个时候让他们动笔写鸟心中所想,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情感释放的方式。这样与阅读有机结合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再也不用像“挤牙膏”一样在脑中搜刮矫揉造作的好词好句,而是直接用文字抒发心中情感。

(三)教感悟

《去年的树》是一篇蕴含深厚友情的童话,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可以是品味平淡含蓄的语言,感受鸟与树之间真挚深厚、感人肺腑的友情。从教学实录上看,王老师这堂课在调动学生感情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不但能够全身心投入,而且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好几个学生在课堂尾声朗读时声音一度哽咽。本来唤起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就较中学生要难很多,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太少,对生活中感人现象的体会也不够自觉,常常停留在表面。王菘舟老师能让这样一群孩子感动得不由哭泣,这都得益于他浓厚情境氛围的成功营造。

感悟虽是由读者的内心而发,但也不能脱离文本的分析。比如课文中“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王老师抓住了“天天”二字,反复让学生读,不但口头上读,还创造上述语境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就这两个字,师生们一起读出了鸟会在不同季节给树唱歌,会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给树唱歌,会带着不同心情给树唱歌,会唱出不同风格的歌等等,基于这些想象,学生们才能得出鸟与树之间情感深厚的结论。

三、教学流程

王老师这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我想他在备课时一定注意到了这篇童话最大的特点——于平淡质朴的语言中展现真挚深厚的情感,但小学生习惯看生动形象的文章了,如此平淡的语言,怎么才可以激发出他们的深厚情感,怎么才能让他们懂得文章留白的作用呢?只有让他们去想象表情、想象外貌、想象心理,孩子们得出的答案必然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在作者留下的这片巨大空白中自由翱翔,感受到了“留白”的妙处,最后教师再对作者不写表情、不写外貌、不写心理发问时,学生便会恍然大悟,明白这是作者故意为之了。因此,课堂总是要围绕外貌、表情、心理一一展开,三个方面也正好是由浅到深的过程。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而王老师的课堂像故事课一样,他娓娓道来,学生深深投入,语文课做到如此,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直到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编  杨 菲)

猜你喜欢
王老师语感语文课
奇妙的旅行
语文课文
有趣的动物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语言与言语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