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奔跑的时代追梦人

2019-09-10 07:22宦菁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9年10期
关键词:苏宁

宦菁

翻看20世纪90年代江苏民营经济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这群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往往出身寒微,却用拼搏精神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如果没有他们,未来的无数亿万富翁根本不可能出现,那些入选商业教科书的经典案例更是无从谈起。

有了先行者成功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初的江苏大地上,人们摩拳擦掌,都想在时代的洪流下,创出一片新天地。

1990年,27岁的张近东离开工作了4年的豪威集团,在宁海路上租了间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取名“苏宁交家电”,做起了卖空调的生意。在创业之初的两年时间里,苏宁仅仅依靠十来万元的资产、十几名员工,实现了5亿元的销售。这样不可思议的成绩让原先根本没把苏宁这个个体户放在眼里的国有商业企业瞬间提高了警觉。1993年,一场围绕苏宁、没有硝烟的战争轰轰烈烈地在南京开打。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中央商场、南京交电家电总公司等八大商业企业调集400万元资金,大幅度调低空调售价,联手“围剿”苏宁。

这是中国商界第一次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次正面碰撞。苏宁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实现了当年销售3亿元的业绩,摘取全国最大空调经销商桂冠。八大商场表面看是输在价格上,但它们并未意识到,苏宁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从1991年起,苏宁率先向供应商渗透商业资本,首创了“销售淡季经销商向生产商注资”这一逆向运作方式,与当时两大空调供应商建立了全新的厂商购销模式,从而确保了能在旺季获得稳定货源和优惠价格。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住房改革之风兴起,苏宁从空调专营向综合电器连锁经营转型,成为一家在中国屈指可数的家电连锁业“航母”企业。2004年,苏宁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家电连锁企业A股IPO第一股;2009年,苏宁以1170亿元销售额,941家店铺规模位居中国连锁百强榜榜首。

苏宁诞生的同一年,身在无锡宜兴的蒋锡培创办了范道电工塑料厂,日后这家塑料厂更名为远东集团,并迅速发展,成长为全国电缆行业的领跑者。

创业初始,由于资金不足,一分钱都能逼死英雄汉。蒋锡培希望能找银行贷款2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然而那时的银行根本不愿意贷款给民营企业。最后还是在乡财政的作保下,蒋锡培才借得这关键的20万元。思来想去,蒋锡培觉得单打独斗风险太大,他需要借助外力。1991年,蒋锡培主动向范道乡提出改制,要求将自办企业变为乡办企业,这成了当时的大新闻。这一步棋实属妙招,远东因此得到大量资金支持,1994年,远东销售规模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宜兴最大的企业。

远东突破亿元大关的那年,苏州吴江一家濒临倒闭的化纤厂有了新东家——23岁的百万富翁陈建华。早年凭借在工厂和蚕农之间的中间商角色,陈建华赚得了第一桶金。对这一简单粗暴的商业模式并不看好的他,拉上原本在体制内的妻子范红卫,创业干起了实业。这对夫妻档,仅用了一年便让常年亏损的企业转亏为盈,1995年实现盈利1000万元。

化纤厂扭亏为盈只是起步,之后陈建华、范红卫更是“以变应变”打造出了后来的化纤纺织巨无霸——恒力集团。

199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行业大面积收缩业务战线,而陈建华则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低价购买大量设备,扩充了工厂规模。金融危机之后,化纤厂立刻实现了业务的大幅提升,从而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5年后,恒力集团成立。

对形势变化的敏锐察觉,对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是那个时代成功创业者的特质。以张近东、蒋锡培、陈建华为代表的企业家将脚下这块土地当成一个巨大的实验场,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1992年,空军通信兵出生的“经营能人”崔根良创办了长江光缆联合公司。这家公司日后改名为亨通集团,与中天科技一样牢牢把握住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識产权,跻身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

意识到技术不自主而受制于人,崔根良撂下狠话:“我就是冒6个亿的风险,也要做这件事。”他投资6个亿,耗时3年,亨通一步步掌握参数,获取技术,终于在2010年8月,自主创新研发的光纤预制棒面世。至此,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为中国争得了世界光通信领域的话语权。

亨通创立的同一年,走了两年弯路的薛济萍终于定下了中天科技的发展方向——光缆行业。乘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东风,在信息产业大发展的浪潮中,中天科技如日中天,迅速壮大。

“家与国,我们要多一些担当。”这是中天科技董事长薛济萍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我国较早涉足光电通信行业的企业家,他对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有着切肤之痛,也正因如此,从中天创立第一天起,薛济萍就自觉扛起了振兴民族品牌的大旗,排除万难、矢志创新,用“翻身缆”“正名线”“争气棒”,不断刷新着“中国制造”新纪录,让中天品牌在世界同行中赢得了话语权。

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薛济萍让中天科技始终“与别人不同”,使其从中国偏僻小镇的田埂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经过国家有关部委鉴定,中天科技有14个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9个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设立6个海外营销中心和58个办事处,产品远销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

1994年,在常熟办了6年企业的王柏兴收获了一个好消息,他创办的企业——中利集团成功研制阻燃软电缆。这次研发为中利带来了第一次腾飞,新品当年实现销售1000万元。1996年再度开发的防火低烟无卤软电缆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15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打入市场的重拳,占据当时国内70%的市场。

此后,中利集团相继开发了通信光缆和特种软光缆系列、铁路数字内屏蔽光电综合缆系列、高分子新材料系列、汽车安全气囊和镁合金零部件系列等新产品,共获23项国家专利和6大项发明专利。王柏兴曾说,中利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适应行业特殊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

如今,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断加强,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民营企业。正是这群“不蒸馒头争口气”的追梦人,让中国的实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全力奔跑在路上的追梦人,早早地就将视野投向广阔的世界。他们的追梦之路,广阔而深邃。

1996年,抱着“‘好孩子’要参与国际市场而不是融入国际市场”的念头,宋郑还带领“好孩子”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生产,依靠海外品牌与销售渠道的国际化之路。此后,不满足于做幕后冠军的宋郑还认为只有拥有自主品牌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化。2014年,好孩子成为一家自营品牌的公司,走上了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2007年.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着手红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出海——投资兴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19年前,当他辞去公职回来与父亲一同创业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一个乡镇企业竟然能够出海投资。如今,作为“一带一路”先行示范的西港特区已实现就业2.9万名员工,特区附近70%的家庭因此受益,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与之前相比,收入翻了10倍。西港特区也因此被当地人民称为“金饭碗”。

同样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天科技,如今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5家工厂,销售网络覆盖沿线65个国家中的61个,“一带一路”销售额占国际销售总额的比重超七成。

2009年6月,曾经从八大商家围剿中成功突围的苏宁,认购了日本老牌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27.36%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苏宁以此为契机,建立与日本家电连锁企业的协同发展平台。在苏宁智慧零售理念的影响和全面赋能下,LAOX以日本国内免税事业为基础,运营状况逐年好转,销售额持续增长,发展稳健,并一跃成为日本最大规模的综合免税企业,店铺覆盖日本各地。其中,店铺数从收购前的7家增加到2018年的38家,员工数从收购前的不足300人增加到近4000人,年销售额从收购前的不足100亿日元增长到2018年的1200亿日元,2018年到店消费者近250万。

随着品牌的不断发展,走向海外舞台的江苏名片越来越多。作为品牌背后的推手,时代大潮下的追梦人在奋力奔跑,实现着一个又一个中国梦。

猜你喜欢
苏宁
苏宁跑马圈地这两年:快进与暂停
苏宁618你准备好了吗?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苏宁新品 倾情钜献
苏宁注销云商快递
our children
阿里巴巴与苏宁云商达成战略合作
互联网超市有无前景
“青年”苏宁的烦恼
苏宁超市是老瓶装上混装酒