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读教材 直击数学本质

2019-09-10 07:22蓝小苗
家长 2019年7期
关键词:个位竖式笔算

蓝小苗

“笔算除法”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较复杂的笔算除法的起始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书写格式为“两层”的笔算除法,在小学数学计算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比较困难,教师应该探讨怎样深入分析教材,寻找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分析学情

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学情分析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纵向知识储备: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有笔算除法的知识基础,只要根据乘法口诀求商,一步就完成。时隔一年,学生对于除法竖式中各数字表示的含义可能有些遗忘,对理解算理与格式有一定影响。二是横向知识影响: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笔算,其书写格式与除法有很大区别,运算算理也截然不同,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格式特别、步骤复杂”的除法笔算的教学更具有难度。

二、深入解读教材

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每个例题的教学目标,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构建高效课堂。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算理与算法的教学同样重要。

理解算理,由“一层竖式”向“两层竖式”过渡是教材解读过程中的重要形式。例如42÷2,在前一节课“口算除法”中,学生已经能用口算解决,这节课为什么还要用笔算解决,为什么不直接教学52÷2呢?通过仔细阅读教材,竖式中每一个数字标注的是算理,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白除法竖式的来源,即为什么除法竖式要分两层来完成,利用分两次小棒的过程,着重构建除法竖式的格式,体会除法竖式的意义。这正是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学生要完成这个跨越是有难度的,所以选取的数据必须比较简单,能够把直观的操作概括为简单的算理,这样才容易沟通竖式写法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显然,42÷2比52÷2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算理更明了,模型更直观。

掌握算法,从“低位算起”向“高位算起”转身。52÷2与42÷2的不同点在于,十位除完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这正是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的缘由。42÷2,无论从高位算起或从低位算起都是可以的,但52÷2从低位算起就比较麻烦。再仔细分析教材,标注的正是算法,帮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得到的。

这样,两个例题分别达成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的目标,分散难点、直达本质,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笔算除法的模型。

三、重视数形结合

数学计算技能的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想”的过程中积淀。借助数形结合,直观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笔算除法的模型。通过沟通对比,厘清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理清计算的“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模型,更好地形成知识结构。

笔算除法的格式复杂、步骤多,应重视数形结合的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将分小棒、写算式、说分法结合着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就写出了除法竖式,这是对除法意义的一种体现,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格式规定。这样通过数形结合达到动作表征、语义表征、符号表征的统一,才能真正建立起笔算除法的模型。

四、重视沟通对比

教学中,适时地对比归纳,能让学生对算理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对比可以从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在一次次的对比中,激发思考、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对于42÷2的计算,学生可以了解一步完成与两步完成的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两个竖式的区别,一个是已经口算出得数直接写商,并不能体现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而两步完成的竖式才能体现分法与算法的统一。

通过除法与加法、减法、乘法笔算的对比,让学生发现除法与加法、减法、乘法笔算有很大的区别,书写格式不一样,算法也不一样。加法、减法、乘法笔算都是从低位算起,而除法笔算是从高位算起,并让学生理解除法从高位算起的优势,再一次感悟算理,内化为算法。

五、导入探索算理

口算练习一开始很顺畅,到了52÷2,学生不能很快算出答案,所以有必要来探索笔算除法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师先给出例题: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42棵树苗,想分配给两个年级的同学来种,平均每个年级种几棵?学生可以通过口算的形式得出42÷2=21。接着,让学生分小棒展现思路,组织学生思考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边分边算。学生汇报时,强调分了两次,第一次先分几个十,第二次分几个一,最后再利用课件完整出示分小棒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教师可以与学生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第一次分了什么,第二次分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试着把两次分小棒的过程用一个竖式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可以先将2号算式的特点告诉学生:2号算式很特别,有两层,并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怎么那么长,有几条横线,代表了我们分了几次,第一次分什么,在小棒图的哪一部分,第二次分什么,在小棒图的哪一部分?最后告诉学生分小棒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是笔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3号算式第一次分几个一,在小棒图的哪一部分,第二次分几个十,在小棒图的哪一部分?最后肯定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都能看出先分什么,再分什么。在将几个算式分别分析完毕后,进行对比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通过对比1号竖式和2号、3号竖式,1号竖式没法把两次分小棒的过程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得到结论:分几次,竖式就写几层。

六、引导掌握算法

教师可以以“学校决定多种点树,打算把52棵树苗分配给两个年级来种,平均每年级种几棵”为例,组织学生先将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先分什么再分什么,然后用一个竖式记录分小棒的过程。当学生自主尝试后汇报时,边分小棒边说分法,教师则要把分小棒图请上电脑。通过语言引导:“我们分了几次,第一次分什么,(先分4个十)第二次分什么,(剩下的1个十与2个一合成12,继续分)这次与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剩下的一捆为什么要拆开,不拆开能分吗?”并展示学生的竖式,教师结合小棒图边完成板书,并询问每一步是怎么计算得到的,每一次的商该写在哪个位置,为什么?

在思考这次与42÷2有什么不一样时,由于刚才十位上的数分第一次没有剩,现在分完十位上的数还有剩,还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分。用竖式记录了分的过程时,先分十位,再分个位,就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在第三次对比的过程中,按照以前的方法算加法、减法、乘法是从低位算起。如果52÷2从个位算起,商先得到1个一;再算十位,商得到2个十;剩下1个十再除,商又得到5个一;所以个位上的商要擦掉改成6。相比而言这种方法很麻烦,教师与学生得出结论:除法从高位算起比较方便。

七、检验计算结果

检验是计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知道计算是否正确,检验非常有必要。除法可用乘法檢验,检验意义是否正确(每个年级种26棵,2个年级种52棵),检验得数是否正确(用26×2=52)。

(责编  孟 飞)

猜你喜欢
个位竖式笔算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牢记方法大量练习
怎样做将格子乘法与三位数乘法笔算相结合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弄脏的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