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成为经典还需努力

2019-09-10 07:22泽罗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9年8期
关键词:时辰长安

泽罗

7月8日,《长安十二时辰》的宣发(宣传与发行)人员看到首页上一派刷屏,高兴得“抖了一把机灵”,在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微博,“男女之间,没有交流”,还在文字下配了两张男女大脑构造图。女性版的所思所想简单粗暴:“李必好帅啊啊啊!”“这个唐妆也太好看了吧,学一下。”“这件衣服好好看我要买!!”“那女的口红什么颜色?”……男性版的所思所想则是条理清晰的剧情分析和思路缜密的思维导图。

结果可想而知,《长安十二时辰》的官方微博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删博、道歉。

“限古令”下,今夏好几部剧集都是“零宣发”上线,先攒足观众缘再铆足劲上热搜,《长安十二时辰》的这波宣传也并非无由杜撰,宣发人员估计还有些委屈:这不就是反映了现实吗?然而这位宣发人员却忽略了一部分能够严肃认真地分析剧情的女观众,也忽略了一部分对女演员品头论足的男性观众。

而这两张引发些许波澜的图片完美地契合了大众对两性的刻板印象,很难不让原本沉浸在颜值与美丽的女观众瞬间暴起,也很难不讓心平气和观剧的女观众被动地掀起内心隐忍的女权主义。

尽管《长安十二时辰》的定位是主打男性市场,然而,电视剧市场的主力几乎牢牢被女性把握,在官方微博上给女性扣上没脑子、无逻辑的帽子,这波主动“限流”的操作实在是令人为这部剧集的营销捏了把汗。

在数字化营销当道、粉丝文化盛行的现下,一部剧想要获得认可,营销宣传和内容质量的作用几乎不相上下。《长安十二时辰》面对的尚且是心态比较平和又心疼演员的粉丝,所以此事并没有引起太多“继发性灾难”,多数人依旧本着“营销的锅与内容无关”的态度,继续“吹爆”这部在各路评论中完美呈现的剧集。

但还真有觉得不好看又不敢差评的人,比如我本人,在朋友圈“弱弱地”表达了质疑的观点。但即便这样,我还是赶紧删除了观点,因为实在害怕这样的另类最后会成为朋友圈里“没品位”的笑柄——豆瓣上,这部剧评分8.6,我这样公开地说不好,恐怕会成为“全圈公敌”。

一篇访谈里提到,导演曹盾被问及会不会担心观众因为语言晦涩而看不懂剧情时说:“有些人习惯看戏不动脑子,但偶尔动一下好像也可以。”因此,我稍微“动了一下脑子”,觉得他本人想的肯定比他说出来的激烈得多。在那篇稿件中,还有一句话,总要有人带着观众的审美再往前走半步。

既然都被说牛嚼牡丹了,那我少不得为自己辩白一回。现代人工作生活那么紧张,动脑子绝对是常态,恨不得把脑袋分成多个同时使。好不容易回家休息了,看个剧还要动脑子,是不是太残忍了些?看剧动动情就好,毕竟剧集不是必读教材,我自然没有动脑子的义务。

“知识点”过于密集,这是在原著中就存在的优缺参半的问题。虽说丰富的知识能拓展阅读者的视野,然而它同样也会拖累故事的节奏。因为这是小说,是情节驱动的文本,不是知识驱动的学术论文。但考虑这本书的创作缘起本就有借着故事展现盛唐风貌,作为小众读物,这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电视剧不一样,这种艺术形式的时间流属性更强,面对晦涩的半文不白的语言和密集的知识点,观众只有两种选择,要不按着暂停键搜索消化一番,要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不论是哪一种,多少会影响看剧的流畅感。

官方微博的那两张图,错在固化性别刻板印象,但若是去掉男女视角,其实也展现了某种真实——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每个导演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每个观众关注的点也不一样。

有人喜欢在电视剧中获取浸淫式体验,获取共情,但这不代表TA不具备冷峻观察、理性研究的能力。有人就爱把电视剧当网络爽文来看,吃口精神糖果,要的是情动;但这不代表TA不能接受严肃的东西,没有动脑子去想故事背后的逻辑。

大家理性适配,对自己诚实,也不要苛求别人。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大家都有。但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咱们自己会看着办。观众的审美不需要谁来带领,更不要表述出谁的审美更高端、智商更优越的高高在上感。做好自己想做的,你不说观众亦能会心。

原作者马伯庸有一点做得挺好,他明白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专业区隔,鲜少参与小说转换剧本的过程。也就是说,主创本来有机会把文本改得更“通俗”一些,但是他们坚持了原著的“品位”,这既可以解读为对观众品位的信任,也可以解读为一种输出文化价值的强烈自信。

虽然宣发人员和坊间喜欢用美剧《24小时》对标长安十二时辰,但在曹盾看来,“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呢?十二时辰真不是24小时”“我们要拍一个属于自己文化的东西。”这部剧的主创,对于文化输出有一种固执,把做出惊世之作当作一种信仰,三年磨一剑,真是玩命地在制作。

从某种意义上,这部剧也算“走红”了,但肯定没有达到被期待的“爆款”的程度。

我并没有否认这部电视剧的优秀之处,在很多单项分上,《长安十二时辰》甚至高过很多大电影。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验,看到一个人,觉得五官、身材拆开了都挺好看的,放在一起,你却没有继续看的欲望。用心的服化道、电影版的质感,比纪录片还高的还原度……这些并不能保证一个剧一定会成为经典。

导演曹盾的上一步作品是《海上牧云记》,同样是大制作的品质,被诟病的同样是冗长的内容以及故事的叙述方式。比起上部,这次的境遇已经好了很多。因为,大IP(知识产权)改编几乎是条九死一生的道路,“扑街”的概率太高。书粉不满意编剧改动的,作为受众主力的女观众可能也对剧方的“讨好”并不买账。

为了争取女性观众,《长安十二时辰》中着墨不多的女性被拼命加戏,疏散了悬疑紧张的节奏,这波操作和《天盛长歌》加权谋戏吸引男性观众的错误一样——该来的不会来,不该走的却走了。《长安十二时辰》里,男性心怀天下,但形象流于单薄,无法共情;女性则是恋爱脑,任她是谁,心里就不能没有个男人。这输出的又是什么文化?盛唐的开放包容浓缩于创作者眼中,和宣发人员“抖机灵”的两张图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看到一半,你就会发现故事没有撑起创作者所谓的大格局。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

猜你喜欢
时辰长安
十二时辰:一幅古代生活起居图
长安十二时辰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摔琴扬名
十二时辰与健康
《长安十二时辰》再次加更
玄机
意林双周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018.5.16—2018.5.31)
西游新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